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美國時期

納博科夫:美國時期

《納博科夫:美國時期》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納博科夫:美國時期

內容簡介

美國對納博科夫來說太重要了:這裡是他的避難所,是他最終放棄俄語而改用英語寫作的地方;他在這裡第一次發現了新的蝴蝶品種,實現了童年的夢想;他在這裡寫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學講稿,翻譯、評註了備受爭議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更重要的,他在這裡創作了讓他名揚天下的《洛麗塔》;美國還為《微暗的火》,為《阿達》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儘管1959年後去了歐洲,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美國公民的身份。納博科夫的後半生是名副其實的“美國時期”。

博伊德以一種準確而從容不迫的筆調追蹤納博科夫美國時期的生命軌跡:他不斷的搬遷,他的艱難求職,他的捕蝶與寫作活動,他的成名與遷居歐洲,他跟威爾遜友誼的始末,他與出版商、採訪人及傳記家的交往,他的疾病與去世等等。

納博科夫的小說藝術就是細節的藝術,而博伊德的文本分析則堪稱小說細讀法的範例,他讓我們深悟到細節之於納博科夫小說的決定性意義。同時,他還給我們展示了納博科夫的世界中那一幕幕以想像力為主人公的奇幻劇,正是依靠想像力,納博科夫將非常個人化的經驗點化成了非個人化的藝術,將尋常普通、雜亂無章的生活世界幻化成了神奇新穎、和諧有序的藝術世界。閱讀納博科夫,閱讀《納博科夫傳》,我們經常面對的就是這種想像力。

目錄

插圖說明

非常個人化的與非個人化的(代譯序)

引言

第一部分 美國

·教授納博科夫·

第一章 避難 (紐約與斯坦福,1940-1941)

第二章 客座講師 (威爾斯利與坎布里奇,1941-1942)

第三章 科學家,作家,教師 (坎布里奇與威爾斯利,1943-1944)

第四章 長期的短期 (坎布里奇與威爾斯利,1944-1946)

第五章 《庶出的標誌》

第六章 終教文學(坎?里奇與威爾斯利,1946-1948)

第七章 俄國教授(康奈爾,1948-1950)

第八章《最後的證據》∕《說吧,記憶》

第九章 教授歐洲小說(康奈爾,1950-1951)

第十章 為《洛麗塔》尋找時間 (康奈爾與哈佛,1951-195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