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書名: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定價:34.00元
作者:沈國凡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1-1
版次:1
頁數:307
字數:260000
印刷時間:2007-1-1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801705303
包裝:平裝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部 最後的足跡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二部 不屈的歲月
第一章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尾聲
附錄
彭德懷最後十年大事年表跋
作者簡介
沈國凡,江蘇大豐人;1950年7月出生;曾任四川省攀枝花鋼鐵集團公司文聯專職副主席,現任江蘇省常州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血染的愛河》等4部,長篇報告文學《長江之魂》等,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影視文學劇本200餘萬字;土匪系列長篇:第一部《中國第一匪》;第二部《女匪首》;長篇報告文學:《最後一次“出山”——彭德懷在攀枝花》;偵破紀實小說長篇:《莊園魔影——劉文彩莊園盜寶之謎》;反映巴黎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的紀實長篇:《巴黎聖火》;長篇報告文學:《貪官和他的情人們》。圖書評論
是誰最先披露彭德懷在三線的經歷?
本文作者:王春瑜2007年初,沈國凡著《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一書出版,很多報刊都對之進行了選載或連載,《中華讀書報》4月18日還刊出一篇題為《走進彭德懷的最後十年》的文章,說“作者充分運用自己身在攀枝花鋼鐵公司工作多年的有利條件,從1975年就開始採訪和蒐集資料……取得大量第一手資料”。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足信的,因為1975年,仍是“四人幫”橫行天下的年代,彭德懷雖已屈死,但頭上還頂著所謂“反毛主席、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反黨分子”黑帽,誰敢為他評功擺好,就會立即遭到批鬥。
即依我而論,1963年,我在過團組織生活時,回響黨委號召,暴露思想,我質疑說廬山會議本來反“左”,後來反右,批彭德懷,豈非導致更“左”?我的這些言論“文革”中被揭發出來,批鬥我時,說我為“反黨分子彭德懷鳴冤叫屈”,直到“四人幫”被粉碎,彭德懷平反了,我也隨著平反,這項“罪名”才被勾銷。
1975年,沈國凡才25歲,說那時就已開始採訪知情者,為寫彭總作準備,這是不足信的。
沈國凡在《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書末的《跋》中,一開頭寫道:“彭德懷自1959年廬山會議蒙冤之後到哪裡去了呢?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個謎一直很少為國人所知道。”作者說這話的言外之意,好像他是第一個揭開這個謎底的人,其實這同樣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真實的。
彭德懷在“三線”的史料是誰最先披露的?
我1979年初調京後,經歷了批判“兩個凡是”、破除個人迷信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多次學術會議上,人們都談到該怎樣看待毛澤東找彭德懷談話,派他去成都,擔任西南三線建委第三副主任,緊接著又批判《海瑞罷官》,將彭徹底打倒這一段歷史。
我認為,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彭德懷去了三線後的所為、所想。事實上,這是一段歷史空白,黨史學界完全不清楚。
1986年春,時任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副局長(後任規劃二局局長、國家計委三線辦主任)的家兄王春才及原在三線工作、時任國家體改委辦公廳副主任的李爾華一起來我家聊天。
王春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國防工辦任基建規劃處長,多次與彭德懷一起開會,還一起看過電影,他與李爾華,都了解彭德懷在三線的不少情況。
交談中,我當即建議王春才,把彭德懷在三線的情況寫出來,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寫,不清楚的,採訪知情人。鑒於一些知情人年事已高,要抓緊,這也是搶救史料,最後寫一本彭德懷在三線的書。王春才認為我這個主意很好,李爾華也表示支持。於是他回去就開始寫了。
為了取得彭德懷在“三線”的第一手可靠資料,王春才採訪了大量的知情人
王春才先後採訪了彭德懷當年的秘書綦魁英、警衛參謀景希珍、司機趙鳳池、炊事員劉雲、理髮員賈月泉、醫生李佩宜;又採訪了西南三線建委第一副主任程子華、第四副主任錢敏、秘書長楊沛、冶金局局長陳鳳梧(當年曾陪同彭德懷視察成昆鐵路、攀枝花)及機械軍工局、綜合局、煤炭局有關負責同志;並採訪了第五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朱光、西南局國防工辦主任蔣崇璟、冶金部副部長李非平(曾任渡口市委副書記,陪同彭德懷視察攀枝花),西南兵工局局長李敏、宜賓地委書記沈學禮、成都東郊火葬場職工辛自權;彭德懷夫人浦安修、侄女彭梅魁、中央軍委《彭德懷傳記》編寫組組長王焰等數十位知情人,他們為王春才提供了彭德懷在三線的豐富、可靠的資料。
王春才於1986年10月動筆寫《彭德懷在三線》;這年冬天,他來京,將已寫了十幾萬字的書稿交給我,請我審改,我修改後,推薦給華夏出版社出版,該社確定由劉衛平擔任責編,劉衛平定稿後,轉呈中央軍委《彭德懷傳》編寫組審稿,該組主任王焰與顧問浦安修親自審稿,浦安修還為該書題詞“人間毀譽淡然對之,身處逆境忠貞不矢”,為了在紀念彭德懷九十誕辰(1988年10月24日)時此書能夠出版,經有關部門協調,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及時出版了此書。兩個月後,一萬多冊即銷完,又加印三萬冊,該書頗受讀者的歡迎。
其後,王春才又補充了六萬多字內容,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該書第四次印刷,書名改為《元帥的最後歲月——彭德懷在三線》。
1998年彭德懷百年誕辰時,王春才再次為該書補充內容,薄一波為該書寫了書名,隨即出版——可見,關於彭德懷在三線的史料,最早由王春才著的《彭德懷在三線》一書作了披露。
《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與《彭德懷在三線》
隨著王春才《彭德懷在三線》一書的多次印刷、報刊的大量轉載,應當說,對彭德懷在奔赴三線後忍辱負重的生活情形及隨後遭到的殘酷迫害、屈死經過等,黨史界、理論界乃至於普通讀者已比較清楚了。
可沈國凡在他年初出版的《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跋”中,仍說“對於這位蒙冤而死的共和國元帥,反映他光輝一生的書籍和文章很多,但至今很少有人寫他忍辱負重,奔赴中國大三線建設,在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都——攀枝花……在那裡生活、工作的日日夜夜,以及最後為真理獻身的事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這種說法顯然是缺少對史料的占有的表現,王春才的《彭德懷在三線》,不正是充分寫了彭德懷的這些“日日夜夜”及“事跡”嗎?其書第五章“金沙江畔”,不正是寫的彭德懷196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到攀枝花鋼鐵基地視察的情形嗎?
我大體統計了一下,新出版的沈國凡的《一九六五年後的彭德懷》一書,書中有28章、144頁共11萬多字與《元帥的最後歲月——彭德懷在三線》一書中27節、185頁總計9萬9千餘字文字雷同,而且也不加注釋,這種做法讓人吃驚。
還必須指出,王春才請洪學智將軍為其《彭德懷在三線》一書所作的題詞,沈國凡卻將之妄改成“洪學智的贊語”,王春才請朱光部長為其書作的序言,其中有幾處文字也被抄用,沈國凡並將序言說成是朱光的回憶。
《彭德懷在三線》作者王春才同志,長期在三線建設領導機關工作,懷著對彭德懷同志的深深敬意,利用業餘時間寫成了該書,並於1991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彭老總在三線的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歷經了他全部戰鬥歷程中最具特殊意義、最痛苦、最悲壯的一段,無不顯露出他的壯志豪氣和高尚品質。
《彭德懷在三線》作者簡介
王春才,江蘇建湖縣人,1935年生於蘇州,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畢業於揚州工專建築專業,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三線建設;1965年起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國防工辦、四川省國防科工辦從事三線建設規劃實施協調工作,先後擔任科長、處長;1983年調國務院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任規劃二局局長,1994年任國家計委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
1957年開始業餘習作,時斷時續地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其中《元帥的最後歲月——彭德懷在三線》一書曾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四川省優秀報告文學作品獎;經北京電影製片廠改編攝製的《彭德懷在三線》電影,獲文化部“華表獎”提名、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
主編有《中國大三線報告文學叢書》(獲四川省優秀圖書獎)、《中國大三線》、《三線建設鑄豐碑》、《航程》等書。
2000年後,出版了《蒼涼巴山蜀水情》(四川人民出版社)、《日出長江》(中國文史出版社)、《九九艷陽天》(中國文史出版社)等書。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