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兩個凡是源於1977年2月7日的兩報一刊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表述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必須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遵循。”社論是汪東興提議寫的,也是經過了當時的政治局同意。“兩個凡是”有特定的指向,目的是“強調了高舉毛主席的旗幟,穩定局勢”。
背景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之後,華國鋒擔任黨政軍最高領導職務。1976年10月26日,華國鋒在聽了中宣部的匯報時說:要集中批“四人幫”,連帶“批鄧”;“四人幫”的路線是極右路線;凡是毛主席講過的,點過頭的,都不要批評;天 安門事件(四五運動)要避開不說。實際上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思想。他不但沒有勇氣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反而批准“兩報一刊”1977年2月7日發表的題為《學好檔案抓住綱》的社論。
兩個凡是最早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的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中提出。
實質
仍然按照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方針指導工作。1977年初,“兩個凡是”風出現,鄧小平率先旗幟鮮明地指出:“兩個凡是”不行,“兩個凡是”是錯誤的。“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他強調:是否反對“兩個凡是”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關係到能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向全黨敲響了警鐘,成為1978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大討論的先聲。危害
1.無法正確區分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2.不可能完整準確的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精神實質。
3.不肯能改變人們在“文革”中形成的僵化的思想狀態。
4.不可能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5.不可能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社會影響
這篇社論中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既不足以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權威,更不可能使黨從極“左”思想教條的束縛下解脫出來,開創新的工作局面。“兩個凡是”提出後,遭到了鄧小平、陳雲等人的堅決反對,並引發了全黨範圍內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人民網)
“兩個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復職務的鄧小平就以大無畏的理論勇氣和求實精神,提出了旗幟鮮明的反對意見。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黨中央,鄭重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鄧小平文選》,第2卷,39頁。以下凡引此書,只注卷數和頁碼。)這封信經中央轉發,對於在全黨範圍內削減“兩個凡是”的影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月24日,他在同中央兩位同志的談話中進一步提出,“‘兩個凡是’不行。”“毛澤東思想是個思想體系。”實事求是“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38—39頁)
評論分析
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歷史和政治的原因:1.剛剛解決“四人幫”等問題,全國上下仍有部分“左”的思想潮流,提出“兩個凡是”,有一定的民眾基礎;
2.當時華國鋒本人的思想理論體系仍然是堅持文化大革命這個理論路線的;
3.受個人資歷限制,華國鋒本人作為“一個過渡”(鄧小平語),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只能“照過去方針辦”(毛澤東對華臨終指示);
4.作為一種政治宣言,“兩個凡是”表現了華接班的“正統地位”;
5、當時存在一些黨內人士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對毛澤東的一言一句都視為真理。
鄧小平在討論中占主動地位,並最後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方針贏得了大多數在文革中被打倒,受迫害和牽連的老一輩政治家的支持,鄧小平掌權後,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否定了“兩個凡是”,該方針被他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務實觀點所取代。
撥亂反正
“文革”十年,中國經歷了一場深重的災難。“四人幫”的倒台,讓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也充滿了期待。然而,中國要前進,就必須打破把毛澤東的話作為判斷一切是非標準的神學信條,也就是說必須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對前來看望他的中央辦公廳的兩位負責人說:“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1976年廣大民眾在天 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在1977年4月10日寫給黨中央的信中,他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所謂“準確”、“完整”,就是強調要把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看待,強調著重掌握貫穿其中的科學觀點和科學方法,而不是搞斷章取義和“句句是真理”。“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概念的提出,為批判“兩個凡是”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在7月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他在全會閉幕時發言,進一步闡述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強調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這樣才不至於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
在毛澤東逝世一周年之際,聶榮臻、徐向前、陳雲、張鼎丞等老一輩革命家紛紛撰文紀念。他們在文章中回響鄧小平的主張,強調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聶榮臻指出:我們的一切正確思想,歸根結底,只能從實踐中來,從實際經驗中來,並且必須回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的檢驗。陳雲也在文中寫道:實事求是不是一個普通的作風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根本思想路線問題。
全黨都在思索如何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迷障,胡耀邦走在了最前沿。
1977年3月,胡耀邦受命出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77年底,在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的1000多名高中級幹部為研究“文革”以來的黨史問題時,提出了不少現實中和理論中的難題。胡耀邦聽取匯報後,讓大家解放思想,突破禁區,大膽研究。他提出兩條原則:“一個是完整、準確地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問題,一個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1977年10月,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給《光明日報》寄來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稿件。報社理論部對文章作了多次修改,準備在理論版哲學專欄發表。1978年4月上旬,正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光明日報》新任總編輯楊西光看到清樣,說:“這是一篇重要文章,放在哲學版,可惜了。”他提議作者進一步修改,加強現實針對性,並約請正在寫同一主題文章的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共同研討修改。文章經過反覆修改,由孫長江定稿,定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楊西光與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商定,為擴大文章影響,先在《理論動態》上發表,第二天再由《光明日報》公開見報。吳江就此請示胡耀邦,得到胡耀邦的批准。胡耀邦親自審定了全文,於5月10日刊登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此文。
文章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則,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寶庫並不是一堆僵死不變的教條,它在實踐中不斷增加新的觀點、新的結論,拋棄那些不適合新情況的個別舊觀點、舊結論。我們要完成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去研究,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條文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無限豐富的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是錯誤的。我們要有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和膽略,研究生動的實際生活,要研究現實的確切的事實,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才能逐步前進。
文章發表的當天下午,新華社立即向全國播發。第二天,全國的主要報紙紛紛轉載。儘管文章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但批判的鋒芒直指“兩個凡是”,反映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心聲,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持“兩個凡是”的人坐不住了,一場軒然大波由此而起。
含義新解
新兩個凡是
2012年10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總量經濟學者胡釋之在鳳凰財知道中,將此總結為,新“兩個凡是”。即:凡公民能自決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場能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但也有專家和民眾質疑,如果公民代表性出問題,市場反而淪為少數人,或資本家操控。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總書記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凡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民眾意見,凡是損害民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詳細介紹
2012年10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
胡釋之在鳳凰財知道中,將此總結為,新“兩個凡是”。他認為,這“兩個凡是”提得很好,尤其是第一個凡是,其實就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凡是,“凡公民能自決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市場能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或許我們可以叫它“新兩個凡是”。從“舊兩個凡是”完全信賴領袖和政府到“新兩個凡是”開始信賴公民和市場,意義重大。
胡釋之在鳳凰財知道的採訪中表示,這次的通知跟以往的通知有一點不一樣,不單是簡單地通知取消的事項,還把一些取消的原則進行了宣示。我想這既是對過去改革的一個經驗總結,更是對未來繼續改革的一個指引,甚至可以說是一份政治遺產。在當下這個時點上,強調這些大的原則可能更多還是對接下來十年改革大業的一個期許。
胡釋之語錄
越是政府退一步,市場進一步,越是政府權力少一點,公民權利多一點,經濟就會越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會越幸福。所以這兩個凡是也是對中國過去30多年改革經驗的精煉總結。一個國家經濟要發展,人民要幸福,這是必由之路。中央級的還有一千多項,地方級的還有接近兩萬項。而且剩下的都是些最難啃的骨頭,含金量最高的審批,所以這個審批改革的路還很漫長,中國從一個審批大國變成一個審批小國,大政府變成小政府的路還很漫長。改革總是漸進的,尤其是這種深水區的改革,都是見刀見血的改革,都是革自己的命,遭遇的阻力都是實實在在的。你比如說取消審批,那原來他的全部工作就是搞審批的公務員怎么辦,這些職能部門怎么辦?
引發熱議
新“兩個凡是”照亮中國改革通過鳳凰財知道微博上首發,轉發次數達四千多條,又經過其他微博自發轉發,轉發次數達2萬多條。一大批專家及意見領袖參與轉發,在微博中形成了討論新“兩個凡是”的熱潮。以下是觀點摘要:
任志強:能看到曙光,太陽就快升起了。
許小年:凡是說了的,都做不到;凡是能做到的,都不會說。
王冉:新"兩個凡是"是打開套在中國市場經濟身上枷鎖的鑰匙。如果能真正落實,並由市場和社會而非政府決定誰屬於這"兩個凡是"的範疇,再輔以全方位的減稅減費,中國經濟就有希望至少再延續20年的繁榮。
2012年10月1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
最新兩個凡是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報告以不容置疑的堅定語氣,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兩個凡是”:“凡是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民眾意見,凡是損害民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對照改革開放前夕的舊“兩個凡是”,我們不禁感慨系之。執政黨的執政方式顯然正在朝現代化的方向轉變。新“兩個凡是”的核心內涵一方面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人民民眾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主體、動力主體、價值主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發展主體、發展目標。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民眾的立場上,能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民眾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既是區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另一方面,新“兩個凡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的理念。“權為誰授”、“政為誰執”、“利為誰謀”,是權力觀的基本問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權力屬於人民,領導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領導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是人民的公僕,而不是“官老爺”。因此,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根本的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按人民的意願執好政、掌好權、用好權,真正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