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九五”攀登等多個國家級經絡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組織液生理學和流體力學等知識,對“經絡是什麼”這一千古之謎作出了回答,即“經絡是水通道”。書中首先對中醫經絡的古典文獻進行了訓詁研究,指出最古的脈是指組織間隙,營衛之氣指人體中的組織液。評述了國內外經絡研究和各種經絡假說,指出經絡研究需解決的四大關係。在回顧了經絡體液論歷史的基礎上,運用生物流體力學原理,提出了經絡是組織間質中具有低流阻特性的多孔介質通道,其中存在向經脈和沿經脈的兩種組織液運動及流體性約束,化學物質和物理信號可沿此通道傳遞。作者通過測量流阻/組織液壓波傳播和同位素示蹤驗證了本假說,並引證了國內外支持本假說的實驗。作者還論證了神經通過血管和肌肉對經絡通道的調控原理,指出穴位作為相關調控網路輸入點的另一種經絡形式,並通過經皮二氧化碳釋放量的測量和聚類分析證明了此關係。根據這些實質,作者對經絡現象作了詳細解釋,指出經絡具有傳遞營養物質、清除代謝廢物和作為旁分泌及物理化學信息通道平衡內環境的功能。本書還對針灸、中藥、武術和氣功等經絡治療保健原理進行了論述,最後就經絡對未來人類社會的影響進行了展望。本書第零章是新增的內容,它從美國巴特曼的喝水療法談到經絡作為水通道的作用;在理論方面,以坎農的穩態生理學思想討論了組織液流動的重要性……
編輯推薦
本書可供經絡研究者、醫學工作者、科研人員、研究生以及廣大關心中醫保健的人士和氣功愛好者們閱讀。
作者簡介
張維波,1961年9月生於北京,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作者大學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原山東海洋學院),主修流體物理。1983年考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從師於著名經絡學家祝總驤教授,開始研究經絡,是我國最早的經絡研究生之一;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1998年獲北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從中國科學院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後,即參與了國家“七五”經絡攻關課題。199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開始獨立承擔經絡研究課題,又在1995年、2005年和2008年三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承擔經絡研究課題。1993~1997年參加“八五”經絡攀登項目,1998~2002年期間任國家“九五”攀登“經絡的研究”專題組組長。曾於1998年赴挪威Bergen大學Aukland實驗室學習組織液研究技術,2000年和2001年兩次赴韓國圓光大學進行經絡合作研究,2007~2008年間在維也納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張維波長期從事經絡研究,提出了經絡的“循經低流阻通道”學說,2002年5月29日《健康報》整版介紹了他的研究,2004年9月15日中央十台播放了以他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之一的“尋找經絡”節目,他又在2006年和2007年兩次參與中央十台“點穴”和“穴位探秘”節目的錄製,成為公眾人物。張教授共發表80餘篇文章,其中6篇文章被SCI、EI刊物收錄,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獲得七項國家專利,其科研成果多次在國內外獲獎。除三次獲中國中醫科學院獎、一次北京市獎和一次中國針灸學會獎外,2008年10月,他的“循經低流阻通道的發現”一文獲得韓國頒發的國際大獎:“針灸經絡研究舍岩獎”。
盤點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的書四
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成立10年來,已出版各類圖書800餘種,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特別是生物高技術方面出版的數十種專著,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