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王學泰先生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一部試圖告訴中國人“我們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著作。這是一部社會史著作。雖然它具有文化的視角和維度,具有豐富的文化史與社會生活史內容;但是,“文化”是社會的文化,是作為社會結構的文化,是遊民社會的文化符號。書中講“文化”,是為了講社會——講社會的結構;講社會生活,同樣是為了講社會結構。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遊民意識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反社會性。
遊民與匍伏在角色規定下的“四民”不同。他們脫離了社會秩序,失去了角色位置。他們是沒有根柢。隨著時勢浮沉遊蕩的一群。
遊民意識的另一個特點是缺點是缺少執著的理想,游移於是是非非之間;或者說沒有固定的價值觀念,一切隨緣而定。遊民中的腐敗分子——流氓,則完全是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被學術界忽視的遊民與游文化
2,遊民意識是不是真正存在
3,什麼是遊民
4,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第二章: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及其成員在其中的地位
一,宗法國家時期的社會結構及其解體
二,漢至唐——血緣關係相對鬆散的族居時期
三,宋代及宋代以後宗法家族制度的確立
四,以農民為主體的民間思想意識
第三章:封建社會中脫離了宗法與家族秩序的人們
一,什麼是“脫序”?
二,社會動亂的主力軍——流民
1,流民產生的原因
2,流民的歸宿
3,遊民與流民的關係
二,游士的輝煌與解體
1,士的本義與輝煌
2,游士的解體
三,自命為社會良心的遊俠
1,俠的本義
2,後世的“”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選擇
3,遊俠生活品格的獨特性
4,假遊俠——輕薄少年對遊俠的模仿
四,歷代統治者對流民、游士、遊俠的態度
第四章:城市遊民群體的形成
一,宋代人口的激增及其結構的變化
二,宋代城市建構的變化
1,宋代以前城市
2,宋代的街巷制的城市
3,城市的畸形繁榮與市民
三,兩宋活躍於城鎮的遊民
1,兩宋城市之中的遊民
2,兩宋城市中一種特殊的遊民——軍漢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3,遊民知識分子的形成
A,什麼是遊民知識分子
B,遊民知識分子形成的背景——宋代教育面的擴大
C,兩宋城市中的遊民知識分子
4,宋代統治者對待遊民的態度
5,元明兩代的遊民與遊民知識分子
A,在民族壓迫下的遊民與遊民知識分子
B,遊民激增和遊民知識分子的泛化
第五章:江湖藝人與通俗文藝作品
一,“江湖”,遊民生活的空間
二,兩宋時代的江湖藝人
1,藝人的演出場所
2,“說話”與“說話人”
3,“說話”以外的通俗文藝
三,早期通俗文藝作品所反映的遊民生活與遊民意識
1,“說話”的門類
2,“朴刀桿棒”的背後的生活與台前的故事
A,“朴刀桿棒”——“短打”的故事
B,宋以前的“短打”——遊俠與刺客的故事
C,宋代主流社會喪失了尚武精神
D,朴刀和朴刀相關的故事
E,桿棒的故事
3,“發跡變泰”的故事
A,“發跡變泰”的社會背景
B,通俗文藝作品中的“發跡變泰”
C,“發跡變泰”故事的社會影響
4,“朴刀桿棒”“發跡變泰”兩類作品的意義
第六章:遊民情緒與遊民意識載體——《水滸傳》《三國志演義》
一, 《水滸傳》《三國志演義》的形成
1,《三國志演義》的創作與遊民的關係
2,《水滸傳》形成與遊民
二,遊民意識在《水滸傳》和《三國志演義》等通俗作品中的表現
1,遊民的群體性格
A,強烈的反社會性
B,政治與社會鬥爭中富於主動精神
C,拉幫結派與強烈的幫派意識
D,傳統文化的陰暗面在遊民身上的反映
甲,赤裸裸的殘暴與野蠻
乙,對待婦女的態度
丙,追逐眼前物質利益
2,遊民的人格追求
A,俠客——遊民的人格楷模
B,兩種俠客——義俠與豪俠
3,義、義氣——遊民的道德
A,義的含義
B,江湖義氣與“報”
C,作為“義”陪襯的“
D,化“忠”為“
4,平等——遊民關於人際關係的理想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A,義兄弟間的平等原則
B,梁山泊——遊民的理想之所在
第七章:遊民意識與通俗文學之演變
一,“說唐”系列的構成及其早期作品
二,遊民知識分子與文人共同創作的《隋史遺文
1,《隋史遺文》的出現及其所依據的“舊本”
2,從“講史”向“英雄傳奇”的演變
3,《遺文》進一步的士大夫化
三,作為遊民知識分子作品的《說唐》
1,《說唐》是江湖藝人的作品
2,《說唐》人物形象的遊民化
3,《說唐》中的幫派傾向
4,遊民對力量的盲目崇拜
5,遊民的復仇意識
四,背離了社會主流思想的遊民意識
第八章:通俗文藝與遊民意識的傳播
一,通俗文藝—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
1,人們對精神娛樂的渴求
2,通俗文藝作品的廣泛傳播
3,《水滸傳》《三國志演義》等帶有遊民色彩的通俗文藝作品的社會影響
二,通俗文藝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崇拜
1,關羽崇拜
2,包羅廣泛的英雄崇拜群
3,戲曲和曲藝是形成英雄崇拜的主要媒介
第九章:從遊民到帝王
——一個個案的分析
一,談所謂對農民的“背叛”
二,朱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實踐
1,遊民經歷與造反的目的
2,秘密宗教信仰與遊民的武裝鬥爭
3,奪取天下的武器——傳統的中國政治學
三,朱元璋的治國之術
1,空前數量的移民和重建小農經濟
2,重建宗法制度、嚴禁遊民和鞏固小農經濟
3,嚴刑峻法與極端專制主義
A,嚴厲的律條與殘酷的刑法
B,對功臣和文人士大夫的鎮壓
甲,朱元璋對功臣的屠戮
乙,對文人士大夫的態度
C,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加強
四,從遊民到帝王的思想轉變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1,對社會秩序的反抗到迷信對社會的控制力
2,從替天行道到皇極意識的轉變
3,最近於遊民的心態
《英烈傳》等通俗小說中的朱元璋與朱元璋集團
第十章:通俗文藝作品和遊民的組織化過程
一、遊民的激增與遊民的組織化活動
1明代人口、流民與遊民
2、遊民秘密組織的起源
A、宋代以前的遊俠結社
B、會社的起源與宋代會社的繁榮
二、末遊民秘密組織的成熟
1,遊民秘密組織的力量及其所受到的通俗文藝的影響
2,被誤認為是清代天地會源頭的明代遊民組織
第十一章:天地會與通俗文藝
一,兩種不同的秘密會社與安清幫
二,天地會的產生與通俗文藝作品的關係
1,天地會為什麼產生在福建?
2,天地會的創建歷史
3,天地會的“神道設教
A,“西魯神話”解秘
甲,什麼是“西魯神話”?
乙,關於“西魯神話”的文本
B,木楊城之謎
甲,木楊城問題的提出
乙,木楊城的來源與實質
4,天地會的意識形態與組織形式
A,忠義堂前無貴賤
B,義氣深時共生死
C,順天行道與替天行道
D,開山立堂,各霸一方
E,以梁山為模式的組織機構
F,充滿了通俗文學和戲曲色彩的入會和拜會儀式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5,神秘而富於情趣的隱語
6,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的長篇隱語
7,千奇百怪的隱字
8,帶有禮儀特徵的暗號
A,手勢
B,茶陣
C,腰憑票布
第十二章:遊民、遊民組織與通俗小說
一,遊民的分化與通俗小說
1,清中葉以後涉及到遊民秘密組織的通俗小說
2,遊民的分化與俠義小說
二,會黨活動的公開化及其在通俗文學中的反映
1,會黨地位的變化
2,描寫會黨演變史的《青紅幫演義》
3,會黨小說作家姚民哀
三,武俠小說中的幫會
1,舊武俠小說中的幫會
2,新武俠小說中的幫會
3,又一個典型的遊民形象——韋小寶
結語

作者簡介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王學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中國人的飲食世界》、《華夏飲食文化》、《人世百態》、 《中國流民》 、《中國人的幽默》、《燕譚集》、《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