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意)瑪麗亞·蒙台梭利 著,程文艷 編譯
出 版 社: 朝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9-1
字數: 250000
版次: 1
頁數: 335
印刷時間: 2009-9-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542195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孕產婦/育兒 >> 早教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首推蒙氏教育理論+實戰合集,是義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實踐家瑪麗亞·蒙台梭利關於3歲前孩子啟蒙教育的經典著作,是她對自己親手創立的“兒童之家”的經驗總結。這本書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幾十種語言,影響了數千萬讀者。
參照本書中針對0-3歲的尖端教育理念和智力訓練,讓每一位用心的父母都輕鬆培育出最聰明、最健康的寶寶。
作者簡介
瑪麗亞·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20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之一。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童年的秘密》、《發現孩子》等著作先後被翻譯成37種文字,她所創立的幼兒教育方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1950年她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賈米·托里斯·博佳宣稱“瑪麗亞·蒙台梭利已經成為我們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徵”。
書摘
第一章 新生的嬰兒是一個完美的謎
新生的嬰兒是一個謎,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幹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與之媲美的東西來。
對嬰兒的無知,是父母對生命認知的一個盲點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嬰兒期遇到的一切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和兒童期的成長變化,都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到現在為止,很多人只知道母親在生產分娩的時候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但很少有人想過,我們未來的希望——嬰兒,這個世界的小天使,在生命誕生的那一刻也同樣在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楚和磨鍊。
為什麼這么說呢?這是因為經由生產,新生兒徹底離開了本已習慣的長達9個多月的黑暗和賴以生存的母體保護。通過分娩,突然間被迫與母體分開,新生兒馬上面臨生存的考驗,他們馬上要靠自己尚未發育完全的器官來維持脆弱的生命。我們知道,在還沒有出生以前,新生兒是靠母體內溫暖的羊水生長,在那個安靜溫暖的環境裡,他們不受外界的干擾,安然自樂地漸漸長大。而在出生的一剎那,隨著一聲響亮的哭聲,新生兒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一下子被帶到了新的成長環境,必須學會適應新的呼吸方式、新的環境、新的聲音……對於母親們來說,分娩的過程猶如完成一場生死的較量,而對於新生兒來說,則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仔細想想,在這個時候,我們成人都為新生兒做了些什麼呢?我們是用什麼方式來迎接他的到來的呢?調查發現,分娩結束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媽媽身上,新生兒只是被檢查了一下能否健康存活而已。
當分娩後的媽媽在安靜的房間裡放鬆休息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讓飽受折磨的嬰兒在微暗的房間裡安靜地休息,讓他能慢慢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呢?遺憾的是,幾乎沒有人認為新生兒受過了艱苦的磨難,他們都認為這是新生兒必受的過程和疼痛。
有誰能體會到,新生兒那從未被觸摸過的小小身軀和脆弱的皮膚,是那么敏感,甚至一觸摸就會有異樣的感覺;也沒有人去試圖理解新生兒對每一個新觸覺和對身體裡的一些變化所產生的敏感和驚異的反應。這一切舉動,不禁讓人想到動物媽媽們對新生幼仔的自然而然的保護。它們會把剛出生的孩子藏起來,讓它們先避開刺眼的光線,還會一直用它的虛弱的身體給小幼仔保暖,還要隨時警惕其他動物的入侵,更讓人意外的是,它甚至不準自己的孩子被看一眼!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孩子所受到的待遇都遠不及動物的幼仔。按照常理來說,新生兒出生後應該繼續維持在媽媽肚子裡時的姿勢,可現實情況卻是,新生兒常常一落地,馬上就被強行穿上衣服,甚至還被一些粗糙的布料包得緊緊的,使他們柔弱的四肢和敏感的皮膚遭受著痛苦的限制和摩擦。
可以說,人們對新生兒的無知,是人類對生命認知的一個盲點。
所以我們必須徹底了解新生兒的特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科學、周到地去照顧他們,他們才能在瞬間的環境轉變下不會有無意識的心理壓力,也才能健康、安全地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
新生兒的神秘本能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胚胎最早是一個小囊,後來發展成心臟,並且按照固定的節律搏動,一般胎兒的心搏速率是其母親心搏速率的兩倍。胚胎的發育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因為它可以獨立並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細胞在經過多種轉化後能夠做到準確無誤,它們有的變成軟骨,有的變成神經,有的變成皮膚,而且這些器官也會各自發揮其獨立的功能。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滿本能的色彩。
新生兒的誕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自然奇蹟,這個剛剛降生的小生命絕不僅僅是個物質機體。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它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這個本能將指導它如何活動、形成什麼樣的特性,並積極主動地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例如很多動物所置身的外界環境不僅僅給它提供生存的手段,還為它們的形成提供了相應的刺激。像小羊總是很安靜,而小虎崽則很暴烈;螞蟻們總是在辛勤、無聲地工作,而蟬卻總是沒完沒了地吟唱。外界環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協調發展與繁衍生息作出了貢獻。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其一出生就能得到確定,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其生長的外界環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其不斷為世界整體系統的完善作出貢獻。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規律。如果有人認為人類文明或心理世界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從而斷定人類沒有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與動物的本能不同,兒童的心理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兒童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會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並且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由於每個兒童都將有不同的發展,我們也應該學會為他們量身訂做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會逐漸顯現出來。像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為什麼孩子總是一刻不停地“搞破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經常有意無意地去破壞手中的玩具,特別是那些大人按照他們的方式專門為孩子的成長年齡而準備的玩具,總是被孩子們破壞得更嚴重,布娃娃被咬爛了鼻子、小帆船的帆與船身分了家、塑膠小鹿的角剩了一隻……真是不勝枚舉。
幼兒的這種破壞性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兩類。無意破壞的行為主要出現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如遞給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剛接過去,就把手一松,玩具啪的一聲掉在地上摔壞了。這個時期的幼兒由於反應協調機能還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們的“破壞行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對於幼兒的無意破壞,作為家長應主要通過對其進行一些生理和心理訓練來解決。如用不易摔壞的木製玩具教幼兒分別做單手、雙手抓握動作,訓練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讓幼兒彈撥,用鉛筆、蠟筆等讓幼兒劃、畫、塗、寫,訓練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用塑膠杯、碗盛水,讓幼兒捧著慢慢行走,要求水不灑出來,以訓練其注意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實驗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的無意破壞行為會大大減少。
孩子想破壞玩具只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些漂亮好玩的東西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換句話說,他其實就是想了解玩具裡面到底有什麼,而玩具本身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時候他就像面對一個討厭的人一樣使勁砸碎玩具,然後再研究隱藏在裡面的讓他感到神秘的東西。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對於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父母應給予理解,並關心、支持孩子的這種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給孩子買一些能夠拆裝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玩具原理的問題;對大一點的孩子,可給他準備一把小鉗子、小螺絲刀等工具,讓他們自己拆裝。父母如果對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進行批評、怒斥,會冷卻孩子的好奇心,撲滅孩子的求知慾,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你給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的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約翰·威教授說,他在紐約的各個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調查,想找一些小掃帚、小凳子、小盤子之類的東西。但他一樣也沒找到,人們根本就沒有製作這些東西的想法,孩子們好像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環顧四周,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的商品世界裡,很難發現有適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沒有合適的沙發,沒有合適的洗浴盆,沒有合適的椅子,沒有合適的刷子……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給孩子準備的。我們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長在充斥著比他們大很多的物質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構想一下:
有一天我們自己生活在一個巨人族之中,看著周圍的一切,發現他們的腿奇長,體型巨大無比,運動能力也不知比我們強多少倍,而且他們的頭腦比我們敏捷、聰明。當我們想邁進他們的房間時,才發現每道門檻都要高於我們的膝關節,我們想爬上去,也得有主人的幫助才能成功;我們想坐下,可那椅子競與我們的肩一般高;我們想把弄髒的衣服刷刷,但所有的刷子都是超大型的,我們連拿起來都非常困難;當我們想清理一下指甲時,卻有人遞給我們鉗子一樣大的指甲剪;我們本來想很舒服地洗個澡,但那澡盆卻笨重至極,我們端都端不起來。如果這些巨人還微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直盼望著你們的到來呢。”那我們只能遺憾地說:“你們連迎接我們的準備工作都沒做好,我們怎么能跟你們快樂地生活並和諧地融入到你們的生活里呢?”
很多大人或許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些孩子正處於“玩的年齡”,所以他們總是在玩具店一股腦地買來一大堆的玩具給孩子玩,他們希望通過各種玩具滿足孩子的需要,然而這些機械、死板的玩具並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不是玩具。
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忽視了,無論是貧窮家庭還是富有家庭的父母,無論是老師還是所謂的教育專家,都看不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注重孩子的身體需要,一廂情願地填塞給孩子一些玩具,並美其名曰開發他們的智力。
……
讀者評論
★讀過之後感覺比較寬泛,如果已經讀過一些育兒理論的話,再看意義不大,理論性東西比較多,說的也比較簡單,具體實踐操作沒有指導性,書中列舉了一些遊戲,但是沒有年齡指導,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好;如果之前對育兒理論是一無所知,倒是可以翻翻,掃掃盲。
★內容不僅講了3歲寶寶的教育,還講了比較大寶寶的,因為看了比較多的這類似的書,這個書也差不多.但有一點要說的是,他舉的例子,比較偏激,不帶普遍性.比較一般的一本書.
★書中有很多不錯的觀點,值得我們去借鑑,不過畢竟是一種特殊教育法,所有有很多的地方也屬於特殊情況,而不一定適合於普通的孩子,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