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院》

《題破山寺後院》是由常建所著。《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原文

破山寺後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
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
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
只聽到院裡的鐘磬聲音

作者

常建(生卒年不詳),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曾任盱眙縣尉。常建仕途不得意,放浪琴酒,與王昌齡等隱居於湖北武昌新山。《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賞析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西北,以常建此詩而知名。詩人清晨來到古寺,一路行來,充滿愉悅:一是見到樹林沐浴著朝陽的光輝(佛家稱僧徒聚集之處為叢林,此言高林,帶有頌讚之意);二是穿過清幽的竹徑,發現了花木掩映中的禪房;三是見到飛鳥自由自在地歡唱,來到潭邊,頓感整個身心一片空明。但在全詩的結束,卻並不作進一步發揮,而是戛然而止,讓一切都歸於沉寂,惟余鐘磬之音,裊裊不絕,從而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在詩歌史上,善寫方外之情的詩人都對鐘磬之聲情有獨鍾,友人周裕鍇教授曾分析過其中的原因:第一,鐘聲悠揚動聽,能把宗教感情轉化為一種審美感情,將禪意轉化為詩情;第二,鐘聲餘音裊裊不絕,最能體現超越於形象之外的悠遠無窮的詩的韻味;第三,鐘聲的節奏是平緩的,疏鍾與詩人淡泊閒靜的心態恰巧為異質同構;第四,鐘聲打破寧靜的虛空,象徵著一次心靈的頓悟;第五,鐘聲是不可捉摸的東西,動亦靜,實亦虛,色亦空,動靜不二,象徵著禪的本體和詩的本體;第六,鐘聲從靜寂中響起,又在靜寂中消失,傳達出來的意味是永恆的靜,本體的靜,把人帶入宇宙與心靈融合一體的那異常美妙神秘的精神世界。(《中國禪宗與詩歌》第四章《空靈的意境追求》)這一論述,是很精彩的。

含義

這是一首即興寫景、詠佛抒懷之作,詩歌借山林寺觀清遠深靜的環境,抒寫曠遠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樂的隱逸情懷,也不露痕跡地禮讚了禪院佛宇的聖潔光明。詩歌筆調古雅,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傳播萬口的名篇。
首聯總起全詩,點示了時間、環境和人物的去向,語言樸素、平易,畫成清新、優美,詩句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詩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騰,山色空濛,如煙似霧,如夢似幻,好一派溢彩流光、燦爛輝煌的美麗景致!詩人的欣悅陶醉之情溢於言表。“高林”一詞,語義雙關,一指勁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此處“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頷聯寫景,平中見奇,“幽處”生輝。詩人沿著竹林小徑蜿蜒前行,只見濃蔭蔽日,蒼苔滿地,於曲折幽深疑無路處,忽見花團錦簇禪院房。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這樣曲徑通幽的行程,使詩人驚嘆、陶醉。描繪小徑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實際上暗示出禪院遠離塵囂、深藏不露的特點,也烘托出詩人對唱經禮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們幾乎可以說,自從清晨登山,一路行來,對詩人來講,是一個欣賞幽美風光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禪佛的過程,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個不斷尋找、不斷追求、不斷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讓生命得到安頓,讓靈魂找到歸宿的過程。詩人把“禪房”安置在小徑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與現實塵世保持一段距離,是不是在暗示人們尋找的過程就是一個艱辛而又美妙的過程呢?我看是有這種意味的。“竹徑”句有的版本寫作“曲徑”,一字之異,情味不同。竹有修直挺拔、節節高升、中通外直、清陰不改的特點,隱喻這些修禪禮佛之人的品性高潔,情趣高雅,心志淡泊。蘇東坡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王維有詩“竹喧歸綄女,蓮動下漁舟”,都寫到了清清翠竹,都含有隱喻頌揚之意,常詩若用“曲”在表現小徑幽深的環境特點上似無不可,但卻少了“竹”的那份脫俗,高雅。所以,我認為用“竹”為妙。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頷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鍾馨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徵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迴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了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禮讚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編輯本段]總結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多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常建這首詩不一樣,在優遊自得中寫詩人的心靈感悟,於禪宗佛音中淨化人的心靈,跟隨詩人一路行來,我們除了欣賞幽美絕世的自然風光,也時時沉浸在神與物游、情與景會的心靈世界當中,也許,這才是常建苦心孤詣要告訴我們的“另一個世界”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