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劇:徐韜
主 演:溫錫瑩 張雲祥 范萊 狄梵 龐建兵 (更多)
上 映:1958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職員表
徐韜 .... 導演
潘文展 .... 導演
徐韜 .... 編劇
吳蔚雲 .... 攝影
邱以仁 .... 攝影
王志初 .... 攝影
王雲階 .... 作曲
周恆良 .... 錄音師(收音)
黃財章 .... 剪輯
趙煥章 .... 導演助理
姚永福 .... 化妝
上影樂團 .... 伴奏
陳傳熙 .... 指揮
姚銘忠 .... 美工
演員表
溫錫瑩 .... 何廣明
張雲祥 .... 何石乾
范萊 .... 王支書
狄梵 .... 穆秀英
龐建兵 .... 何老剛
路景琪 .... 孫敬西
李大義 .... 何廣智
李培冬 .... 玉玲
賈鶴嗚 .... 小冬
夏天 .... 穆義思
黃振孚 .... 雷書記
王庚 .... 錢局長
劉沙 .... 劉風順
故事梗概
根據李犟、王燕飛話劇《土專家》改編。 1956年春天,某農業社副社長何廣明帶領民眾修水庫,正值春耕農忙時,社長何石乾搞官僚主義,私自決定撤回修水庫的勞動力去全面投入春耕。但遇到要去縣裡開會的王支書,決定繼續修水庫,要一面春耕、一面修水庫。在修水庫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人力不足,資金不足,何廣明用心鑽研,細心觀察,制出了先進的打夯機,提高了工效。但這樣一來,運土人手又不足了,何廣明反覆試驗空中運輸機,但終未成功。何石乾與孔敬西認為這是既浪費人力又浪費物力,決定讓何廣明停止試驗,寫檢討。但何廣明並沒有放棄實驗,在他爹的啟發下,求助於縣水利局局長。去開會的王書記回到鄉里,王書記鼓勵支持何廣明等同志搞發明,他終於取得了成功,成立了“衛星公社科學技術研究院”。何石乾等反對派最終也改變了思想。
導演簡介
徐韜,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徐保齋,1910年5月生於江蘇邳縣糖坊村。1930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學習。結識了同學趙丹、王為一、吳天等人,共同投身進步戲劇活動,曾任美專劇團團長,1932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在工廠,學校組織排演進步戲劇,1935年上海成立業餘劇人協會,徐韜擔任理事,實驗劇團演出部主任。曾執導《娜拉》、《我們的故鄉》 、 《回春之曲》等劇目。“七·七”事變後,參與導演話劇《保衛蘆溝橋》 。1938年在武漢任抗敵演劇一隊隊長,1940年組織旅行劇團赴新疆開拓戲劇運動,僅演出《夜光杯》一場戲,就遭軍閥盛世才迫害,入獄五年。1945年,在重慶加入中國藝術劇社任導演兼演出部主任,並參加話劇《清明前後》的演出。1946年任崑崙影業公司編導,執導影片《關不住的春光》,並參與創作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1950年到1953年,徐韜先後導演了《大地重光》和《草原上的人們》。 《草原上的人們》在廣闊的背景上,盡情地抒寫了牧民的勞動喜悅和保衛勝利成果的戰鬥精神,精獷豪放和優美抒情融合在一起,影片獲文化部1957年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1956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粵劇戲曲片《搜書院》,畫面處理優美,演員演技精湛,在東南亞頗有聲譽,1957年拍攝《海魂》 ,影片酣暢洗鍊,自然凝重,嚴謹而不乏跌宕,細膩而不失磅礴,在捷克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為世界和平而鬥爭”二等獎。1958至1963年,他先後拍攝了《小康人家》 、《聰明的人》 、《關漢卿》等多部影片。1966年6月,文革開始後投錢塘江而死,享年五十六歲,徐韜的創作大部分是反映革命鬥爭和民眾生活的現代題材,貫穿著鮮明的思想性,在藝術上承繼了三十年代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努力探求民族化和大眾化,在風格上深沉凝鍊,自然暢達,但又縱橫有效,充滿生活情趣。
演員簡介
溫錫瑩,中國演員。1920年3月生於河北秦皇島,1942年畢業於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加入中華劇藝社,演出話劇“大地回春”、“棠棣之花”、“金玉滿堂”、“北京人”、“桃花扇”、“清宮外史”等劇,在表演上進行了廣泛探索和實踐。1948年,溫錫瑩開始接觸電影,參予演出了國泰影業公司的《痴男怨女》的拍攝。1948年7月,溫錫瑩考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在大學中他努力鑽研有關電影藝術的各種資料,熟悉、掌握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建國以來,他拍攝了《鄂爾多斯風暴》、《年輕的一代》、《林則徐》、《鋼人鐵馬》、《大地重光》、《六十年代第一春》、《宋景詩》、《沙漠裡的戰鬥》、《萬紫千紅總是春》、《廬山戀》等數十部影片,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逐步形成粗獷、樸實的表演風格。溫錫瑩無論在演話劇還是拍攝影片,都注意不誇張外部動作,而著意於內心的刻畫和情感的抒發,在《鄂爾多斯風暴》中他扮演主人公青年牧民烏力記,就注意通過眼神表達人物感情。在拍攝前深入內蒙草原,了解當地人生活風俗習慣,社會背景,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人物基調,在表演中著意挖掘動作所包含的豐富的潛台詞,注重每一個細微的表情,手勢的傳達及表意功能。除表演外,他還為十幾部翻譯片配音,如《彼得大帝》中的彼得大帝,《華麗的家族中的萬佬大介等,其中《欽差大臣》中市長的配音榮獲1957年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個人一等獎。“文革”結束後,溫錫瑩開始了導演工作,導演了影片《特殊家庭》。
夏天,原名夏克平,祖籍江蘇。1920齣生於上海。幼年的夏天性格開朗,興趣廣泛,中學以後又迷上了戲劇和電影。三十年代的進步影片對他的影響很大。他渴望成為一名演員。1938年他隻身來到重慶。1942年考取了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戲劇表演。以後他參加了教育部實驗演劇隊相繼在“哈姆雷特”、“蛻變”等話劇中擔任角色,獲得了許多寶貴的舞台藝術實踐機會。
1944年參加了校友劇團“家”、“清宮外史”等話劇的演出,1945年他來到重慶,先後在“春寒”、“日出”等話劇中擔任角色,在表演技藝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戰勝利後,夏天回到上海,參加了“升官圖”、“原野”等十幾部話劇的演出。
1946年夏天第一次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扮演了一個國民黨官僚機關的小官吏——龔科長。得到了好評。此後他又相繼在《關不住的春光》 、《麗人行》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
1948年夏天投奔蘇北解放區,調到華中文工團任戲劇教員,在“白毛女”中扮演穆仁智。解放後,夏天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十多年來先後在《聶耳》 、《林則徐》 、《渡江偵察記》等十幾部影片中扮演角色。他在這些影片中大多數扮演反面角色。他認為把反面人物演得逼真,同樣具有藝術美的價值。
夏天后來又從事導演工作,一直為培養新人,繁榮電影事業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