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老夫子》寫於1925年,具有辛辣的諷刺性。小說中的主人翁是一個自我標榜的偽道世學者。他應聘女校的目的除了撈幾個錢外,就是為了看看那裡的女學生。他嘴上說“世風可慮”,其實攪得“世風可慮”的人恰恰是他自己。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一日北京《語絲》周刊第二十六期。後收錄與魯迅作品集 《彷徨》。《高老夫子》表達的是一個社會的片斷,講述一個高級混子的教書經歷。文章看完,感覺主人公爾礎高老夫子的形象十分清淡,鬼魂一般若有若無的出現在各個場面,很彆扭的把整個小說串了起來。此作品寫於1925年,具有辛辣的諷刺性。小說中的主人翁是一個自我標榜的偽道世學者。他應聘女校的目的除了撈幾個錢外,就是為了看看那裡的女學生。他嘴上說“世風可慮”,其實攪得“世風可慮”的人恰恰是他自己。
高老夫子原名高於亭,被牌友們戲稱為“老桿”,因為發表了一篇關於整理國史的所謂的“膾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為學貫中西了,“因抑慕俄國文豪高爾基之名,而更名為“高爾基”,其實他是一個只會打牌,聽書,跟女人的無賴,他為了去賢良女校看女學生,便應聘去教書,而因為胸無點墨而當眾出醜便辭去職務,大罵新式教育。
小說設定了三個場景,將“高老夫子”虛偽,污穢的靈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給讀者。同時又極為完美的運用了各種諷刺手法。如:前後呼應——當年因偷吃桑椹而撞破了頭,而令卻因偷看女生而被桑枝打的暈頭轉向;客觀寫實——“兩次”久仰久仰打招呼的場面,人各諧音——請高老夫子去教書的女校長是萬淑真(莫說真),而說學生馴良的則是教務長“萬瑤圃”(莫要怕)等等。讓人忍俊不禁。
整體看來主角的塑造還沒有黃三、萬瑤圃來的清楚(雖說後者也差點隨了主角的大流)。很明顯,魯迅先生要寫一個道貌岸然、迂腐淺薄、虛偽下作的騙子,但就因為描寫得太明顯而使得高爾礎失去了紙上的生命。
藝術特色
小說《高老夫子》以辛辣的諷刺筆調,猛烈抨擊了掛著新招牌混進文化教育界的投機騙子。不用說,作品的主人公正如小說標題所示是高老夫子其人。既被尊稱為“老夫子”,他的言行一定是可以為人師表無疑了。高老夫子形象的飄忽在於太典型而不真實貼切,也只有最後一段,描寫他和兩個狐朋狗友打麻將騙人錢財的時候才顯得真實了些。《高老夫子》所具有時代特色時代意義是不容置疑的。此作品所攝取的是普通農家生活中的幾個鏡頭,但這些和當時的政治事件有著明顯的聯繫。它所描寫的是張勛復辟及剪了辮子後所引起的矛盾衝突。
《高老夫子》意在諷刺新國粹派。從表面看他很新,新帽、新皮包、新印名片、留心新學問、新藝術,因仰慕高爾基,改字爾礎,卻是標準的國粹主義者。高夫子就乾兩件事,一教書為了看女學生,二賭,賭錢也不好好賭,設圈套,兩方面都是流氓。此人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騙子,靈魂骯髒的流氓,狡猾頑固的復古派。
在《高老夫子》中,魯迅的用意主要不在於批判高老夫子的思想守舊落後,而在於揭示出這個人從裡到外全都被一層虛假包圍著。所以,魯迅在作品一開始就抓住高老夫子照鏡子和書架上那些裝點門面的歷史教科書來顯示高老夫子人格和學問方面作偽的成分。這種不動聲色,通過人物行動和周圍場景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手法,的確是魯迅小說藝術的特色之一。
人物形象
高爾礎表面上標榜道德高潔、心性純潔,骨子裡卻卑鄙骯髒,腐敗醜陋。高爾礎因會寫幾句洋八股,提倡國粹,得了社會上的稱讚,他便追隨俄國文豪高爾基改名為高爾礎,同時被賢良女學校聘為歷史教員,於是他便由老桿一躍而變為高老夫子了。此人雖身為一個女校的歷史教員,雖然易字“爾礎”以表仰慕俄國文豪高爾基之心,還發著“中華民皆有整理國樂之義務”的宏論,但卻是個不學無術,假充正經的偽君子,“他教課的動機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說:‘外面看看還不夠,又要鑽到裡面去看了,’在備課過程中功夫全費在照鏡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疤痕上。”作者通過高爾礎這個表面掛著“順應世界潮流”招牌,內心卻是個不學無術的文人敗類的形象,來嘲諷了維護封建思想的無恥文人。進而有力的譏諷和抨擊像高爾礎之流的文人墨客的無恥嘴臉。
這類形象曾受到過辛亥革命新思想的影響,但他們生活在舊時代,所以他們是新舊兩種文化夾縫中的封建怪胎。他們表面上道德高潔,心性純淨;骨子裡確是骯髒卑劣,腐敗醜陋的靈魂。他們在虛偽的“衛道”中遺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盜女娼的腹心所泯滅。魯迅意在揭示封建文化長期壓抑知識分子而使他們人格的扭曲,這種人格最終會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在他們的虛偽卑劣中崩潰。在四銘和高爾礎身上這種極端醜陋的負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長期壓抑,新思潮的強烈衝擊所致,在他們的虛偽卑劣中,隱隱傳來了封建帝國的倒塌聲。
作者簡介
魯訊魯迅(1881-1936),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改字為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
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雜誌《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誌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