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陳惠雄解讀快樂學》

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往往和他周圍所處的環境有關。所謂的環境主要是人的環境。如果沒有人跟他搗亂,他就會活得快樂一些。反之如果人人跟他過不去,找他的毛病,誣衊他,侮辱他,搞鬥爭,讓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樂,也都沒用。所以說一個人快不快樂不光和自己懂不懂快樂有關,更和周圍環境、和周圍的人有關。或者說,和周圍的人懂不懂幫助別人得到快樂有關。因此快樂是一個社會問題,不光是一個個人問題,每個人要為自己追求快樂,還要懂得幫助別人追求快樂。最後是全社會快樂總量的極大化。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只有快樂才是根本的,其他事物如經濟,增長等只能是相對於快樂而言才是重要的。
——澳大利亞社會科學學院院士黃有光教授
每個人在不損害別人快樂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樂,或者在追求自己的快樂的時候,也幫助別人快樂,全社會的快樂就能夠極大化。我們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自己快樂的極大化,而且是全社會的快樂極大化。
——經濟學家茅于軾

內容簡介

許多人一輩子就忙著賺錢,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樣做不算很錯。因為在市場經濟里,一個人沒有錢連生存都會有問題,不賺錢怎么能行。但是賺錢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而除了靠錢得到享受,還有許許多多不用錢也能夠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錢也得不到,跟錢完全無關。所以我們要學習,要研究如何得到快樂。陳惠雄教授的這《陳惠雄解讀快樂學》很充分地討論了這個問題。討論了如何從美得到享受,討論了婚姻、家庭、健康、旅遊等和快樂的關係。這方面不需要我多說。作為《陳惠雄解讀快樂學》的序言,我補充一點: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如何追求快樂。我提出來的目標是使全社會的快樂總量極大化。

作者簡介

陳惠雄 1957年生,浙江蘭溪陳家井人,經濟學博士,教授。現任浙江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人本經濟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快樂學、人本經濟學研究。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學術月刊》等刊物發表論文l00餘篇,多次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7年3月13日《光明日報》“新銳人物”欄目以“陳惠雄與快樂經濟學”為題報導其研究歷程。代表性著作:《快樂論》(1988);《人本經濟學原理》(1999,2006);《快樂原則——人類經濟行為的分析》(2003)。

目錄

前言
第一講 走近快樂——對人生終極目的的探索
一、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三、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
四、經濟成長要看是否有利於人們普遍的快樂生活
第二講學一點快樂學:理念與模式
一、對快樂學理論的基本認識
二、快樂思想家寄語
三、幸福悖論
四、享樂中心與快樂帽
五、崇尚並實踐快樂的國家:荷蘭與不丹
第三講快樂的主要特性與主要影響因子
一、快樂的主要特性
二、影響快樂的六大要素
第四講 快樂的實踐問題——快樂的生產與管理
一、不同需要層次的不同管理——讓人們得到更多的快樂
二、快樂:人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恆話題
第五講 快樂(幸福)指數
一、國際上的快樂(幸福)指數調查
二、我國國民快樂指數調查的結構與現狀
第六講 金錢與快樂
一、金錢的第一效用:快樂的物質基礎
二、金錢的第二效用:安全心理感覺基礎
三、金錢的第三效用:釋放生命
四、對個人而言,恰到好處的錢是多少
五、對國家而言,人均5000美元是轉折點
六、窮人與富人:各取各的快樂
第七講 關於動物快樂
一、動物苦樂感分類:一種探索性的思路
二、轉基因食品的喜與憂
三、動物福利法
第八講 宗教與快樂
第九講 快樂學的人生啟示
一、倒吃甘蔗節節甜
二、不要賺過分的錢
三、快樂的生命資源安排
四、旅遊與轉換環境的快樂效應
五、美的消費與價值
六、婚姻辯證法:越是沒錢越需要結婚
七、擇偶的快樂原則
八、保持低的期望值
九、節儉並非不快樂
十、走近快樂的疑難
十一、做一個快樂的人
十二、建設一個幸福的社會
附錄
一、近年來作者關於快樂的主題發言與報告
二、近年來關於作者快樂研究的相關媒體專訪與報導
三、作者關於快樂研究的相關成果(按時間序列)
四、近年來關於作者快樂研究成果的相關評價

前言

快樂(hedonic)是以人與對象的物質存在和消耗為基礎而產生的一種愉悅或正向的精神體驗。但苦與樂是一切有苦樂感生物的最高體驗,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正因為如此,現在一些學者如奚凱元等主張用“Hedonomics”(快樂學)取代“Economics”(經濟學)。一些學者也指出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用“國民幸福總值”取代或彌補“國民生產總值”的情形。從這些研究取向上可以看到,快樂學理論可能會對未來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我從1980年開始由生產目的轉向對人類行為目的問題的思考與研究,迄今已然27個春秋。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或終極價值。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餓著肚子還是吃著山珍海味,苦樂的問題均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快樂學理論來之於經驗事實,並經得起最大量事實的驗證。
由於快樂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這樣快樂就成為一個多學科研究的課題。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腦科學等均對這個學科有著比較多的研究。我是一個經濟學跨學科研究者,而經濟學是一門分析人類行為的科學,快樂又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研究快樂照理是經濟學家“分內”之事。只是由於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研究快樂與幸福的目的被財富增長的目的取代了,所以快樂淡出了主流經濟學家的視野。那是一種極大的經濟學研究資源浪費——一直把經濟學家引導到經濟成長究竟是為了什麼都不知道的混沌境界中去了。直到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斯特林發現了經濟成長與幸福增長的不一致問題,才開始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問題有所思考,有所醒悟。
從2003年開始,我逐漸由快樂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轉向一些實證分析,並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對外報告,引起了一些專業研究者與媒體的興趣。近年來,國內快樂學、幸福學的研究逐漸有了一點氣候,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也被介紹進國內。國內之所以會開始重視快樂幸福問題,實際上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夠理想的現象有關。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講和諧社會,那么人又以什麼為本呢?人以快樂為本。快樂一人本一和諧是一個一體化的思想。這個思想系統地體現在我在1999年出版的《人本經濟學原理》中。只有從快樂這個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出發,我們的經濟社會才能夠真正獲得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至道。
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渴望快樂而又能夠實現大眾化快樂生活的時代,卻由於我們的觀念、理論與意識局限,仍然需要為此付出努力。為此,我把2007年5月我在(杭州)國民快樂幸福全國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詞記錄於此,以激勵全體國民走近快樂,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1.轉變人類生活理念,確立快樂幸福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的理念。我們今天的發展理念幾乎還是以GDP為中心的,個人則以物質利益為中心。快樂理論告訴找們,經濟成長與收入增加只是手段,並不是終極目的,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與終極價值是人們的快樂幸福生活。今天我們倡導快樂幸福的終極價值理念,相對於以GDP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而言,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理念轉變,即把人類行為與經濟發展真正轉變到以人的快樂幸福生活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確立這個理念會使人們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幸福快樂的生活,而不是多多益善的錢財。這無論對於調整社會心態,還是對處理個人人際關係都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有光教授所言:只有快樂才是最根本的,其他事物如經濟成長等只是相對於快樂而言才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快樂和痛苦本身才有好壞之別,而其他事物均無這種性質。

精彩書摘

第二講 學一點快樂學:理念與模式
一般來說,人生的苦樂成U字形規律。兒童比較快樂,之後快樂水平隨年齡增長而逐步下降,一般人的快樂至30多歲為最低點。我在浙江的課題調查證實,25歲到40歲年齡組的快樂指數為最低。之後又隨年齡增長而快樂增長。我的前半生就是如此,我想多數人也是這樣的。老年人是比較快樂的。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對於金錢、地位方面的要求比較少,容易滿足。英國人有句俗話:人生從65歲開始。什麼是從65歲開始呢?因為他們是65歲退休的。退休了以後才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夠享有比較充分的自由和快樂。英國人現在改變了這個口號,說人生從45歲開始,提出45歲以後就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可能說明,現在的社會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發展比較快,積累財富比較容易,加上社會保障又比較完善,45歲就可以爭取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達到“自我實現”。所以,人生哲學的口號改變了,鼓勵大家從45歲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便實現自由境界中更大的人生快樂滿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