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維的迷宮:中外著名哲學悖論解析》

《走出思維的迷宮:中外著名哲學悖論解析》

《走出思維的迷宮:中外著名哲學悖論解析》選取了語言、現實、文化、邏輯、認識五個方面的42個思維悖論,介紹了其主要內容,並加以簡明的分析解說,希望給不同領域的讀者思維上的啟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正在說謊”——這是句真話還是謊話?如此簡單明白的命題為什麼會產生自我矛盾而且難以解決呢?到底誰出了錯?——是世界?是思維?是邏輯?還是語言?人的思維極其複雜,直到今天還存在著眾多的思維之謎沒有明確的答案。而思維中的悖論又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好像讓我們的思維陷入一座空曠而無邊際的迷宮,旋來轉去總也找不到可靠的出口……

作者簡介

黃牧怡,女,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系,現任教於南京審計學院人文社科系,主要研究思維方法與心理健康。已合著出版《走進思維的新區》等五部著作,發表數十篇科研論文。近年應邀在北京、上海、江蘇、山西、新疆等地為眾多企事業單位講授“創新思維方法”和“人際溝通藝術”。曾獲得江蘇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以及“江蘇省高校師德先進個人”、“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等稱號,連續多年被本校
學生評為“我心目中最喜愛的教師”。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語言悖論
1.歐布里德五大悖論:我正在說謊嗎?
2.鱷魚悖論:怎樣兌現自己的許諾?
3.理髮師悖論:要不要給自己理髮?
4.預言家悖論:未來的事能不能準確預見?
5.松鼠悖論:獵人是否繞著松鼠轉了一圈?
6.公孫龍兩大悖論:白馬是不是馬?
7.本體悖論:哪一艘是真正的“王后號帆船”?
8.父子悖論:先有爸爸還是先有兒子?
9.翻譯悖論:譯文能夠既信又達又雅嗎?
第二部分現實悖論
1.赫拉克利特悖論:能不能兩次踏人同一條河?
2.人性悖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3.現代化悖論:為什麼既學西方又反西方?
4.萊布尼茨悖論:有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5.老聃悖論:“為道”與“為學”正好相反嗎?
6.平等悖論:自由與平等能不能兼容?
7.第歐根尼悖論:人要像狗那樣活著嗎?
8.英雄悖論: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9.黑格爾悖論: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嗎?
第三部分文化悖論
1.菜園悖論:蟲吃青菜該不該?
2.德爾圖良悖論:為什麼要信仰荒謬的?
3.價值悖論:清水與鑽石哪個更值錢?
4.囚徒悖論:坦白還是不坦白?
5.僧肇悖論:事物是變遷的嗎?
6.紐科姆悖論:選擇哪個箱子錢更多?
7.奧斯莫悖論: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8.淘汰悖論:劣幣怎樣驅逐良幣?
9.決策悖論:為什麼要少數服從多數?
第四部分邏輯悖論
1.芝諾四大悖論:阿基里斯能不能追上烏龜?
2.老虎悖論:怎樣推斷老虎的藏身之處?
3.惠施十大悖論:天與地哪個高哪個低?
4.蒙提霍爾悖論:應該變換原先的選擇嗎?
5.歸納悖論:從重複現象中能得出什麼結論?
6.統計悖論:抽象的數字能說明什麼?
7.全能者悖論:上帝能不能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大石頭?
第五部分認識悖論
1.普羅泰戈拉悖論:人是不是萬物的尺度?
2.高爾吉亞三大悖論:萬物存在還是不存在?
3.蘇格拉底悖論:怎樣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4.戰國辯者十三悖論:雞有三隻腳嗎?
5.嵇康悖論:聲音有沒有哀愁與歡樂?
6.陸九淵悖論:我心就是宇宙嗎?
7.懷疑者悖論:能不能懷疑自己的懷疑?
8.雞蛋悖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前言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發展了幾百萬年,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為了弄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我們需要不斷地開動頭腦,這就是思維;思維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違反規則的思維是無效的,這些規則就是邏輯;而我們思維的結果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與別人進行分享與交流。
從世界到思維,再通過邏輯到達語言,這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千百次重複,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世界——思維——邏輯——語言,四者好像是完全協同一致的東西,給人類營造了一個安穩舒適的家園。
但是,很不幸,我們遇上了“悖論”。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的思想家就發現並探討了許多類型的悖論。所謂“悖論(Paradox)”,簡單地說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題,有些悖論初看起來完全正常,稍加分析就能發現其中的矛盾,而且是自我糾纏在一起難以解決的矛盾。通常人們把悖論從命題的表現上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命題看起來肯定錯了,實際上卻是正確的,第二種命題看起來肯定是正確的,實際上卻是錯的,第三種命題在推理上無懈可擊,但最終卻導致明顯的矛盾。本書所討論的“悖論”界定比較寬泛,包括通常含義的悖論,也包括通常不作為悖論看待的一些哲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具有奇特含義的命題。
大家都知道,最簡單也最出名的悖論就是“我正在說謊”——請問這句話是真話還是謊話呢?如此簡單明白的這類命題為什麼會產生自我矛盾而且難以解決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世界?是思維?是邏輯還是語言?肯定其中有一個環節或者幾個環節出了毛病。
首先,問題可能出在語言當中,因為日常語言十分含混,無法精確表達客觀世界。以前我們過分相信語言,總以為語言與世界的聯繫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是大家都認可的,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比如“繞著某物轉一圈”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無聊”?什麼是“感興趣”?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其中的歧義太多,這是造成悖論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提高語言的精確性確實能避免這一類的悖論。
其次,問題可能出在邏輯當中,因為邏輯與世界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列寧認為,邏輯規則來自我們以往的億萬次實踐的積累。而現實生活中,符合邏輯的並不一定存在於世界中,同時世界上存在著諸多違反邏輯的現象。邏輯學自身也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傳統邏輯、符號邏輯、辯證邏輯、超協調邏輯等,試圖通過純粹邏輯手段來解決悖論問題也是難以奏效的。
再次,問題可能出在思維當中,因為思維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人類與別的動物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會思維,試圖通過思維把握現實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思維在運用各種工具對世界進行加工整理的時候,肯定會捨棄許多因素,使得世界抽象化的同時失去了原本豐富多彩的面貌。於是許多命題的相反命題也能夠在不同的思維模式下成立,類似康德的四種悖論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最後,我們會發現,悖論的產生與現實世界關係密切。人類所面對的世界具有無窮無盡的因素與性質,而且處於永恆的運動變化之中。我們通過語言、邏輯和思維所把握的,似乎只是世界的很小一部分,說不定只是微不足道的那部分。人類現有的工具和手段難以達到對世界的整體性和本質性的認識,所以出現一些相互矛盾的悖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悖論問題牽涉面很廣,與語言、邏輯、思維等學科關係密切,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是語言學家、邏輯學家和思維學家關注的重要問題,引發了一場又一場大範圍的爭論。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悖論問題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結,如果單純從語言學或邏輯學或思維學的角度去探討都會失之偏頗,難以抓住悖論的本質而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本書將從哲學的視域探討悖論問題,在較高層次上把語言、思維、邏輯,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希望能夠給讀者以啟發。
即便讀者對哲學不感興趣,我們同樣可以在解析悖論的過程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思維方法,讓自己的頭腦更加靈活,思路更加清晰,視野更加廣闊,對於認識現實世界和各種事物會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們跨進哲學悖論的大門,一起探索這座智慧而神奇的迷宮內部的奧秘吧!

精彩書摘

鱷魚悖論:怎樣兌現自己的許諾?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做出一些許諾,比如“今天下班後我去你家!”“三年之內我把欠款全部還清!”。對於那些能夠按時兌現自己諾言的人,我們總是讚賞有加,說某人“一諾千金”或者“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但是很少有人注意,有些很簡單的許諾卻是無法兌現的,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君子。本篇的“鱷魚悖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鱷魚悖論”的故事當然不是真實的,據說最早也是古希臘哲學家講出來的,並進行了若干探討。
從前有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小孩在湖邊玩耍,忽然從湖水中竄出一條大鱷魚,一口咬住了那個小孩。接著,鱷魚洋洋得意地對那位驚慌失措的媽媽說:“請你猜一猜啊,我會不會吃掉你的小孩呢?我向你保證,如果你猜對了,我就把小孩毫髮無傷地還給你;如果你猜錯了,那就對不起,我就會吃掉你的小孩!”
那位悲傷的媽媽想了想,回答說:“我猜你肯定會吃掉他的!”
這時鱷魚便陷入一個悖論當中,無論鱷魚怎樣做,都無法兌現自己的許諾。因為鱷魚的諾言有兩項內容:
A.如果媽媽猜對,我就釋放小孩;
B.如果媽媽猜錯,我就吃掉小孩。
在媽媽表達了猜測之後,鱷魚的行為只有兩種選擇,而這兩種選擇都與鱷魚原先的諾言相違背。
鱷魚的第一種選擇,把小孩吃掉。這種選擇的結果證明那位媽媽的猜測是正確的,按照鱷魚原先的許諾(A),此時鱷魚應該把小孩“毫髮無傷”地歸還啊!但是鱷魚卻把小孩吃掉了,所以鱷魚違背了自己的諾言。
鱷魚的第二種選擇,把小孩放掉。這種選擇的結果證明那位媽媽的猜測是錯誤的,按照鱷魚原先的許諾(B),此時鱷魚應該把小孩吃掉啊!但是鱷魚卻把小孩釋放了,所以鱷魚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諾言。
一個看起來如此簡單的許諾卻無法實現,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悖論呢?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鱷魚的許諾包含兩層內容,一是前提條件(媽媽猜對或者猜錯),二是鱷魚的行動(吃掉小孩或者放掉小孩),鱷魚將根據前提條件來採取相應的行動,也就是說,許諾的第一層內容(前提條件)決定了第二層內容(鱷魚的行動)。然而問題在於,媽媽猜測的對象恰好是鱷魚的行動,這就意味著,媽媽猜測的對錯是由鱷魚的行動決定的,鱷魚可以讓媽媽猜對(照著媽媽的猜測去做),也可以讓媽媽猜錯(違背媽媽的猜測去做),即鱷魚許諾的第二層內容(鱷魚的行動)又反過來決定第一層內容(前提條件)。
在鱷魚的許諾中,既是前提決定結果,又是結果決定前提,形成了一種自我循環,從而給自我矛盾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得許諾具有自相矛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那位媽媽的回答是很聰明的,她猜測的鱷魚行動是與其許諾的前提相矛盾的那種(吃掉小孩),所以她把鱷魚許諾的矛盾從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最終使得鱷魚無論怎樣行動都沒辦法兌現自己的諾言。
如果那位媽媽做了相反的猜測(放掉小孩),那么鱷魚就自由了,無論它怎樣行動都不會違背自己的諾言:鱷魚可以吃掉小孩,這個結果證明媽媽猜測是錯的,按照原先的許諾(B),鱷魚有權利吃掉小孩;當然鱷魚也可以放掉小孩,這個結果證明媽媽猜對了,按照原先的許諾(A),鱷魚也就應該把小孩放掉。
可以很容易發現,鱷魚悖論與說謊者悖論具有同樣的邏輯構成,都是一種否定性的“自我關聯”。在說謊者悖論中,引起悖論的那句話(我正在說謊)是對自身的判定,而且是否定性的命題,如果不是對自身的判定(如“他正在說謊”),或者如果不是否定性的命題(如“我正在說真話”),都不會引起悖論。
在塞萬提斯的名著《唐吉訶德》一書中出現過類似的悖論。唐吉訶德的僕人成為一個小島的統治者,那裡實行一條奇怪的法律:所有來小島旅行的人都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你來這裡做什麼?”如果旅行者的回答是真實的,就可以在小島內自由行動;如果旅行者的回答是虛假的,就會被絞死。後來有一天,有位剛上島的旅行者回答說:“我來這裡就是要被絞死的!”結果可想而知,小島的執法者面對與剛才鱷魚同樣的處境,不論怎樣處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