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傑弗瑞·菲佛(JeffreyPfeffer) ,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執教於1979年。他於卡內基大學取得自己的學士和碩士學位,在斯坦福拿到了自己的商學博士學位。菲佛曾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分校當過教員,在哈佛商學院做過訪問學者。他在全世界27個國家講授過高級主管培訓班。他擔任過AubidbleMagic,Unicru和SonoSite公司的董事,亦是多家學術刊物編輯委員會的成員。他在《商業2.0》月刊上開有專欄,與人合作撰寫了11本書,還發表過100多篇文章。
羅伯特·薩頓(RoberI.Sutton) ,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教授,是工作、技術和組織中心的副主任,斯坦福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協會的共同創辦人。他在密西根大學獲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於1983年開始在斯坦福執教。他曾獲《管理學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的最佳論文獎,尤金·L·格蘭特最佳教學獎、莫克勒夫學術獎座,發表文章兩度成為《哈佛商業評論》選出的“突破性觀念”,本人亦入選《商業2.0》評選的當代頂尖商學“大師”。他是多家學術刊物的編輯和編輯委員會,發表過100多篇文章。他參與撰寫了《知行差距》,獨力撰寫的《行得通的怪點子》入選《哈佛商業評論》年度十佳商業書。
內容簡介
管理沒有靈丹妙藥!企業不能只追求潮流,不能只聽信不實的管理傳言。你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是否只會抄襲別家公司看起來可行的策略?是否只根據自己深信不疑的觀念來採取行動?
假設你去看醫生,醫生對你說,“我要給你做個闌尾切除手術。”你問他為什麼,醫生回答,“因為我給上個病人做過,他病情好轉了。”聽了這樣的話,你恐怕會拔腿就跑吧? 奇怪的是,在大多數公司,管理者寧可相信權威的觀點和其他公司看似可行的措施,而拒絕採納可信的證據,不願意採用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
循證管理脫胎於循證醫學,也就是在管理時遵循科學依據。在醫學上遵循證據是很好理解的,但早期醫生行醫,靠的大多是經驗而非證據。循證醫學難以得到開展,原因在於實踐的難度太大。要怎樣才能證明“放血”對病人的病情沒有改善作用?又該怎樣證明青黴素不一定適合所有感冒發燒的患者?這需要對不同的人群進行長期的對照控制實驗,同時排除一切可能對其產生影響的外界因素。
在管理領域推廣循證思維,比在醫學領域還難。在醫學領域,人的生理結構是基本一致的,這樣,倘若甲療法能通過證據的檢驗,就能適用於絕大部分患者。而要想找到兩家大體相同的企業是很難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結構不同、公司文化不同……適合於甲企業的方法,拿到乙企業可能會弄得一團糟。這樣一來,管理者靠經驗、直覺和信仰做決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本書中,兩位作者告訴管理者為什麼要根據證據來管理組織,如何尋找並利用更好的證據,為什麼這一方法能帶來良好的結果。
編輯推薦
循證管理勢在必行
當你捧著一本暢銷的管理學書籍認真研讀的時候,你可曾質疑過其中的觀點?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說,都有迷信書本及權威的傾向。古語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
傑弗瑞·菲佛和羅伯特·薩頓為我們指明了一條更好的道路:證據式管理。證據式管理脫胎於循證醫學。在醫學上遵循證據是很好理解的,但早期醫生行醫,靠的大多是經驗。比方說“放血療法”,在西方盛行了很久,從來沒有人懷疑過它是否有效。要怎樣才能證明“放血”對病人的病情沒有改善作用?這需要對不同的人群進行長期的對照控制實驗,同時排除一切可能的影響因素。在證據的基礎上提出對某種治療的觀點。當然,隨著各方面技術的不斷發展,循證醫學的思想已經得到了大範圍的推廣。循證醫學的方法理念逐漸推廣到教育和公共政策領域。
在本書中,兩位作者告訴管理者為什麼要根據證據來管理組織,如何尋找並利用更好的證據,為什麼這一方法能帶來良好的結果。
依靠證據式管理,企業領導者直面確鑿的事實,根據最佳的證據展開行動,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勝利。對於流行的管理觀念,他們採取理性的懷疑態度。為說明這類觀念中潛藏的危險,兩位作者分析了核心管理領域流傳的六大片面傳言,其中包括領導力、戰略、變革、才幹、經濟獎勵,以及工作與生活的關係。菲佛和薩頓向管理者們闡明了該如何辨識和套用最適合本公司的管理理念,而不是盲目信奉在其他地方看似可行的做法。他們提出一系列的指導原則。
管理者們必須坦率地面對事實,即使事實是多么糟糕,多么讓人難以接受。必須把證據式管理視為組織生活的正道,把這種方法作為企業管理最普遍的做法。
名人推薦
“在擁擠的管理學書籍的書架上,這本書顯得彌足珍貴。它對以直覺而非事實進行管理的理念提出了嚴重的警告。”
——《商業周刊》
“菲佛和薩頓炮轟企業領導者奉若經典的管理理念,因為這些膚淺的東西不是事實,只是一些傳言和口號,對企業極為有害。所有領導者都該好好看看這本書。”
——寶潔全球營運中心副董事長,鮑勃·麥克唐納
“商業顧問或作家告訴你的東西,到底能不能解決管理難題?假如你心裡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都必須讀讀這本書。”
——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教授,《創新的困境》一書作者,克萊頓·克里斯滕森
“菲佛和薩頓再一次戳穿了傳統管理理念的皇帝新衣:公司總是拋開證據,執迷於大師們的流行觀念。兩位作者根據鮮活的事實,倡導合理的管理方法,鼓勵我們從虛構中篩選出事實,得出建立成功企業的最佳答案。”
——美國最大風險投資公司KPCB公司合伙人,蘭迪·科密薩
寫作背景
好多人對我們上一本書《知行差距》(TheKnowing-DoingGap)大表讚賞。不少公司里都有經驗豐富、才智兼備、行動力強的員工,他們明知道該怎么做,可沒法子或是不能夠照著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行事。我們指出了造成知行差距的主要原因,告訴組織該怎么消除障礙。我們還發現,此問題並非工商企業所獨有。教育界人士痛陳學校的教學實踐無視數十年來積累的有關研究知識。2005年秋,也就是我們撰寫此篇前言的時候,同樣的悲劇再度上演。可怕的卡特里娜颶風襲來,差點從地圖上抹去了整個紐奧良市和大半個灣岸區,一時間生靈塗炭,更糟糕的是,最初的救援行動組織不當,開展不力,引得民怨沸騰。要如何減輕颶風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如何加速救災賑災行動,這些知識,人們早就知道,甚至提前數年就做了相應規劃——可惜白費了功夫,沒人重視,沒人執行。由此可見,不管是在私營還是公共領域,知與行的差距,都是個大問題。
寫完《知行差距》後,我們很快又碰到一個全然不同且出乎意料的管理問題。好多人都跟我們說,為把知識付諸實踐,他們做了些絕妙的事情——可這些事情,似乎跟組織與人事的既定現實發生了衝突,有時甚至背道而馳。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管理者都曾受了研討班、書籍或諮詢師的慫恿,做出根本行不通的事情。於是,我們將之稱為“行知”問題——不了解情況,或是還沒弄清楚情況,就先動了手。
怎么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呢?該怎么解決它呢?我們完全被這個問題迷住了。在研究過程中,那些一次次傳進我們耳朵的真假傳言,同樣叫我們感到好奇。這些想法和原則,靠譜的時候固然有,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把組織往火坑裡推。“最好的組織擁有最好的員工”,“戰略就是命運”,“偉大的領導成竹在胸,而且理應如此”,諸如此類的觀點,粗看上去或許有一點道理,但要是人們以為這就是放逐四海皆準的真理,適用於一切項目的決策與設計,那必然會在公司經營、管理事業、員工忠誠度、個人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莫大的損失。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教育人們以事實為基礎開展實踐,哪怕你用心再好,人們也不樂意聽,於是努力白費,數億投入泡湯。因為之前有不少我們的學生是醫生,他們在從業實踐中都相當重視研究,所以我們注意到,醫學界講究看病下藥用證據說話。我們開始想,有沒有什麼普遍適用的原理,能幫助人們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和行動呢?毫無疑問是有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出版的《保障患者安全》一書中,赫然便有一章名為“管理靠證據”。
所以,我們動身去研究組織,廣泛閱讀,深入思考,強調最佳邏輯、證據與管理實踐的關係。最終,我們拿出了這本書。它宣揚管理以事實為基礎,這么做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怎么去做。本書同時指出,在實踐此一方法的過程中存在哪些障礙,領導者該採取哪些步驟克服這些障礙。我們還花了大量篇幅,指明哪些傳言最具危險性,應該如何應對。
透過此書,我們再次認識到,管理與領導組織是一件多么艱巨的任務,而管理者為了磨鍊技藝,需要投入多少時間與努力。我們同時還強烈地意識到,以事實為基礎的管理,何其有助於管理者更好地學習及開展工作,於艱辛中少些麻煩,多點成功。要說有什麼簡單容易的辦法,沒有;但辦法的確有:使用更好的方式思考商業知識,進一步以事實為基礎理解管理實踐。本書願與各位讀者分享我們知覺的現象,我們研究、思考、閱讀的結果,當然,還有我們與您辯論得出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