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識別樹木》講述了:樹木在我們的身邊,可謂俯仰皆是。無論在城市抑或鄉村,無論是栽培還是野生,只要走出家門,推開窗子,總會有些熟悉的樹木映人眼帘,它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同一地點,默默地注視著來往的路人——來往的路人們,卻往往對於那些熟悉的樹木視而不見。“無非是一棵大樹而已”,想必會有人這么說。
會說話的樹木,有故事的樹木,將一年四季貫穿始終,它們的言語,在《詩經》的落花流水之間唱過,在樂府悠揚的長調中唱過,在規整的唐詩和長短錯落的宋詞里唱過,在自由浪漫的新詩中唱過,在大浪淘沙般層出不窮的流行歌曲里,依舊唱過。
作者簡介
王辰,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植物學碩士,現於《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任青春版編輯。曾出版科普讀物《華北野花》、《蟲在江湖》、《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FFI中國項目《甘孜野花野外觀察指南》圖鑑,青春小說《坐在對岸的企鵝》、《南極圈外》,於《中國國家地理》、《生命世界》、《戶外》、《少年科學畫報》等媒體發表科普圖文作品百餘篇。
讀者評論
在看完這本書後很長時間才敢寫評論。因為評論也會影響其他購買者決定是否購買。
說一說我的感受吧。剛拿到這本書時,覺得太薄,上面都是畫,字也很少,介紹的植物也不是太多,怎么這么貴呢?但因為一直很想搞清楚周圍的樹叫什麼名字(這方面的知識很缺,怕以後孩子長大了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卻是一問三不知),挑自己熟悉的樹開始看起,裡面的文字雖然很少,但不是教條的,像散文一樣娓娓道來,給你說清楚樹的特徵、樹的由來等,很快看完了,中間配在百度百科上查的資料,覺得收穫很多,真的認識了周圍常見的樹木,就是覺得讓人意猶未盡,再多些內容就好了。
目錄
楊柳依依
臨街的衛隊·楊樹
泡桐·一個好樹種
梧桐·鳳凰所棲
異國梧桐懸鈐木
槐樹二重唱
香樟樹
榕樹垂須
松柏蒼翠
棕櫚·南國風情
椰子·越王頭
絕代雙蕉
路遇白蠟
霜葉紅於二月花
香椿VS臭椿
書摘
楊柳依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的詩句中不失優雅地點明了垂柳的諸般特性:枝條下垂,葉片狹長,農曆二月間便已綠滿枝頭。冬末柳梢已然開始吐綠。到了春季,嫩綠的新葉,鵝黃的柳花,永遠是春意融融的景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間諺語中說道,“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說的正是春遊踏青時節,自古至今永遠為人們所樂此不疲的項目——賞柳,無論在風光秀美的西子湖畔,還是在淒風烈烈的嘉峪關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之中的句子,自古便為楊柳定性,隨風曼舞,枝條飄搖,“依依”二字,總給人旖旎的遐想,仿佛令人感受到春風輕柔、陽光和煦,仿佛有一位楊柳般旖旎的女子,在春光中淺吟低唱——符合這一特質的所謂“楊柳”,顯然是在說垂柳。
然而,自古就被文人墨客不斷吟唱的楊柳,所代表的意境卻並非全都是美好的春光。《世說新語》中記錄了這段故事: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到昔日親手栽種的柳樹,如今已然十圍,今昔對比,於是感嘆,樹已老矣,何況人乎,因此有名句流傳,日:“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以柳樹喻人,表述感逝傷懷的情緒。而令柳樹沾染上哀傷的顏色,還有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柳”與“留”的諧音。古人送別,折柳相贈,在唐朝長安更演化出灞橋折柳的習俗。李白《憶秦娥》詞中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於是,灞橋柳便指代了分離與別緒,以致世間柳樹,久而久之,也都如灞橋一般,和分離之意糾纏在一起。
科普讀物(十一)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