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雜誌名稱 《讀者(鄉村版)》月刊
全年零售價
36元/年
每期零售價
3.00元/期
主辦單位
讀者雜誌社
編輯出版
讀者(鄉村版)編輯部
國際標準刊號
ISSN1009-4695
國內統一刊號
CN62-1125/Z
郵發代號
54-25
國外發行代號
聯合征定代號
LD621125
創刊日期
2000.1.1
出刊日期
報刊版式
16開48頁
海外價格
發行量(每期)
版塊欄目
田園情懷、百姓生活、大寫人生、東西南北、幽默故事、感悟生活、田野採風、放眼天下、三農話題、鄉村人家、漫畫與幽默、點滴、藝術。
《讀者》簡介
《讀者》雜誌原名《讀者文摘》 ,創辦於1981年4月,當年為雙月刊,共出5期。至1999年12月,共出版221期。《讀者》雜誌是綜合性的文摘雜誌,主要刊登其他報刊、書籍已發表的精彩文章,其上刊登的文章涉及到文學、藝術、評論、故事,聯繫生活的科普小品、心理諮詢,以思想性、文化性及濃郁的人情味見長,深受各界讀者喜愛。自其創刊以來,《讀者》以其豐富的內容、嚴謹的編輯方針、對讀者負責的作風,發行量逐步上升,1986年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10家雜誌行列。1991年至1999年,《讀者》雜誌始終是中國排名領先的雜誌。據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世界期刊聯盟最新出版的《世界期刊概況》公布的全世界期刊發行量最大的前50名刊物排名,《讀者》雜誌排在第8位。
該刊月發行量(含上半月和下半月刊)達900多萬份,並有衍生期刊《讀者》鄉村版、《讀者》欣賞、《讀者》原創版、《讀者》海外版等,在海內外影響巨大。
現在《讀者》雜誌發行量再呈上升趨勢,自創刊以來,歷年累計發行量達5億多冊。由於《讀者》堅持正確的辦刊方針,在對讀者的閱讀指導方面堅持愛心、良心,在中國期刊界保持很高的信譽。
《讀者》始終堅決抵制低俗,堅持“真、善、美”的陽光主題,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標尺,旗幟鮮明地倡導人文關懷。《讀者》的人文關懷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的辯證統一,體現為一種文化的關懷,體現為情感的關懷,體現為成長及實現人生價值的關懷,體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關懷。
欄目設定
獨自歌唱:(也就是卷首語,每期發稿1篇,要求簡潔、輕靈、雋永、睿智)
筆端流云:(此欄目每期發稿3-4篇,文章要求文采飛揚,為了滿足詩歌愛好者的要求,此欄目還專門開闢一個詩歌園地,每期發表1-4首詩歌。)
天使在人間:(此欄目每期發稿3-4篇,側重體現人間的真善美,要求生動、細膩、感人。)
人生況味:(此欄目每期發稿5-6篇,側重體現人間的諸多滋味,但是,文章不應該具有痛苦的表情和心靈,要儘量讓讀者看上去感覺快樂,充實,即使苦澀的主題,也不要表現得太沉重。)
黃昏菩提:(此欄目每期發稿3-5篇,側重體現心靈的頓悟。)
走四方: (此欄目每期發稿2-3篇,側重作者的親歷色彩,讀後使人產生天高雲淡的開闊心境,尤其歡迎關於異地、異域經歷的稿件。)
金色印象: (此欄目每期發稿2-4篇,側重體現過去的的追憶,對生命的熱愛,以提倡珍惜生命中綻放的每一朵花兒。)
心的對話: (此欄目每期發稿4-6篇,側重體現人際之間(如兩輩人、同輩人之間)真實感情的交流。)
人在旅途: (此欄目每期發稿4-6篇,側重對人生某個片斷、某段歷史、某段軌跡的思考和追憶。)
戀戀風塵: (此欄目每期發稿3-6篇,側重體現少男、少女朦朧的情愫或者青少年男女之間美好感情,尤其歡迎充滿淡雅、青澀味道的文章。)
城南舊事: (此欄目每期發稿3-4篇,側重溫馨疏緩的故事,尤其歡迎溫馨而親切的文章,使人讀後產生懷古的清愁。)
無關風月: (此欄目每期發稿3-9篇,此欄目可以神遊四海,筆至八方。時間萬物萬事,皆可入筆。
交流: (此欄目用於編讀交流) 隨著雜誌的發展,我們將適應讀者需求,對欄目進行增刪和調整。
發展經歷
《讀者》雜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年-1984年,為《讀者》的初創期。《讀者》根據“文革”後形成的文化知識斷層,率先介紹西方的優秀文化、先進的思想和科學知識,很快引起了廣大讀者的興趣,尤其是青年讀者的關注。雜誌在創刊第三年發行量達到136萬冊,為雜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1985年-1989年,為《讀者》的發展期。這一時期,雜誌的發行量一直在150萬冊上下徘徊。《讀者》根據形勢的要求,對編輯思想適時作了調整,增加了弘揚中華文明和愛國主義的內容,雜誌成功實現了分印,解決了制約雜誌發展的“瓶頸”問題。
第三階段:1990年-1999年,為《讀者》的成長期。這一時期雜誌提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讀者”的口號,加進了與時代脈搏合拍的現實生活作品。雜誌的發行量開始有力地攀升,1991年突破200萬冊,1992年突破300萬冊,1994年突破400萬冊大關,成為全國第一大刊,1995年月發行量穩定在400萬冊,穩居全國第一大刊。1996年以來,發行量有所回落,但月發行量仍保持在300萬-400萬冊之間。
第四階段:2000年以後,為《讀者》的拓展期。這一時期,雜誌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進行了一系列擴張,如擴版、改刊期、創辦子刊等。
2010年12月24日,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推出網路版,讀者網正式上線。
辦刊宗旨
《讀者》雜誌從創辦至今始終堅持“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辦刊宗旨,以弘揚人類優秀文化為己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既保持自己風格,又與時俱進,不斷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生活,追求高品位、高質量,贏得了海內外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成為中國期刊的著名品牌。總結《讀者》辦刊宗旨,主要有以下三條:
貼近時代,不斷創新,是雜誌生存的根基。一份雜誌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必須貼近時代,根據時代的變化而進行適度的調整。《讀者》近30年來的創新發展是一種漸變的過程:一是實現了由介紹人類優秀文化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漸變。在創刊之初,《讀者》以較大的篇幅介紹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優秀文化作品,這對廣大民眾了解世界的發展變化是十分有益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逐漸加大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分量。二是實現了刊發較長文章向內涵深刻、富有哲理性的短小精煉文章的漸變。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人們對知識信息的渴求日漸強烈,特別需要在短時間內了解更多更豐富的知識信息。雜誌在篩選編髮稿件時更注意短小精悍、內涵豐富、哲理性強的文章。三是實現了由編輯型向編輯經營型的漸變。從一般意義上講,雜誌是以編輯為主要職責的部門。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必須向編輯經營型轉變。由不刊登廣告開始刊登廣告,由一地印刷向多地印刷轉變,由單一的郵發向親情訂閱、二渠道發行轉變。四是實現了由面向全國到放眼世界市場的漸變。期刊之間的競爭不僅是面對國內市場,更重要的是面向國際市場。從1993年《讀者文摘》更名為《讀者》這件事,他們看到了國際競爭對手在全球的強勢地位。2002年,《讀者》在中央電視台與美國《讀者文摘》總裁展開對話,2003年,在蘭州貿易洽談會上,《讀者》與美國大路公司簽訂在北美地區印刷發行《讀者》的契約,邁出了《讀者》走向世界戰略的實質性一步。漸變的目的就是要創新,要有更大的發展。這種變化是在悄無聲息的漸變過程中實現的,而漸變的結果,是《讀者》在拓展期內實現了質的飛躍。
貼近實際,豐富內涵,是雜誌發展的動力。一本好的雜誌歸根結底要有好的內容、好的質量、好的品位。《讀者》的辦刊理念是“選擇《讀者》,就是選擇了優秀文化”。作為一本文化類綜合性雜誌,《讀者》注重於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積累,將追求真善美作為核心價值理念,不跟風、不追星、不趕時髦,始終堅持刊物的特色、品位、風格。從創刊到現在,《讀者》共發表了數百篇頌揚真善美的文章。通過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和文字感染讀者,在互動交流中陶冶情操,溝通心靈,淨化內心世界。為此,全社的編輯全身心投入,像關愛自己的生命一樣關愛雜誌,好中選優,百里挑一,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糧奉獻給讀者。編髮的文章,不僅注意思想性,更注重可讀性、感染力和滲透力。
貼近讀者,為讀者辦刊,是雜誌做大的基礎。心有讀者,才能贏得讀者,紮根讀者。《讀者》原名《讀者文摘》,意思是“為讀者摘文的雜誌”,也包含了“讀者為雜誌摘文”之義。在編輯過程中,主體文章往往由編輯選出,再輔之以讀者推薦的稿件。即使是編輯所選的稿件,也要等讀者推薦後,署上讀者的名字,以示尊重和肯定。讀者推薦稿件的方式,表面上看,只是尊重讀者,其實質卻在於調動廣大讀者參與辦刊的意識。依靠讀者辦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使雜誌一直處於廣大讀者的監督之下。雜誌社每天除了處理上千件讀者投稿外,還有大量的來信,有談讀後感的,有提出批評意見的。他們特別重視批評意見,對批評意見的來信,努力做到有信必復。從讀者的意見中,他們同時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社會動態和信息,也了解到讀者的閱讀動向,並作為改進編輯工作的參照系。這樣做,不僅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廣大讀者中贏得了很好的口碑。
辦刊經驗
《讀者》雜誌發展成長的體會和《讀者》雜誌20多年的發展歷程,為《讀者》提供了如下經驗:
1.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以人為本,抵制低俗,體現看似超然,實則親近的人文關懷。
《讀者》從創刊伊始,就確定了是一本不以純贏利為目的的大眾化刊物。其核心讀者群是高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青年學生,決定了這本雜誌只能是低價位,“高質量低價位”是《讀者》以人為本、尊重讀者、依靠讀者、回報讀者的辦刊思路和原則體現。尊重讀者,更要尊重作者,《讀者》率先做到了一稿三酬,使作者權益得到維護。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的“三貼近”原則,緊扣時代脈搏,走漸變式發展道路。
《讀者》創刊於改革開放之初,發展成長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辦刊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一份雜誌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必須貼近時代,依時代的變化而進行適度地調整。《讀者》20多年來的創新發展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實現了由介紹人類優秀文化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漸變。實現了刊發較長文章向內涵深刻、富有哲理性的短小精悍文章的漸變。
3.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讀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樹立文化產業化思想,努力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互利互濟、互相促進。2001年以來,《讀者》雜誌積極調整辦刊思路,適時整合刊物內容,在市場行銷和品牌經營方面加大力度,策劃推出了一系列大的改革舉措。《讀者》品牌和影響力的提升,有助於廣告客戶形象、產品的提升,使《讀者》成為讀者心目中的《讀者》。
4.努力跨越地域性障礙,實現走出去戰略,樹立民族品牌之旗,積極宏揚中華文化。
《讀者》成功地跨越地域性障礙,樹立中國民族文化品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在內容設計上,《讀者》成功地建造了開放性的優秀文化構架。《讀者》創刊以來,堅持以中華文化為主線的前提下,力圖把中華文化置入世界文化的大構架中。《讀者》強調文化的綜合性,設法在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科普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體現文化的文明本質及其地域性、民族性、互補性、交叉性、傳承性和永恆性。《讀者》還試圖在高雅和通俗之間打通一條管道,彌合兩個極端之間的鴻溝。
辦刊優勢
2006年1月18日,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它以甘肅人民出版社為基礎、利用《讀者》品牌優勢,實現了從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制。集團以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路等出版物的出版、印製、發行和相關的物資經營為主要生產、經營範圍,兼營廣告等其他傳媒產業及相關產業,主要任務是發揮《讀者》的品牌優勢,促進出版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讀者》核心競爭力突出、圖書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優勢明顯、出版結構合理、具有相應規模、社會效益良好、經濟效益顯著的產業優勢。集團下設13個子公司和5個職能管理部門。轉制以來,按照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工作思路,在做大事業、做強主業、發展產業、深化改革、建設隊伍上下功夫,充分運用《讀者》品牌優勢,以刊帶書,以書促刊,書刊並舉,形成了良性互動,有效地增強了企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一是制定集團化建設方案。現有的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方案,較好地體現了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精神,除甘肅人民出版社所屬編輯室外,集團的其他部分整體由事業轉制為企業,實行公司化管理和集約化經營,較好地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和出版規律的要求;在出版業務管理、經營管理、人事分配管理方面,改變了過去集中過度、統得過死的現象,給二級出版經營單位下放了作為市場主體和經濟實體應有的自主權,較好地反映了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廣大幹部職工的願望,建立以突出《讀者》核心競爭力和領軍作用,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專業出版集團,避免因“捆綁打包”攤子鋪得過大、過快而帶來種種風險。這個方案凝聚了各方面智慧和共識,以其特有的創新性、合理性和務實性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也得到幹部職工的廣泛認同和全國業內人士的讚賞,為集團的改革發展鋪平了道路。
二是實施“三項制度”改革。長期的事業體制和計畫管理模式,極大地束縛了出版生產力,嚴重地制約了出版事業和產業發展。在《讀者》一枝獨秀的同時,集團一般出版物的質量、結構和市場占有率,單位的整體實力和經濟效益與全國同行相比仍然落後,且有不斷拉大差距的趨勢。針對分配上長期存在的平均主義、大鍋飯,人事用工制度上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困擾發展的弊端,從2004年開始,集團加大了“三項制度”改革的力度。在人事用工制度方面,實行了中層幹部競爭上崗,一般員工雙向選擇,新進員工公開招聘等措施,使員工隊伍的結構和素質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在分配制度上,凍結事業工資,實行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把原有分配中占80%以上比例的固定收入,降低到40%左右,以績效分配和管理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為主的分配形式,相對拉開了經營單位之間、管理部門之間、不同崗位之間、經營者和一般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在事業分配向企業分配的轉變中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三是創新管理模式。按照《公司法》和企業化管理的要求,加快了事業管理向企業管理的轉變。在集團領導的分工上,由過去條塊交叉,以塊為主的分管模式改變為以業務管理職能為主進行分工,強化和理順了領導的分管責任,也使經營單位的自主權得到相應保障。在管理部門的職能定位上,改變以前管辦不分,職責錯位的狀況,剝離了其中的經營職能,進一步改進了管理和服務。在經濟管理上,實行了年度經濟目標管理,任期經濟目標管理,年度企業預算管理,強化了兩級成本核算管理。每年年中、年底定期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每月向各單位通報財務報表和經營狀況。在放權經營上,二級單位模擬法人運作,除為保證出版導向和質量尚未下放出著作權外,人事用工權、考核分配權、產品行銷權已相應放開。
四是重視出版結構調整。多年來,甘肅人民出版社長期存在著出版物結構性矛盾和缺陷,直接威脅新生集團的生存和發展。靠教材生存的出版業因連續受到政策性調整的衝擊,利潤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大幅下滑,教輔市場競爭激烈,利潤微薄。在這種情況下,集團加大了對常規出版物的引導和支持力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劃撥大筆資金用以扶持重點書、精品書、暢銷書的出版;每年用加大效益提成比例的辦法,激勵做常規出版物業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讀者》是出版集團的生命線,為規避文摘類刊物今後可能產生的風險,2004年創辦了《讀者》(原創版),現在月發行量穩定在50萬冊以上,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為今後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前景的原創型出版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了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國的出版資源,提升出版物質量,擴大市場覆蓋,作為最佳化結構的戰略措施,2006年集團在北京投資打造外向型出版經營平台,成立了讀者出版集團北京工作室和北京讀者天地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五是在人才建設上,《讀者》自創刊以來到現在,出版社黨委對《讀者》實行直接領導,把《讀者》的工作作為全社的重中之重來抓;由思想政策水平高、業務知識水平豐富的副總編輯兼任主編或編委會主任,確保宣傳導向的正確。編輯和經營人員大多具有豐厚的知識背景和廣闊的視野;工作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不同的學校和學科背景,形成了敬業愛崗、團結互助、寬鬆和諧、緊張有序的團隊精神。
在管理經營上,歷屆領導、主編的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和全局意識使《讀者》跨越地域性障礙,穩步成長,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刊,並順利走出國門,樹立中國民族品牌之旗。
在印刷發行上,《讀者》雜誌利用中國現行發行機制,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行之路。在全國建立了蘭州、南京、貴州等15個印點,每期刊物在全國各地分印點進行同步印刷,有效地保證了雜誌在最快時間內上市。
在市場擴張上,《讀者》積極探索麵向世界走出去的可行性道路,與美國大路公司、德國MC媒介公司就《讀者》在國外發行等事宜簽訂了契約。同時謀求將來出版英文版《讀者》,不僅打入海外華人市場,還要爭取更多的國外讀者,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刊物成績
轉制兩年來,讀者出版集團的利潤、資產總額、淨資產三項指標穩步增長,每年平均利潤增長率為6.92%;資產總額達到69617萬元,增長了23.97%;淨資產達到62356萬元,增加1.47億元,增長了31.8%,人均淨資產已達257萬元;年人均創利達28萬元。更重要的是,讀者出版集團以市場為主體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結構有較強的市場發展潛力,在投入產出比、人均年創利和擁有淨資產等方面,讀者出版集團進入了全國一流出版單位之列。
《讀者》已是國內少有的將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雜誌,既包含了對社會發展方向的認識,又容納了對社會底層的關懷。《讀者》在給社會帶來一種新時尚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近30年來,《讀者》雜誌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創刊時月發行量3萬冊,至1984年月發行量上升到180萬冊。1987年雜誌在武漢開設分印點後,又陸續設立了天津等14個分印點,形成了完備的發行網。從1991年至2000年,《讀者》連續10年排在中國雜誌發行量的前5名,其中有3次名列榜首。突破300萬冊,1995年突破400萬冊,2002年10月突破600萬冊,2003年10月突破800萬冊,2006年4月更是達到了1003萬冊,位居中國和亞洲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第四位,取得了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中國期刊發展的成功之路。
《讀者》在海外華文期刊市場中也占有很大份額,行銷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讀者,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具有廣泛的影響力。2003年起在美國、加拿大同步印製。
《讀者》雜誌2001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為“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1年、2003年、2005年,連續三屆榮獲“中國期刊獎”。2006年8月,商務部在“商務新長征、品牌萬里行”活動中,將《讀者》作為全國唯一知名文化品牌,為《讀者》設立品牌地標。集團充分利用《讀者》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每年都拿出相當版面刊登各類公益廣告;為希望工程募得捐款152萬元;為保護黃河生態環境舉辦“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活動,在全國範圍內募集資金400餘萬元,先後在甘肅劉家峽、蘭州大砂溝、四川樂山建設林地近2萬畝。
登入台灣
2010年8月25日,台當局“行政院新聞局”核准大陸雜誌《讀者》在台灣地區發行,這是大陸第一本雜誌獲準進入台灣。《讀者》雜誌入島後仍使用原書名,但改以繁體版發行。 據報導,“新聞局”在審查時十分注意《讀者》雜誌文章的內容,在經過近一個月的審查確定無虞後,才發出“局版台陸志字第一號”的發行字號。 《讀者》的辦刊宗旨是“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不少兩岸三地的知名作家、優秀文章都曾入選。《讀者》進入台灣後,將先進入大專研究機構、縣市鄉鎮圖書館,並在便利超商陳售,預估售價約台幣50元以內。
相關人物
彭長城,1953年12月生,1982年元月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甘肅人民出版社《讀者》雜誌工作,1986年7月任《讀者》雜誌副主編,2001年4月任《讀者》雜誌常務副主編,全面主持《讀者》雜誌社工作,現任《讀者》雜誌主編。
1994年至今擔任中國期刊協會第一屆、第二屆常務理事;
2001年8月被選為中國文化綜合類期刊協會第一屆副會長;
1993年9月被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採訪、播放;
2001年8月被香港鳳凰衛視台《名人面對面》欄目採訪、播放。
電子書
2010年11月11日,知名期刊《讀者》已正式獲得國家電子書相關“牌照”。
2010年12月14日,《讀者》雜誌推出網路版,讀者網正式上線。
網路版
繼推出手機雜誌、手持閱讀器電紙書之後,24日,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推出網路版,讀者網正式上線。推出讀者網站,是中國這一老牌雜誌適應新形勢和進入數字出版領域的又一舉措。
台灣版
台灣版《讀者》2010年12月31日在台北舉辦首發式。這本創刊30年、在大陸發行量最大的人文期刊,是第一本進入台灣發行市場的大陸期刊,2011年元月起台灣讀者可以在全台金石堂、何嘉仁連鎖書店購買及訂閱。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四)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