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簡介
《電影藝術》以研究中國電影為本,密切關注中國電影當下的發展動向,全面、專業地描述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及理論軌跡,並及時展現中國電影的最新成就及創作經驗,研究中國電影各個歷史階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電影背後的思想、文化。
歷史沿革
電影專業理論月刊。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前身為《中國電影》月刊,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辦,1956年10月創刊。1959年 7月號起改為《電影藝術》。1966年3月號後停刊,1979年1月復刊。主要讀者對象是電影從業人員、文藝和電影理論的研究工作者和愛好者。以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為辦刊方針,以促進電影創作和電影理論的發展為主旨。主要欄目
雜誌主要欄目包括“電影藝術專論”、“電影理論研究”、“電影劇作研究”、“導演藝術”、“表演藝術”、“攝影藝術”、“影片評論”、“影片縱橫”、“藝術家研究”、“電影觀眾研究”、“電影史研究”、“電影史料”、“外國電影論著”等欄目。
該刊重視有關電影藝術發展的各方面的學術性研討和爭鳴。如:開展了有關電影語言現代化、電影創作中現實主義、電影音樂、農村題材電影創作、電影民族化、電影表演藝術、電影改編、驚險樣式影片創作、探索影片、 軍事題材影片、 民族文化、電影傳統與電影創新、新時期以來電影理論成敗得失的回顧等理論問題的研討。上述學術性研討和爭鳴明顯地推動了新時期電影創作和理論研究的發展和進步。
欄目概況
電影批評:對內地公映的國產片、合拍片、港產片進行專業分析,務求具有批評性、思想性與專業性。
理論探討:電影本體理論、電影美學、電影史學,文化研究、產業研究以及社會學、心理學的相關電影研究,強調學理性、邏輯性。
長短輯:提倡以直抒胸臆,坦率尖銳的雜文風格,針對中國電影業界與研究界出現的現象與問題展開批評。
訪談錄:以熱點導演和新晉青年導演為訪談對象,挖掘創作背後的思想與追求。
人物研究:中外電影人物研究,側重非熱點卻有研究價值的中外電影人物,包括電影藝術家、電影事業家、電影理論家……
影史探問:以中國電影史研究為核心,不限專題,強調對新史料的挖掘與使用。同時,以口述實錄的形式,保留老影人的創作經驗與創作經歷。
視與聽:對在製作技術上(攝影、美工、錄音、電腦特技……)有特色的影片,進行實踐性的經驗總結。
多元影像:對故事電影之外的影像文化研究,包括紀錄片、動漫作品、DV作品、實驗性影像作品......
國際視野:國外電影發展近況,強調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來理解電影現象,通過電影了解國家歷史與文化。
新書推介:每期以千字文形式介紹海內外電影類新書,可適當兼顧有影響的文化和藝術類書籍。
業界資訊:國內外產業與研究信息。
雜誌特色
《電影藝術》 |
其一,它們都致力於全球放映,把儘可能廣泛的人群視為預設的目標觀眾,這正是基於不同國家之間相似的當代偏好——不管有多少政治、文化、語言和習俗上的差異,各種奇異而超常的景觀呈現都在迎合他們的共同欲望:整個世界既被他們所需要,也被他們在幻覺中所建構。
其二,它們都不選擇日常生活題材,目的是為觀眾的幻覺迷醉而不是為生活確證提供充分的可能。不同的大片採取了相似的製作策略:只有把經驗的調動引向超常的領域,奇異景觀的製造才有了施展的餘地。
一般的愛情片、倫理片,不管怎么努力都很難做成景觀電影,原因就在於它的日常性。景觀電影讓我們看到電影在文化層面上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這是不能不注意到並引起思索的。貝拉巴拉茲在《電影美學》這本經典著作中大量使用“視覺文化”這個概念,他指的是文化的傳統、習慣、模式如何影響著電影的視覺感知,而一旦人們適應了電影這門新的藝術,視覺感知和視覺文化也得以被重新建構。今天,“視覺文化”這個概念被用來指稱人類文化發展中一種新的趨勢和特徵。這其中,景觀電影正是“視覺文化”的當代潮流在電影藝術中的突出表現。毫無疑問,景觀也是一種文化資源,在《十面埋伏》中,像大鼓、長袖、竹林、飛刀等都具有中華文化的表征性。
電影期刊雜誌薈萃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本期任務將盤點以電影新片報導、專題策劃和影評見長的一種期刊、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