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聖神品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讚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讚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繫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係,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華美與質樸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後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傑出代表,後世尊為“書聖”,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後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宋米芾詩云:“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住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型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很發達,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徵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緻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於“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傑作。《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進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說後來王羲之又寫過幾次,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歷代名摹
然而,就是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卻成就了書法史上永遠的一個謎題,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令人無法不惋惜。現存的蘭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懷疑是王羲之的真跡,但經過大量的考證,此作仍為後代書法大家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並非王羲之真跡。
相關作品
•蘭亭修禊:典故淵源
•蘭亭修禊:馮承素摹蘭亭序
•蘭亭修禊:趙孟頫蘭亭修褉圖卷
•蘭亭修禊: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蘭亭修禊:唐寅蘭亭修禊圖卷
•蘭亭修禊:錢貢蘭亭詩序圖卷
•蘭亭修禊:沈時蘭亭修褉圖卷
•蘭亭修禊:許光祚蘭亭圖並書序卷
•蘭亭修禊:樊沂宴飲流觴圖卷
•蘭亭修禊:佚名蘭亭修褉圖卷
•蘭亭修禊:傅抱石繪蘭亭修禊圖
傳奇典故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是:《蘭亭集序》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大唐貞觀盛世,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羅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餘興來時摹揣度之,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使得學王之風在貞觀年間大為盛行。據載李世民曾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所藏墨寶甚豐,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真本。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悶悶不樂。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把它視為傳家之寶,一路傳下,至第7代孫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對祖上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將祖傳書法再現風華。他練習書法極為刻苦,在永欣寺時,就曾蓋一座小樓專做練字,誓言“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里,他如痴如醉地運筆揮毫,經三十年之功,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歷代評價頗高。智永年百乃終,逝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對書法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遂將它珍藏在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
當李世民聞言《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處,興奮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蕭翼對書法也頗有研究,與辨才和尚相談甚歡。待兩人關係密切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麼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蕭翼故言不信,說此帖早已軼失,怎么可能在你這裡呢。辨才見其甚疑,一時起興,就從屋樑洞內取出蘭亭真跡予蕭翼賞鑒。蕭翼仔細察看了一番,果為真跡。只見他臉色一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太宗 “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到手了,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積憂成疾,一年後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臨本傳世。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王羲之書法作品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中國書史上推崇王羲之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 |||
《快雪時晴帖》 《遠宦帖》 《奉桔帖》 《平安帖》 《何如帖》 《喪亂帖》 《十七帖》 《七月都下帖》 《妹至帖》 《唐懷仁集聖教序》 | 《二謝帖》 《得示帖》 《孔侍中帖》 《頻有哀禍帖》 《游目帖》 《雨後帖》 《小楷樂毅論》 《乾嘔帖》 《漢時帖》 《唐集興福寺半截碑》 | 《姨母帖》 《初月帖》 《萬歲通天帖》 《寒切帖》 《行穰帖》 《遠宦帖》 《寒切帖》 《長風帖》 《其書帖》 《瞻近龍保帖》 | 《草書平安帖》 《蘭亭序》 《樂毅論》 《黃庭經》 《禊帖》 《上虞帖》 《袁生帖》 《大道帖》 《旃罽胡桃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