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沒有眼瞼》

《耳朵沒有眼瞼》

一部戲仿偵探小說的瑞士當代小說,有新鮮獨特的敘事聲音。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是近年來瑞士德語文學中頗有特色的一部作品。小說較為明確地呼應了歐洲當代文學中大多數中青年作家關注和反思個人經驗,關注集體記憶、文化感知,關注日常話語以及個人命運的基本特徵。

本書敘述了一個20歲的女青年與男友在蘇黎世一座卡夫卡城堡式的公寓樓里的同居生活,在那封閉的九個月里,女主人公在被動的生活中尋找自我,在尋找自我中理解生活。小說以戲仿偵探的方式講述了女主人公與鄰里阿格娜絲的曖昧關係以及與其相關的一樁離奇兇殺案。

作者簡介

莫妮卡.施維特,1974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現為德國漢堡大劇院演員、作家。施維特1997年畢業於奧地利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藝術大學後曾在蘇黎世話劇院、法蘭克福話劇院及奧地利格拉茨話劇院擔任演員。2005年發表短篇小說集《假如在鱷魚邊上飄雪》,2006年獲得羅伯特.瓦爾澤文學獎,2008年她的劇作《仙后座》在漢堡大劇院首演,同年發表長篇小說《耳朵沒有眼瞼》。

書評

用寫作對抗記憶

女作家莫妮卡·施維特的小說《耳朵沒有眼瞼》,她所傳遞出的閱讀印象,讓我得到強烈認同的不僅僅是一個作家的敘事理念和技巧,更深層上的認同卻來源於女性寫作的那些共同的經驗特質。
在這位女作家施維特的筆下,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女性,我們直到快結尾的部分中才知道她的名字叫露特。她與男友法比昂在蘇黎世的一座帶有公共花園的出租公寓中找到了一套住房。
露特和法比昂都屬於那種無所事事的人,很少工作,信奉自由,無拘無束,整日在公寓中遊蕩。在這種平淡無奇的生活中,露特與鄰居阿格娜絲逐漸熟悉起來,甚至有了一絲絲的曖昧,他們之間的交往成為了小說第一部分的主題。
施維特在這部分的寫作中展示出了女性作家一貫的細膩、溫婉和動情,文字頗為傳神。但是小說的第一部分隨著阿格娜絲在新年夜裡的突然死亡,他們隨後搬出了這座公寓而戛然而止。
對小說的主人公露特來說,阿格娜絲的死就是她要承受的這種無法釋懷的記憶,她在隨後的十幾年間想揭開心中的不解之謎。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家施維特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頗為巧妙,她在小說的最後安排了一位女警探成為露特的朋友,並幫她分析十幾年前阿格娜絲死亡之前的新年夜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她最終給出了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考妮與阿格娜絲是一對同性戀人,同時她們都喜歡蓋爾特;而在那一年的新年夜時,阿格娜絲因為孤獨與大提琴手傑夫互相傾訴和依靠著熬過漫漫長夜,期間蓋爾特突然歸來發生誤會殺死了阿格娜絲。

寫作背景

說到瑞士的德語文學,我們很快就會想起在蘇黎世家喻戶曉的高特弗里特·凱勒,想到他的《綠衣亨利》和《馬丁·薩蘭德》。凱勒在他的小說中,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向世界展現了位於阿爾卑斯山中心地帶這個小小的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歷史畫卷,描述了個體在社會形態變異中的歷程。凱勒19世紀就已經為瑞士德語文學奠定了在整個德語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的瑞士德語文學群星燦爛。他們中間不僅湧現出了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施皮德勒、黑塞那樣的經世作家,也蘊藏著像羅伯特·瓦爾澤那樣鮮為人知、卻又充滿神秘和狡詭的現代主義文學家。著名的文學雙子座迪倫馬特和弗里施更是為瑞士德語文學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這些作家在中國都有廣泛的譯介,深受中國的外國文學愛好者的喜愛。然而,我在這裡使用的“瑞士德語文學”概念卻蘊含著某種悖論,因為這個概念本身說明了瑞士德語文學在存在中的不存在,或者說是在不存在中的存在。

我們若用羅伯特·瓦爾澤語調來說,假如有一種文學叫做瑞士德語文學,那么它就像這個國家一樣,渺小得幾乎就像片片飄逸的雪花,然而正是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對於任何—個瑞士人來說,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二都是國外,因此毫不奇怪,20世紀以來的瑞士德語作家幾乎都必須融入整個德語地區,或者融人整個世界。洛桑的文學理論家彼得·馮·馬特曾經說過,瑞士德語文學是一種語言區域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某種效應,瑞士籍的德語作家若要成功,那么他們必須在其他德語國家得到認同,在那裡摘取文學的桂冠。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僅有五百萬德語人口的瑞士無法為德語文學的接受提供足夠的疆土和閱讀人口,如果說要對瑞士德語文學做一個定義的話,那么它首先是屬於德語的,其次是屬於德語國家的,再者是屬於歐洲的,最後則是歌德意義上屬於“世界文學”的,因此它也是屬於瑞士的。之所以這么說,那是因為近當代瑞士德語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他們創作的視角、涉及的主題以及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情感世界、生活和命運都遠遠地超越了瑞士的疆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