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森l948年生於美國,年輕時反越戰情緒強烈,被美國徵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溫哥華紮下根來,成為加拿大公民,在這個太平洋沿岸城市裡,吉布森元時不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勢力對北美日益加劇的滲透。跨國資本主義和後現代科技文化不斷增強的態勢,引起他的關注,漸漸也成為他科幻創作的社會背景。
吉布森的科幻寫作生涯抬於1977年。那一年,他在《發掘》雜誌上發表了短篇處女作《全息玫瑰圖的碎片》,吉布森雖然不是電腦叛客科幻小說的創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電腦叛客三部曲卻為推動電腦叛客運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神經浪遊者》、《讀數為零》(1986)和《蒙娜麗莎加速器》(1988)都是反面烏托邦小說,描寫了電腦控制的跨國企業集團和高科技文化構成的後現代未來世界的可怕圖景:。
不管吉布森本人願不願意,他的名字也許將永遠與電腦叛客緊密相連。電腦叛客的英文是cyberpunk。前綴“cyber"出自美國數學家諾伯特·威納1948年所造的新詞cybernetics(控制論),美國自動控制專家唐納德·麥可1962年再造新同cybemation(電腦化,自動控制)。於是,cyber,就成了與電腦有關的辭彙的前綴。“punk 原是七十年代搖滾音樂界的專用術語,指那些衣著古怪,性格暴躁,心懷不滿,具有強烈反叛意識的城市青年搖滾樂師,現在punk泛指當代文化的反叛者,也有人稱其為城市電腦牛仔,…般認為,cyberpunk 詞是由貝什克1982年杜撰,後來作家兼編輯杜佐斯借用這個單同來概括80年代出現的以電腦化自動控制的社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於是,一場電腦叛客運動迅速席捲西方科幻世界,湧現出不少電腦叛客作家、電腦叛客小說和電腦叛客論壇。代表性作品包括謝伯德的《戰時生活》(1987)、施恩特的《廢棄的心城》(1988)、盧索的《地下走廊》(1989)、卡蒂根的《合成之家》(1989)、彼爾茜的《他、她、它》(l991)和斯特林的選集《鏡軍》(1986)……
電腦叛客運動的出現有其必然因素。首先,這場運動是對新浪潮運動的反撥,六七十年代西方科幻小說以新浪潮為代表。科幻小說的新浪潮運動起源於英國,井受到不少美國作家的支持,形成一場運動。與傳統科幻小說相反,新浪潮作家不再把自然科學作為創作的基礎。他們從反映硬科學的外部世界轉入探索軟科學的內心世界。他們套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神學來推測未來世界,用激進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和生活方式,同時,他們在寫作技巧上刻意求新,大量借用主流文學的手法。從本質上看,新浪潮運動是科幻創作藝術化的實驗性嘗試,旨在拆去夾在科學文藝和主流文學之間的大牆,然而,新浪潮作家忽視科幻小說的自身特性,人為地將活潑的科幻向嚴肅的主流靠攏,其結果是喪失了大批讀者。正當讀者,特別是硬科幻迷,深感不滿時,電腦叛客科幻小說應運而生。電腦叛客科幻小說展現的是科幻迷所熟悉的高科技文化,從本質上體現了硬科幻小說的回歸。這種回歸,並非重現過時的科技道具、太空打鬥、與外星人的遭遇,而是以硬科幻的傳統反映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徵。電腦叛客作家大多以浪漫的激情探討電腦、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的社會影響。
電腦叛客運動的出現,也是科幻小說基調變化的必然體現,科幻小說的基調從20年代至今大致發生了三種變化:樂觀、懷疑、悲觀。從20年代到二次大戰結束,科幻小說反映了人們對科技進步造福人類普遍持有的樂觀態度。從40年代到60年代,科幻小說反映廠人們對壟斷經濟和強權政治的懷疑,儘管這種懷疑尚未使人完全喪失對未來的信心,而從70年代起,隨著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科幻小說開始反映人們對人口爆炸、環境污染、核試驗、空間殖民、金融危機、自然災禍、社會非人性化趨勢的不斷加深的焦慮和日趨嚴重的悲觀情緒。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家懷著悲觀情緒描繪可怕的反面烏托邦社會,烏托邦是科幻小說的傳統題材。烏托邦代表比現實更加美好的社會。反面烏托邦小說並非反對烏托邦,而是以描寫比現實更加黑暗的社會來表露對現實世界的厭惡和憤恨。托馬斯·莫爾1516年發表的《烏托邦》是烏托邦文學的經典,而俄國扎米亞京1925年發表的《我們》、英國赫肯黎1932年發表的《美麗新世界》和英國奧威爾1949年發表的《1984年》都是反面烏托邦的經典,由此可見,電腦叛客並非元本之木,而是科幻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延續和發展。
電腦叛客運動也是後現代工業社會的必然產物。80年代,西方社會呈現跨國企業殘酷競爭和多文化滲透的嚴峻態勢。全球性資本的大炒作變成了無規則的遊戲。企業兼併和投機助長了短期利潤的巧取豪奪,億萬富翁驟增,集團財富累積,與此同時,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卻捉襟見時,困難重重。
世界經濟動盪不安,高新科技泛濫造成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嚴重過剩,勞動力市場日趨萎縮,無權無勢的社會成員的社會和經濟權益不斷受到侵害。電腦叛客科幻小說流行於80年代,因為它集中反映了這樣的社會變化及廣大讀者對這種變化造成社會問題而產生的焦慮、悲觀和憤怒。
有人認為電腦叛客是後現代文學的一部分,因為後現代主義的許多特徵完全適用於它,電腦叛客作品不受人物形象、布局和道德規範的約束,而取決於寫作自身的節奏,讀者必須隨著電腦的滑鼠的移動而適應現實的不固定性。寫作和閱讀猶如電子遊戲,無中心、零散化、無深度、調動誇張、實感和幻覺的界限模糊,完全是以戲諺筆觸表現後現代情景陰鬱黯淡的經驗。
《神經浪遊者》是電腦叛客科幻的典範。在未來世界裡,跨國企業集團猶如社會巨獸,毫無制約地主宰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又在彼此之間肆無忌憚地進行信息大戰。跨國企業和犯罪組織競相控制全球電腦信息系統的中心,因為電腦自動控制業已成為新世界最主要的經濟資源,在那裡,城市居民不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人們普遍存在錯位心理,因為他們失去了完整的個性。個人的存在全然作為維持未來世界秩序的工具。在那裡,城市人口結構包括企業集團的上層決策者,正在不斷削弱的中層階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及被人輕視卻頗有組織性的下層民眾。小說的主人公名叫凱斯,屬於生活極不穩定的下層階級,他深感自己被社會漠視,卻又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他窮困潦倒,受盡欺侮,與其苟且偷安,不如孤注一擲,作個網路獨行俠,一方面參與信息大戰,一方面為自己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作為城市電腦牛仔,他能夠使自己的大腦神經系統與全球電腦中心聯通,闖入各種網路,為了在電腦信息系統里建立自己獨特的身份,他使用了各種人工智慧體為自己服務。事實上,凱斯與權力相距甚遠,也並不想主宰世界,他希望自己能夠超越肉體的束縛,逃避現實世界,在電腦創意空間裡浪遊,消極地在這荒原般的世界上體面地生存下來,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凱斯受僱於某跨國企業,奉命潛入泰西埃一阿什普爾家族企業的信息中心一迷魂光,竊取機密情報。
在創作上,這部小說場面調度正確,逼真地反映了80年代美國的社會氛圍。然而,作者顯然沒有“預先設計”的程式,但是他運用了電腦操作的一般規律,故而小說的結構和情節具有電腦程式的可創性。小說情節複雜跳躍,模擬人們進入電腦創意空間後的神奇感覺。小說容納了多重而又強烈的意象。這些意象超越了科幻的界限,進入大眾文化之中,進入電腦文明之中,進入了後現代跨國資本主義之中,構成·個離奇、瘋狂,似非而是的未來世界。這些意象的批判性隱喻,使未來世界錯綜複雜,耐人尋味。這部小說在創作上的突破,開闊了科幻審視社會的視野,給科幻小說帶了新的活力.
盤點科幻書籍
科幻的定義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尺度差異極大,比較接近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