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牒計雙征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此識為復,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二、隨計牒破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薑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破根生也。
初句,牒。
“則諸……”下,舉無五味以問舌根。即“無味自嘗”問也。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有無隨計破也。舌若有味,根已成境。孰知根者,無味之時味必境生。獨有汝根,焉能生識。
下,破境生。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引例無知破也。從味所生,豈合名識,故云“識自為味”。設許名識,亦不自嘗。引例可見。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如前五味,各生一物。識必境生,亦應多體。即識從於味,識即成多也。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名,舌味識界?!】
若一體識,必從境生。能生之境亦應一體,何分五別。“分別……”下,縱破。五味不分,何名了別說為識耶。此則味從於識,味應無別。“云何……”下,一一句總責識體,從二得名,根生、境生二俱失故。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破空生也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破共生也。既從合生,自性屬誰而名界耶。
三、結示虛妄
十八界
"十八界", 即"六根"、"六識"、"六境"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認識為中心, 對世界一切現象和事物所作的分類。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認識功能; 六塵作為認識對象; 六識則為隨生的感受與觀念。 總說起來, 此十八界依次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煩惱的原因。世間一切事物無不因為這根境識三種作用變化,而互成因果,展轉無窮。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時刻觀照,才能證到真空妙境,由是擺脫一切根塵識界,瞭然本來是空。
【十八界】 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塵界 一色界 二聲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觸界 六法界
六識界 一眼識界 二耳識界 三鼻識界 四舌識界 五身識界 六意識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於名色俱重故。開色為十。離名作八。合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內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內六根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外六塵界 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知謬取也
一眼識界 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二耳識界 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三鼻識界 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四舌識界 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五身識界 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六意識界 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