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琵琶》

《續琵琶》又名《後琵琶》,為曹寅所著。《續琵琶》以曹操贖蔡琰修史為主線,敷衍了蔡文姬悲歡離合的故事,並描寫了曹操的整個政治生涯。《續琵琶》劇雖無流傳,原稿抄本卻有幸保存至今。據《紅樓大辭典》載:現藏北京圖書館。

鈔本

續琵琶》傳奇殘舊鈔本,是一個工楷手鈔本,其行款格式、字跡筆劃極為整齊清楚。全劇共分上下兩卷,計九十二葉,每葉十六行,行二十字(間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葉,卷前有二十折的目錄,第二十折《陷京》尾約缺半葉;下卷僅三十六葉,首尾各有缺佚,無目錄,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個字,往後幾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開首缺頁中縫處則有行楷書寫的“文姬歸漢”四個字,和原鈔筆跡迥異,顯系後人所加。上卷卷首鈐有“聽雨樓珍賞圖書”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別無其他序跋題款。

情節來源

《續琵琶》的主要情節除採摘《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記載外,基本上脫胎於《三國志演義》等講史說唱。

影響

《續琵琶》傳奇通過“蔡文姬故事”為主線,還強烈地表現了當朝統治者比較緩和的民族政策,正是在這一點上才使《續琵琶》傳奇有了比同類題材作品更多的新意。從曹寅康熙朝顯赫的政治地位和江寧織造等重任來看,這不但由於他是內務府包衣,又是康熙帝玄燁的奶兄弟,因而深胤聖眷隆恩。實際上他是受玄燁密旨在江南結交故明遺民,聯絡漢族上層人士,負有諸如“統戰”等特殊使命的人物,因此,可以認為曹寅是懂得“和親”對穩定封建政權的深遠意義和影響的,他自然會贊成“民族和睦”政策,而且在《續琵琶》中用藝術實踐來體現這種思想。所以《續琵琶》對劇中出現的昭君幽魂也是給以肯定的,即使它仍然襲用了馬致遠“漢宮”等昭君戲中“失意丹青,遠嫁異域”的悲劇內容,卻已將“為國和親,名垂青”的新意灌輸進去了,因而全劇在對蔡文姬故事的鋪敘中,給人以另一種思想藝術的形象。劇本從蔡邕《卻聘》開始寫到文姬“原配團圓”,肯定了蔡文姬的一生。前面說過“原配團圓”的喜劇結局,是在殘佚部分中。只能從第十五折《探獄》中知道,這個“原配”是指蔡邕親自向前來探監的學生董祀所說“將小女文姬與汝為配”的照應,不過蔡邕遺命的實現卻是出於曹操的成全。這種情節安排,這種表現手法,也是前所未見的。
當然,《續琵琶》傳奇也還有著一般傳奇的通病,也有“冗折”和“廢場子”,也有語句雕琢,堆砌典故,強湊聲韻方面的反映,但是它主線明確,故事集中,枝蔓不雜,加上一些藝術技巧上的優點,應該說是個較好的傳奇劇本。

為曹操翻案

自宋代以來,曹操都是被貶為“奸雄”的,到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清康熙年間曹寅著《續琵琶》傳奇,一反其“正統”,在《開場》中開宗明義地說:“‘琵琶’不是這琵琶。”因此劇中捨棄了《三國演義》中割須棄袍、左慈戲弄等損害曹操形象的說詞,而向來是戲曲中的奸雄形象的曹操說出了“令諸侯合兵百萬,足以寒奸賊之膽,動忠義之心”這樣的話。
《續琵琶》傳奇第三十一折《台宴》一支“大紅袍”更概括了曹操《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讓縣自明本志令》等詩文的內容,其中一支“北醉花陰”唱道:“人道俺,問鼎垂涎漢神器,嘆舉世,焉知就裡,俺待要武平歸去解戎衣,不知幾處稱王,幾人稱帝!今日裡,高會兩班齊,對清樽,要吐盡英雄氣!”從而塑造了曹操有智謀、有魄力,求賢如渴,愛才如命的英雄形象。
遺憾的是,《續琵琶》傳奇雖然由曹寅的家庭戲班排演過,但並沒有廣為流傳,劇本亦未刊行於世。不過,曹寅的孫子曹雪芹在著《紅樓夢》時,卻將《續琵琶》寫入第五十四回之中。賈母指湘雲道:“我像他這么大的時節,他爺爺有一班小戲,偏有一個彈琴的湊了來,即如《西廂記》的《聽琴》,《玉簪記》的《琴桃》,《續琵琶》的《胡茄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有紅學家認為,賈母的原型是《續琵琶》作者曹寅之妻李氏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