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美國時期》

《納博科夫:美國時期》

美國對納博科夫來說太重要了:這裡是他的避難所,是他最終放棄俄語而改用英語寫作的地方;他在這裡第一次發現了新的蝴蝶品種,實現了童年的夢想;他在這裡寫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學講稿,翻譯、評註了備受爭議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更重要的,他在這裡創作了讓他名揚天下的《洛麗塔》;美國還為《微暗的火》,為《阿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儘管1959年後去了歐洲,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美國公民的身份。納博科夫的後半生是名副其實的“美國時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博伊德以一種準確而從容不迫的筆調追蹤納博科夫美國時期的生命軌跡:他不斷的搬遷,他的艱難求職,他的捕蝶與寫作活動,他的成名與遷居歐洲,他跟威爾遜友誼的始末,他與出版商、採訪人及傳記家的交往,他的疾病與去世等等。
納博科夫的小說藝術就是細節的藝術,而博伊德的文本分析則堪稱小說細讀法的範例,他讓我們深悟到細節之於納博科夫小說的決定性意義。同時,他還給我們展示了納博科夫的世界中那一幕幕以想像力為主人公的奇幻劇,正是依靠想像力,納博科夫將非常個人化的經驗點化成了非個人化的藝術,將尋常普通、雜亂無章的生活世界幻化成了神奇新穎、和諧有序的藝術世界。閱讀納博科夫,閱讀《納博科夫傳》,我們經常面對的就是這種想像力。

目錄

插圖說明
非常個人化的與非個人化的(代譯序)

引言

第一部分 美國
教授納博科夫
第一章 避難(紐約與斯坦福,1940-1941)
第二章 客座講師(威爾斯利與坎布里奇,1941-1942)
第三章 科學家,作家,教師(坎布里奇與威爾斯利,1943-1944)
第四章 長期的短期(坎布里奇與威爾斯利,1944-1946)
第五章 《庶出的標誌》
第六章 終教文學(坎?里奇與威爾斯利,1946-1948)
第七章 俄國教授(康奈爾,1948-1950)
第八章 《最後的證據》∕《說吧,記憶》
第九章 教授歐洲小說(康奈爾,1950-1951)
第十章 為《洛麗塔》尋找時間(康奈爾與哈佛,1951-1953)

媒體評論

一部真正的不朽之作……納博科夫終於找到了一個配得上他的傳記家。——沃爾特·肯德里克,《紐約時報書評》
博伊德一個受神靈啟示的闡釋者……在《納博科夫傳:美國時期》中,納博科夫的生平與藝術相互交織,相反相成,這就需要博伊德這樣技法高超的傳記家,去追蹤每一個迷人的峰迴路轉。——安妮·泰勒,《大西洋月刊》
一部細節豐贍的傳記……博伊德令納博科夫的所有讀者都心存感激。——戴維·洛奇,《洛杉磯時代書評》
近年來最美輪美奐的文學傳記之一,納博科夫作品所能有的最優秀的導讀……這部驚世駭俗的傳記既是一絲不苟的學術研究的範例,也是想像力豐富的文學批評的典型。——麥可·德達,《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在這部傳記中,博伊德先生終於給了我們一個可靠的生平和眾多值得信賴的作品--他描繪了一個英勇的藝術家,描繪了這個藝術家可愛的家庭,他對偉大的活力與斑斕的色彩做了審慎的歷史敘述,他熱情洋溢地對大師的文學作品加以闡釋。一部非凡的讀者指南。——理察·洛克,《華爾街日報》

部分章節

第一部分 美國
教授納博科夫
第一章 避難(紐約與斯坦福,1940-1941)
1919年離開俄國時,納博科夫乘坐的是一條擁擠的小貨船,他跟父親在甲板上下棋,布爾什維克的機槍掃射著塞瓦斯托波爾港口的水面。而今,1940年5月底,儘管曾熬過幾年極度貧窮的日子,他還是努力氣派地逃離了法國。差不多四十年前,他的父親曾堅決地對俄國官方撐腰的反猶活動予以抨擊,為了表示感謝,包租“尚普蘭號”的猶太難民慈善組織給納博科夫及家人分配了一間很大的頭等艙,仿佛是讓他們預先體驗一下在美國的最終命運。
橫渡對胃而言可謂洶湧,對神經來說卻是平靜(每天早晨可以在單間洗澡!)——起碼是戰爭能夠允許的平靜。在聖納澤爾,法國保全局在船上抓到了兩個德國特務。航行到大西洋上時,灰濛濛的海面上噴射出一個奇怪的羽狀水柱,兩個驚慌失措的年輕水手趕緊架起船上新的反潛艇機槍開火——但那只是一頭鯨魚。不過,擔憂是?實不虛的:在下一次開往美國的航班中,這艘船被德國潛艇擊沉了。”
1940年5月27日,在淡紫色的晨霧中,“尚普蘭號”繞過自由女神像,停靠
在法國航運公司的碼頭。二十年來,納博科夫一家都屬於無國籍的歐洲人,每到一個國境,都要受到百般盤查,如今他們可以體味抵達美國的滋味了,那就像
從一場噩夢中醒來,迎接他們的是新的、壯麗的曙光。在海關大廳,他們找不到皮箱鑰匙(後來發現在薇拉.納博科夫的夾克口袋裡),只好等著。事後納博科夫回憶說,他“站在那裡,跟一個矮小的黑人搬運工和兩個大塊頭的海關關員互相?著笑話,等到一個鎖匠過來,用他的鐵棒搗鼓了一下,掛鎖就打開了。’事情解決得簡簡單單,這讓快活的搬運工著了迷,他不停地擺弄著掛鎖,最終吧嗒一聲,又鎖上了”。打開的箱子高頭放著兩副拳擊手套,是納博科夫用來教德米特里的。兩個海關檢查官立即套上,圍著納博科夫揮舞手臂、左躲右閃起來,第三個關員則琢磨著納博科夫攜帶的小份額的蝴蝶藏品,並為其中一個品種取了名字。幾十年後納博科夫重新講述這段故事時,依然為隨和輕鬆的美國氣氛著迷,他高興地反覆問道:哪裡會有那樣的事?哪裡會有那樣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