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邏輯學之研究

佛教邏輯學之研究

《佛教邏輯學之研究》由中華書局2010年9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佛教邏輯學之

佛教邏輯學之研究

研究

作 者:武邑尚邦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101074314

開本: 16開

定價: 36.00元

內容簡介

由已故日本國前龍谷大學校長、著名佛教學者武邑尚邦先生所著的《佛教邏輯學之研究》一書,是在當今學術界享譽甚高的一部關於佛教邏輯學方法論研究的名著。《佛教邏輯學之研究》以比較邏輯學為切入點,以印度佛教的內部結構為基礎,通過對梵漢藏相關材料的重新梳理,著重闡釋佛教量論因明學中那些不能夠被西洋數理邏輯所描摹的部分。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武邑尚邦 譯者:順真 何放 叢書主編:釋妙靈

圖書目錄

譯者序言

著者序言

縮略語表

序論 邏輯學基礎論與佛教邏輯學

一 邏輯學之種種相與基礎論之種種相

基於量論之因明——古因明之三量說與新因明之二量說——佛教邏輯學並非單純軌範科學

二 logic:與logos

(彌曼沙:探討),(論諍),(比知),(正理),(因明)等等之意蘊——關於展示印度思維根源之天則的利陀——(利陀)與祭祀——邏輯思想與祭祀——作為唯一知識源泉的法之現證者——宗所具聖教量之意蘊——正理學派之正理學與“我”之哲學

三 nyaya一詞的原初意義

正理學派之界定—— (哲學)——與吠陀學相區別之正理學——正理學作為所說最高正理之意蘊——五支論式與四量——宗與聖教量

四 因與比量

喻之特徵——合與譬喻量——第一義與語言表現——彌曼沙學派之語言觀——正理學派之語言觀——(依聲而對對象之正確認識,以其乃為習慣之物故)之意蘊

五 作為vada-marga的邏輯學

《瑜伽師地論》之七種因明——(論)——(尚論),(諍論), (毀謗論),(順正論),(教導論)之意蘊——《瑜伽師地論》之因明即是菩薩之所應學

六 關於無著、世親的因三相說

以量說為基礎之因明的確立——《集量論》中所展示的邏輯學之結構——依據量說之邏輯思想的結構化與其對印度一般邏輯學之影響

七 不承許別立聖教量之立場與佛教之批判精神否認另立聖教量之邏輯根據——聖教量即是比量性——陳那關於語言與分別之主張

八 印度哲學之目的

正理論與依真知而解脫——svatab (自立之量性)與 (他立之量性)——佛教量說之立場即是(他立之量性)——陳那關於量之闡釋的改變——三支作法之意蘊——依據具有因三相的三支作法之確立

本論

第一章 確實性之真詮——(量論)

一 量論之根本目的正智與量——《集量論》第一偈——法稱之成量

二 確立量論的契機與陳那的歷史背景

月稱對量論者之批評——量論者之意蘊——陳那量說之立場——月稱與陳那關於量之闡釋的差異

三 關於印度量之數量

正理學派四量說即是世間極成——正理學派之四量說——三種比量——聖教、比喻二量之另立——龍樹《廣破經論》之量說——陳那以前之

三 量說

四 隨順正理者之意蘊

陳那之二量說——隨順正理之同道者清辨——不顧論宗之意蘊——《因明大疏》中倡導三量說與二量說並無不同之立場並非正確——二量說之真意——《集量論》的《觀離(遮詮)品》中對聖教、譬喻二量之批評——確立二量(現量、比量)之理由——pramana的語義解釋應是 (能量即所量),在陳那並非是(正知之工具)

第二章 感性認識之確實性—— (現量)

一 現量規定及其解釋關於(離分別)與 (無分別)——(現量)之語源——(使現前)與(現現別轉)——月稱對“現現別轉”之批評——對依據《俱舍論》引用(別轉)所賦予意蘊之正當性的論證——“現現別轉”的語義分解是基於陳那之學術立場

二 與根對應之意蘊

印度諸哲學流派對於根之闡釋——說一切有部關於量之規定——陳那對根之理解——《觀所緣緣論》對根之規定——作為為展示“現量離分別”而採取與根對應之語義分解為恰當之陳那

三語義分解的說明

所說法稱屬於經量部——自相之意蘊——舍爾巴茨基之闡釋——達斯古巴塔之闡釋——所說自相即是超越了五種分別之存在——關於名言(概念)、種類(範疇)等之闡釋——自相併非事物之自相

……

第三章 推理認識之確實性——(比量)

結語

附論一 關於《集量論》文本的諸問題

附論二 佛教邏輯學典籍以及研究文獻

再版語

譯者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