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碑》

《範式碑》

《範式碑》,全稱《漢廬江太守範式碑》,又稱《范巨卿碑》。隸書,三國時期魏青龍三年正月立,僅存上截。額篆書“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10字,在山東濟寧。

簡介

範式碑範式碑
《範式碑》,全稱《漢廬江太守範式碑》,又稱《范巨卿碑》。隸書三國時期青龍三年(235年)正月立,僅存上截,12行,行6-15字,額篆書“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10字。在山東濟寧。碑主範式,字巨卿,山陽(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累官荊州刺史,遷廬江(三國魏時治在今安徽霍丘縣西五十五里)太守。

收錄

該碑原在山東任城,後移至濟寧州學。宋以後碑斷,沒入土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膠州崔氏先得殘額於濟寧州學西龍門坊水口,李東琪、黃易刻跋於額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東琪復獲原碑殘石於州學宮戟門下,黃易、李克正又刻跋於碑陰。後散佚。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出土,僅存上半截。《金石萃編》載:石高三尺,寬三尺一寸,文共十二行,行約十五六字。可辨者僅三百三十字。《增補校碑隨筆》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黃小松舊藏宋拓本,拓墨精善較重出土後拓本約多二百餘字。”南宋洪适《隸釋》載有碑之全文,可知那時尚比較完整。現只存殘石兩塊。
碑石今存濟寧鐵塔寺漢碑群內。宋趙明誠《金石錄》,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王昶《金石萃編》等書著錄。

特點

範式碑(局部)範式碑(局部)
《範式碑》是曹魏著名碑刻之一,碑文字型與漢末成熟期的隸書一脈相承,結體嚴整,用筆方勁,不減漢隸古樸淳厚之風。隸法勁健淳樸,結體在《衡方碑》、《韓仁碑》之間,素有“中郎遺矩”之稱。《漢隸字源》亦以為蔡邕書,李嗣真《書品》稱:“蔡公諸體惟《范巨卿碑》風華艷麗,古今冠稱。”而《隸釋》則痛詆之,以為藻鑒之謬,並考定青龍三年立,非邕所書。初拓墨本無李東琪、黃易等人題記。

評價

清顧南原《隸辨》引洪适《隸釋》評云:“此碑雖不及延康、黃初四刻(指魏《大饗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及《孔羨碑》),在魏他碑中為可取耳。”這個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唐李嗣真《後書品》云:“蔡公諸體,唯《范巨卿碑》風華艷麗,古今冠絕。”這段話引起後世不少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碑的書寫者問題;對此碑的藝術評價問題。自趙明誠《金石錄》以降,許多人認為李嗣真曾斷定《範式碑》為蔡邕所書,進而以蔡邕死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其實,建碑時(235年),已距蔡邕之死四十三年,實不可能。李嗣真的所謂“蔡公諸體”,系指受蔡邕書法薰陶的諸家碑刻。翁方綱在辨明該說是對李嗣真的誤解後又說:“是碑於勁利之中,出以醇厚,而頓挫節制,神采煥發,實高出漢末皇象、梁鵠諸家之上,其目為蔡體第一者,蓋李嗣真見學蔡書者必多,乃有此折衷之鑑。”又說:“率更(指歐陽詢)書法之秘筆,皆從此碑得之。非深求漢唐之接續者,未易語也。……蓋漢人分隸之形質,至此皆化為性情,恐褚河南(褚遂良)對史陵雲‘此法更不可以教人者’,正不外是也。”而與翁氏見解相左者,當首推清初的顧南原。他在《隸辨》中肯定了前述洪适論點,而認為李嗣真獨椎《范巨卿》,及其“風華艷麗,冠絕擊今”之評,為“藻鑒之謬”。今皆錄之,以為識者鑒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