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意)蒙台梭利 著,胡純玉 譯
出 版 社: 中國發展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
字數: 190000
版次: 2
頁數: 205
印刷時間: 2006-3-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0876660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親職教育 >> 家教方法
內容簡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展的規律。
蒙台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台梭利一直致力於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
瑪利亞·蒙台梭利,出生於義大利的安科納地區,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辦者。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 《蒙台梭利兒童教育手冊》 、 《童年的秘密》 、《發現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靈》等,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台梭利協會或蒙台梭利培訓機構,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之一。英國教育家讚譽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讚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台梭利體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國教育家這樣評論:“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的並不多見”。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中國,以她的思想為基礎創立的蒙台梭利嬰幼兒早期教育班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
編輯推薦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勵他們潛能的方法。
讀者評論
愛的導師敘述娓娓動人,道理髮人深省
讀了這本書,我忽然意識到:世界上的愛有萬萬千千, 但是卻只有一種愛最純粹,最直接,最深切。那就是寶寶給我們的愛。
父母總是很懊惱,寶寶越來越喜歡纏著人了,連睡覺都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閉著的睡覺,睜著的那隻眼睛是看著爸媽的,看你們是否忠實的坐在我身旁,給我溫暖的陪伴和安全;寶寶有一段時間會象個小精靈,總是在爸媽還渴望昏睡百年的時候就兩眼放光,並且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努力喚起爸媽,一旦發現其中有人偷偷睜開眼睛,寶寶便欣喜若狂;爸媽要上班了,開始需要哄騙寶寶,因為他已經知道你們要偷偷拋棄我,於是為此需要寶寶付出眼淚,父母開始為不多的時間狂躁,甚至對寶寶發脾氣。。。。。。
蒙台梭利不愧是一位改變世界的教育家,她擁有對孩子的愛,而且擁有感知愛的敏感心靈。讀了她的《發現孩子》,忽然意識到,出做父母的我們是多么魯莽,武斷的判定孩子是學壞了,孩子學得不聽話了。
實際上,弱小的孩子對給予他們生命和愛的父母,回報了深沉的愛。
這愛表現為一種沒有任何摻雜和懷疑的依賴:寶寶相信媽媽給予的就是安全的,並且渴望媽媽始終陪伴在自己身旁;這愛表現為沒有任何偏見的寬容:雖然媽媽剛剛火冒三丈,但是寶寶還是不計前嫌,象小狗一樣偎依在甚至還在怒火中燒中滿腹怨言的媽媽身旁;這愛表現為純潔無暇的崇拜:在社會群體中平凡普通的父母,寶寶給予了無限的崇拜,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寶寶追逐模仿的對象;這愛表象為無私的表率:寶寶象一隻勤勞而且鍥而不捨的小鳥,嚴格遵守著他的行為習慣,從早晨到晚上,只要他們清醒著,就一刻也不停,不知疲倦的從事他們的事業,即便那事業有時只是兩顆簡單的玻璃球。這快樂多門簡單,那些總是得隴望蜀,慨嘆人生就是無聊和痛苦之間的舞蹈的大人,取其一半,恐怕世界就成為快樂的海洋了。
寶寶們就是我們愛的導師,他們以一種最敬業、最不計酬勞的精神,以一種最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力圖感化我們,為我們示範怎樣去愛,怎樣的愛才是最真摯的愛,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這一點呢?我們沒有感謝我們愛的導師,反而斷定他們是無理取鬧,甚至以怨報德、恩將仇報。
正是父母或者大人世界一些錯誤的做法,讓寶寶們從美好快樂的天使慢慢成長,學會了奸狡、貪婪、虛偽,讓這種世界上最美好的愛,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一個階段:僅限於寶寶幼年,限於寶寶開始離開媽媽的懷抱,渴望走向獨立以前。
好好珍惜寶寶的愛,認真學習寶寶愛的方式,努力讓這種最乾淨的愛持續更長時間,是回報我們導師最好的方式,是愛寶寶最佳的選擇!
一般來說,我們沒有尊重孩子的習慣。如果說儒家文化貫穿了華夏民族的歷史,那么這種文化的“眼睛”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雖然眼睛也有向下的時候,但那是因為我們在跪倒、叩拜。
儒家文化充斥了倫理道德,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信,對謀主要忠。那么對孩子呢?好象沒有提及。《論語》16.13,子禽問於孔鯉,欣喜地說:我問了一個問題,卻有三個收穫,就是:要學詩,要學禮,君子要疏遠自己的孩子。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儒家文化並不是沒有想到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而是根本不屑於談論這個問題。對孩子又能怎么樣呢?最好是疏遠他們,讓自己保持威信,讓孩子對自己保持敬意。所以,在習俗上我們稱父親為“家嚴”。《三字經》也說:養不教,父之過。一切的一切,都保證了中國歷史中的“父親”面孔,一般是面無表情的,是莊重如儀的。
我們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對於什麼是教育就算是有了一點基礎。所以,歷來稱孔子是教育家,而我不敢苟同,原因正在於此。如果說教育就是設立一些規矩,然後把孩子們一個個摁在這些規矩里,“披枷帶鎖”,長大成人,那么孔子大概就是教育家。如果說教育是讓孩子們擁有完善的心智,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維,那中國距離教育則迥乎遠矣。
義大利醫學博士蒙台梭利(又譯:蒙特梭利),在實驗、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革命性的兒童早期教育法。她對兒童的定義是:新生兒應當被視為“心理胚胎”來看待,它是一種為了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而包藏在肉體中的精神。她認為:那些認為嬰兒不只在行動上被動,其心智也空洞的假設,實在是大錯特錯。
我們在習慣上對孩子的表現是持否定態度的。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惡,但是社會屬性可以是善的。那么小孩子肯定是自然屬性遠遠多於社會屬性,那自然是“惡”的了。可是,在道德標準上先予區分善和惡,又有什麼意義呢?蒙台梭利在談到戰爭時說:這些可怕的戰爭都是成人實施強制的手段,它們是成人想用暴力來掩飾錯誤的見證。如果說諸子百家的論戰也算是一種戰爭的話,那么樹立善和惡的標尺,無非是為了說明自己是善的化身,而對手是惡的代言。
按照蒙台梭利的假設--我認為這是假設,而不是斷言--嬰兒具有自身發展的精神力量。我們不探討這種力量是善或惡,更不急於去改造這種精神。蒙台梭利說: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看不見的過程。人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特意志使他完成具體的轉化工作,並使自己向前邁進。也就是說,當成人已經遺忘什麼是獨立?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向前邁進?而兒童,卻在自覺地實踐著。
可是成人在做些什麼呢?他們在不停地向孩子發號施令,不斷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標準強加在孩子頭上。大人將自己神化後所形成的自我膨脹,讓孩子承受了許多苦難。“救救孩子”,這句話今天遠未過時。
對傳統文化的顛覆,就在於對孩子的尊重和愛護。一個不尊重孩子的民族,是沒有明天的民族;一個不尊重孩子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國家。當我們這些成人在為自己爭取權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孩子。讓我們從尊重孩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