身世
丁氏一世至三世單傳。碩德剛滿周歲,祖父丁節齋(1251—1298年)去世;八歲時,父親丁嗣(字衍宗,號述庵,1273~1305年)逝世,時母親陳氏(謚順正)25歲,祖母陳氏(謚大娘)51歲,三口之家,“順正妣所處為艱,當元季仳離之際,舅歿姑老,絜八歲之孤三世一身,鞠育以底於成。”(莊景輝編校《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卷3·傳記、行狀·壽母傳》,[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下同),丁碩德在母親和祖母的撫養、教育下長大成人。
及長,繼承父祖之業,“碩德公商販於外,往來蘇、泉之間”(《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卷2·紀、說、表·扳譜說》),至晚年積攢了一定的財富。
丁碩德有四子:曰泰、曰善、曰實、曰朗。泰殤,實於父卒後沒幾年去世,而朗為“芽之旁出者”。
真正繼承家聲的只有二子丁善。藉著小康家境,丁善(字彥仁,號仁庵,1343—1420年)與同處城南的鄰居,“系出泉南右族宋永春開國男少師公夏之六世孫”莊淑懿聯姻。
植業陳江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卷1·序、跋、譜例·譜序》載八世丁儀《族譜序》述及丁氏家族歷史云:“相傳有始祖諱謹者,往年賈於泉中,因卜居於城南隅。傳至三世祖諱夔者,植業於城南之陳江二舍許,因而遷居,子孫相傳,隱伏耕讀於其中,力行為善,鹹知自遠於法而保其家,故其屬日以蕃。”
元代末年的至正十七~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爆發持續10年的“亦思巴奚”戰亂,元將陳友定討伐叛軍時“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清源金氏族譜·麗史》,廈門大學博物館抄藏),色目人紛紛逃往海外或徙避他鄉。莊淑懿對丁善建議:“丈夫當自營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長貲產、充貢稅,即進不能效古人輸助邊餉退亦不能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賈豎,規規逐微息耶?”(《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卷3·傳記、行狀·二莊孺人傳》)丁家遂遷出泉城到陳江(晉江陳埭)。
入明,在大漢民族主義政策和排外風潮的影響下,尤其是泉州地區漢人因元末兵亂的蹂躪而對色目人所產生的怨恨心理和反抗情緒,使得回回倍受歧視。據《榮山李氏族譜·垂戒論》(廈門大學博物館抄藏)所述,從回教之色目人在明代雖入編戶,仍被視為“棼亂我族類”者,而“色目之道,夷狄之俗”則被當作是弊端。失去了元代優越社會地位的色目人紛紛避居鄉下,有的還改換姓氏,隱居不名,以圖生存。
丁氏回族遷居陳埭後,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不得不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和來歷,以二十七都占籍為帖,《陳埭丁氏回族宗譜·卷2·紀、說、表·纂述世謨》稱“惟篤實躬行,濟人及物為家法”,以自遠於法而保其家,在廣袤的漢族社區中求得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