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某個離奇的雨夜,一顆球狀閃電闖進了少年的視野。它的嘯叫低沉中透著尖利,像是一個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著塤。當鬼魂奏完樂曲,球狀閃電在一瞬間將少年的父母化為灰燼,而他們身下板凳卻是奇蹟般的冰涼。
這一夜,少年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他將畢其一生去解開那個將他變成孤兒的自然之謎。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後,單純的自然科學研究被納入進“新概念武器”開發計畫,他所追尋的球狀閃電變成了下一場戰爭中決定祖國生存或是滅亡的終極武器!
當被禁錮在終極武器中的大自然的偉力被釋放時,一輪冰冷的“藍太陽”升起在大西部的戈壁灘上,整個戈壁淹沒在它的藍光中,這個世界變得陌生而怪異。一個從未有人想像過的未來,在宇宙觀測者的注視下,降臨在人類面前……
作者簡介
劉慈欣,六十年代生人,祖籍河南,山西陽泉長大,高級工程師,現在山西娘子關電廠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發表作品,第一篇發表作品為短篇小說《鯨歌》。目前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
劉慈欣成功地將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努力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樣式。其作品因宏偉大氣、想像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構思
《球》的構思來自於一部已經流產的描寫近未來戰爭的長篇小說,他的另一個短篇《全頻帶塞干擾》也是選材於這部長篇,所以兩者在人物和情節上有著一絲隱隱約約的聯繫。但兩者的精神本質不太一樣,《全》中純潔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在《球》中幾乎消失了,代之以一些更複雜更怪異的東西。同時,戰爭內容在《球》已經所剩無幾,且只是一個推遠的背景。
這本小說雖然歷經四年才發表,但真正寫作的時間並不長,也就是一個季度左右,稿子大部分時間都是放在出版社了。一位朋友在網上寫過一篇評論,使有些讀者誤認為它已經出版過了,但沒有,這是《球狀閃電》的第一次出版,而這一稿與那篇評價所涉及的初稿是完全不同的。
特點
是一部比較“純正”的科幻小說,這是自己寫過的技術內容最多的一部科幻小說,在第一稿中這種描寫有些泛濫,二稿中刪掉了許多。
我感覺《球》與自己以前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部充滿了細節的小說,而不是由宏偉場景構成的大框架,用我在不久前寫的一篇文章中的話說,它在有宏細節的同時也有豐富的微細節。
長篇科幻小說最重要的是創造一個科幻形象,這個形象是非人的,或至少不是主流文學傳統意義上的人,在與現實拉開距離的科幻長篇中,這個形象可能是一個完整的想像世界;而在與現實零距離的科幻小說中,這個形象則可能是一個想像中的未知物體,《球》就屬於後者。它是我對自己科幻理念的一次有意識的實踐,試圖創造一個非人的、但鮮明的科幻形象,這種形象只能在科幻文學中產生。
書評
劉慈欣用旺盛的精力構建著一個光年尺度上的展覽館,裡面藏滿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學與技術創造出來的超越常人想像的神跡。進入劉慈欣的世界,你立刻會感受到如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激情——對科學、對技術的激情。正是這種激情,使他的世界燦若銀河之心。這激情不僅體現在他構建宏大場景的行為上,也體現在他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中。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襯得孤獨而弱小的生命的抉擇從另一個角度給人震撼,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
首先,作為一個讀者,我很喜歡看劉慈欣的作品,因為很過癮。講的都是些明明白白的故事,說的都是些人話,節奏很緊張,情節很吸引人。有暴力、戰爭、死亡等等。想像奇特,漫無邊際,汪洋恣肆,像莊子。再者,我其實是一個對技術、對工業文化很崇拜的人,覺得那是一種很神聖和很精緻、很嚴格和很大氣的東西。劉慈欣的小說滿足了我的這樣一種欲望。因此,有時覺得他像牛頓:但不知為什麼,不是很像愛因斯坦。另外,就是軍事方面。一眼就看得出來,劉慈欣對武器有一種天生的熱愛。這個方面我大概也有些貪戀。因此,很喜歡讀他的東西。這個時候,劉慈欣又有些像庫茨涅佐夫,但不太像巴頓或者古德里安。他有一種執拗的、屬於上上個世紀的英雄氣質。
——著名科幻作家、《瞭望東方周刊》副總編:韓松
目錄
序曲/1
上篇/6
中篇/92
下篇/192
後記/279
盤點科幻書籍
科幻的定義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尺度差異極大,比較接近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