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導 演:沈浮 劉瓊 林揚編 劇:張駿祥 沈浮 黃宗英 丁然 孫永平
主 演:劉鴻聲 鄧楠 張雁 劉非 吳雲芳 (更多)
上 映:1960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演職人員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製作團隊 職員表沈浮 .... 導演
劉瓊 .... 導演
林揚 .... 導演
張駿祥 .... 編劇
沈浮 .... 編劇
黃宗英 .... 編劇
丁然 .... 編劇
孫永平 .... 編劇
溫錫瑩 .... 編劇
韓非.... 編劇
劉非 .... 編劇
黃紹芬 .... 攝影
曹威業 .... 攝影
王志初 .... 攝影
仲永清 .... 美工
呂其明 .... 作曲
陸仲伯 .... 錄音師(收音)
劉廣階 .... 錄音師(收音)
陳祥興 .... 剪輯
朱朝升 .... 剪輯
王大衛 .... 導演助理
陳蟬 .... 導演助理
樂羽侯 .... 化妝
徐自強 .... 化妝
陸立之 .... 製片主任
馬志成 .... 製片人
上影樂團 .... 伴奏
陳傳熙 .... 指揮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演員表
劉鴻聲 .... 楊光沛
鄧楠 .... 老雷
張雁 .... 金海師傅
劉非 .... 金阿福
吳雲芳 .... 沈華
李其珍 .... 李懷凱
溫錫瑩 .... 顧師傅
喬郅 .... 劉巧玲
謝怡冰 .... 何桂珍
韓非 .... 標準鍾
孫永平 .... 王炳生
周沖 .... 小梁
譚雲 .... 金大媽
高博 .... 林部長
馮奇 .... 丁鳳鳴
馬驥 .... 胖嫂
故事梗概
六十年代第一春 (1960)故事梗概
上海大華帶鋼廠生產中有幾道工序都靠繁重的體力勞動操作。新任廠黨支書兼廠長的楊光沛,從親身體驗中認識到技術革新的重要性。但他在實現全廠機械化的工作中,未能依靠民眾,只靠少數幾個人。1959年冬,青工王炳生髮明創造了自動走邊機,楊光沛未給予重視。1960年春,志成廠實現了機械化,改變了落後的面貌,使大華廠很受震動。區委召開學習志成廠、趕超志成廠的大會。大會上,同行業紛紛提出先進指標。大華廠本想提“五一”國際勞動節實現全廠機械化,楊光沛在發言前曾徵得老工人金海師傅的擁護,但廠里另一位最有技術的師傅顧阿品提出異議,因為他一直主張國慶節實現全廠機械化。大會以後,楊光沛從與區委工業部林部長的談話中得到啟示:搞技術革命是工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高速度建設社會主義的願望和要求,如果發動民眾,就能取得勝利。回廠後,他馬上提出方案,和民眾商量。王炳生提出的“七天革命”實現全廠生產工序機械化的倡議得到熱烈回響。而顧阿品擔心負失敗的責任,堅持主張分工包乾,並把製作“出鋼機”的工作承擔下來。戰鬥打響了,全體職工克服重重困難,在第六天,五道工序的機械化革新完成了四道,只有顧阿品的“出鋼機”仍未成功。全廠職工都很焦急。後來,顧阿品在楊光沛和金海師傅的說服下,在黨的領導下,在王炳生等工人的協助下,在距七天時間僅剩18個小時的緊急關頭完成了任務,全廠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
導演介紹
沈浮,中國電影編劇導演。生於天津,原名沈哀鵑,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員。曾自編、自導、自演喜劇片《大皮包》。1933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任編導。他編導和參與編導許多影片,如《出路》 、《狼山喋血記》、《天作之合》、《萬家燈火》、《希望在人間》 、 《烏鴉與麻雀》 、 《李時珍》 、《老兵新傳》、《曙光》等在我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瓊,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劉伯瑤。原籍湖南湘陰,生於北平。1934年肄業於上海法學院。同年參加拍攝影片《大路》,成為聯華影業公司演員。後相繼拍攝《小天使》 、 《迷途的羔羊》 、 《狼山喋血記》 、《聯華交響曲•陌生人》等影片。後入新華影業公司,在《費貞娥刺虎》、《家》、 《夜半歌聲》(續集)等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1942年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主演《蝴蝶夫人》等影片。1943年參加上海劇藝社、天風劇社。1947年至香港,在永華、長城、五十年代等影片公司任演員,主演《國魂》等影片,導演《方帽子》、《青春之歌》等影片。1952年因參加愛國活動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1956年後兼任導演。曾在《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等影片中飾演角色。1988年因在影片《死神與少女》中的出色表演及其五十年的藝術成就,獲金雞獎表演特別獎。共導演影片十餘部。其中《阿詩瑪》於1982年獲西班牙第三屆桑坦德國際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任總導演的戲劇片《李慧娘》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參考文獻
http://www.cnmdb.com/cast/5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