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b/8bb/nBnauM3X4AjMxkTNyU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1g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詩詞正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c/652/nBnauM3XwYTMxIDOzU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1g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譯文
邊城的角聲烽火,淪陷區內的煙柳與池館,迭映成一幅悲壯的戰地景觀。終南山的月亮特地衝破暮雲,普照長安的城池,也象徵著詞人收復中原的必勝信念。
寫作背景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2/4c0/nBnauM3X2QzNxAzN3U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1g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注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3/1f1/nBnauM3X3AzM2UzN5U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1g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上片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興亭。《唐六典》說:“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註:“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註:“平安火併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遊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雲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麼憂鬱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鏇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並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於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雲幕都推開了。這裡,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後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台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裡用“應”字,特彆強調肯定語氣。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像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全詞充滿著樂觀氣氛和勝利在望的情緒,這在南宋愛國詞作中是很少見的。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詞中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
詞語解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8/24b/nBnauM3X1EzN4EDNxY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2g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②邊城:指南鄭,當時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
③峰火:烽燧里燃起的火,古代戰時用來通報訊息。此處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指高興亭。
④悲歌:悲壯、悲涼的歌。築:古代一種弦東器,以竹盡擊弦發音。“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⑤酹酒:把酒灑在地上祭奠。蘇軾“一樽還酹江月。”
⑥灞橋:即霸橋,在長安(今西安)東面的灞水上,橋邊柳樹很多,為古時送別之所,古人有“霸陵傷別”之語。
⑦曲江:池名,在長安(今西安)東南,池邊有亭台樓閣,是唐代的名勝地區。這首詞通篇格調舒緩,閒適中透著緊張和淡淡的愁緒。
作者簡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img/3/626/nBnauM3X0QzM5YzMzYDOwYDMyITM4ETN4cTMwADMwAzMxAzL2g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中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誌》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稅之事宜先富室,徵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游書名為詩名所掩,陸游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