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博弈(下)》

《石油大博弈(下)》

《石油大博弈(下)》是耶金創作的國際經濟類圖書,由中信出版社於2008年9月1日出版。

作者: (美)耶金 著;艾平 等譯
《石油大博弈(下)》石油大博弈(下)》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數: 300000
版次: 1
頁數: 270
印刷時間: 2008/09/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8612454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國際經濟

《石油大博弈(下)》 編輯推薦

榮獲普利茲大獎,《財富》雜誌推薦的商業人士必讀書。
石油就是財富,石油就是權力。
歷史上的歷次石油危機引發了怎樣的政治鬥爭和國際衝突?現在全世界正在面臨新的石油恐慌,石油消費大國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嗎?
全球石油問題頂級權威學者集大成之作;《財富》雜誌推薦的商業人士必讀書,榮獲普利茲大獎;商界、學界、政界知名人士和權威媒體傾力推薦;自出版以來,在全球合圖書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
《石油大博弈》是我所看到的最吸引人手石油著作。它通過敘述石油歷史將其巨大政治作用生動地展現給讀者。讀了這本書我們能更深刻地領悟到國際關係的本質。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 閻學通
《石油大博弈》一書所涉及的場景是錯綜複雜的,既有國家和公司利益的相互交織,也有利益衝突、戰略制定、局勢誤判等的精彩博弈。
 ——美國前國防部長、前能源部長 詹姆斯·施萊辛格
如果不讀一讀丹尼爾·耶金先生的這部《石油大博弈》,我們根本就無法了解20世紀這個石油的世紀……

內容簡介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國發展強大的首要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誰掌握了石油誰就主宰了世界!誰就能控制對手!對20世紀的人類來說,石油促使了資本主義與現代工業的真正發達;石油造成了世界強權與地緣政治的錯綜糾結:石油,也把人類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的組合。但,不論我們要從發展的角度歌頌石油,還是從生態的立場痛恨石油,都必須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本書是對石油歷史的一個全景式的掃描——對財富與權力的爭奪總是伴隨在石油周圍。這種爭奪動搖了世界的經濟、支配了戰爭的結果並且改變了人和國家的命運。《石油大博弈》既是20世紀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也是一段石油發展史。這部歷史的場景極其宏大——從賓夕法尼亞第一口油井的鑽出,到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到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風暴”行動,最後到2008年,作者又把銳利的眼光瞄向了全球迅速大飆升的油價……
本書的角色眾多,從石油投機商、市井無賴到石油巨頭,從溫斯頓·邱吉爾伊本·沙特喬治·布希薩達姆·海珊。作為一部關於石油的權威性作品和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文獻性作品,《石油大博弈》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義非凡的經典作品。
不論你是研究石油問題的專家,還是對石油感興趣的讀者,你的書架上放上這么一部文獻史詩般的著作,已經足矣!

作者簡介

丹尼爾·耶金不論是在國際問題或是石油產業的研究上,都是當今全球頂級的權威專家。除了創作出版了經典名著《石油大博弈》之外,他還寫作過兩部著作,它們是:《粉碎的和平》與《能源的未來:哈佛商業學院能源項目報告》。《粉碎的和平》一書成為探討冷戰起源的經典巨著;而後者在歐美、日本也都廣受歡迎。
丹尼爾·耶金是耶魯大學的碩士,劍橋大學的博士,並曾經任教於哈佛大學商業學院和甘迺迪政府學院。目前,他是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主席

目錄

第五部分 碳氫化合時代:新角色與新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石油秩序
 第二十三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協定
 第二十四章 “老摩西”與伊朗
 第二十五章 蘇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六章 “發現大象了”
 第二十七章 複雜局面中的歐佩克
 第二十八章 碳化氫人的時代.
第六部分 爭奪世界控制權
 第二十九章 相互交織的年代:國家VS.公司
 第三十章 石油武器
 第三十一章 “以生存作賭注”
 第三十二章 歐佩克對石油的統治地位
 第三十三章 各國石油政策的調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波震盪:大恐慌
 第三十五章 “我們命在旦夕”
 第三十六章 石油成了極端重要的商品
 第三十七章 讓人冷汗直流:石油價格會下跌到什麼程度?
尾聲
致謝
大事年表
譯後記

書摘插圖

第五部分 碳氫化合時代:新角色與新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戰爭期間,在沙特工作的美國石油專家減少到一百人左右。在全球的武裝衝突中,沙特的石油開發被忘諸腦後。然而1943年末,埃弗里特•利•德戈爾耶的到來無疑標誌著沙特並沒有被那些在戰爭將要結束時思考著未來的人們所忘記。
沒有人比德戈爾耶更能體現20世紀上半葉美國的石油工業及其突飛猛進的發展史。作為地質學家、企業家、革新者、學者,他幾乎涉及了石油工業的每一個重要方面。德戈爾耶出生在堪薩斯州的一所小茅舍,成長在俄克拉何馬州,曾在俄克拉何馬州大學地質系學習。當他還是一名大學生時,就曾離校前往墨西哥。在那裡他於1910年發現了巨大的波特羅德拉諾4號油井。這座油井每天噴油11萬桶,開闢了墨西哥石油的“黃金走廊”和黃金時代。該井是已發現的油井中產量最大的一口,它為考德雷/皮爾遜集團的石油好運和德戈爾耶無與倫比、經久不衰的聲望奠定了基礎。
那還僅僅是開始。在將地球物理學套用到石油勘探方面,德戈爾耶的貢獻比其他任何人都大。他首創地震儀,這是石油工業中最重要的創新之一。20世紀30年代末,他創辦了德戈爾耶和麥克諾頓公司,該公司成為世界上一家主要的石油工程諮詢公司。這一創新滿足了獨立評估石油儲量這樣一種新的需要,為銀行及其他投資者投入資金提供了依據。
德戈爾耶在40多歲時已是腰纏萬貫的百萬富翁。他當時每年的收入平均在200萬美元左右。後來,他對掙錢變得有些厭倦了,並放棄了許多賺錢的機會。他的興趣比石油和金錢要廣泛得多。他是德克薩斯管弦樂團的創辦者,並且是一位著名的研究墨西哥的歷史學家。
許多年間,有著獅子般腦袋、矮小、直率而精悍的德戈爾耶,是石油工業界中一位人人熟悉、受高度重視的人物。在那裡他的話很有分量。戰爭爆發時,他被召到華盛頓,在戰時石油管理局擔任哈羅德’依克斯的一名重要副手,負責協助組織和合理安排美國全國的石油生產。1943年,他受命率領一個特別的外交代表團去評估沙特和波斯灣其他國家的石油潛力。當時,在事關重大的激烈爭論中,中東石油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
在這之前三年,即1940年,德戈爾耶曾在德克薩斯的一個團體做過一次關於-中東石油的談話。他說:“我很冒昧地預言:我們所考慮的這個地區在今後20年內將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現在,他有了親自去考察的機會。
在戰時,到中東去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站是邁阿密,飛機在著陸時,一隻輪胎爆了。就近等待轉運之後,德戈爾耶和代表團的成員終於搭乘上軍用飛機,飛越加勒比海到巴西,再到非洲,最後抵達波斯灣。他們的旅行路線是依次到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巴林,最後到沙烏地阿拉伯,去察看現有的油田和其他已經探明的儲油結構。德戈爾耶在給妻子的信中說:“在這次旅途中,我們只看到一片相當貧瘠的土地……事實上,與我們到過的一些地方比較起來,德克薩斯是一座花園。”
主人以羊眼大菜盛情款待,德戈爾耶則吃法嫻熟。他沿途注意觀察許多奇特的景致。地質學觸發了他的聯想——在沙漠旅行中,他以富有經驗的眼光發現調查線索,又從地圖、油井報告和地震勘探中找出進一步的線索。在沙特,3處已經噴油的結構估計儲量有7.5億桶。但是,相似結構的鑑定表明儲量還要大得多。在海灣沿岸的其他國家情況同樣如此。物質條件雖然艱苦,但卻值得花費幾倍的努力。由於德戈爾耶是一位石油專家,對他來說,阿拉伯半島的貧瘠沙漠是傳奇故事中的福地。在半個世紀的石油生涯中他從未見過如此巨大的儲油量。
1944年初回到華盛頓時,德戈爾耶報告說,這個地區(包括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和卡達)已探明和可能探明的儲油量總共約達250億桶。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約占20%(約50億桶)。他是一個謹慎穩健的人,實際上他覺得儲量要大得多。一個聽起來好像精神錯亂的估計——這個地區的儲量高達3 000億桶,僅沙烏地阿拉伯就達1 000億桶——就是來自他的旅行的結論。
比任何數字更重要的是德戈爾耶對這些巨大儲量的重要性的評估。他說:“世界石油生產的重心正在由墨西哥灣一加勒比地區向中東一波斯灣地區轉移,而且這一轉移會繼續下去,直到重心在這個地區牢固地確立。”由一位深深植根於美國工業界的人士說出的這個評價,宣告美國在世界石油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以及它的主宰地位的終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生產了90%盟國所用的石油,但那只是它充當世界供應者的角色達到頂峰的標誌。它作為出口國的日子會很快消逝。然而,德戈爾耶的講話不僅僅是一席頌詞。它是石油工業發生重大轉向的預言,這對於世界政治趨向將會有深刻的影響。
英國政府長期以來積極參與中東的政治和石油生產,而美國卻大大地忽略了該地區。小心謹慎地打交道反映了這樣的事實:畢竟中東的石油生產仍然極為有限。1940年,這個地區(包括伊朗、伊拉克和整個阿拉伯半島)生產不到世界石’油產量的5%,而美國的生產占世界石油產量的63%。
然而,當時就有人看到“重心”正在轉移。1941年春,加利福尼亞一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的副總經理詹姆斯’特里’杜斯給德戈爾耶寫信說,他正“越來越密切地注視著波斯灣”,“我們在那個地區擁有的油田與在美國甚至東德克薩斯的任何油田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石油的儲量是不可思議的,我不得不經常擦亮自己的眼睛並像農夫一樣說——‘哪裡有這樣的牲口’。”
但是,那時軸心國還在進攻蘇聯和北非。中東處於危險中。結果,在沙烏地阿拉伯剩下來的美國人大都不是致力於開發石油,而是在做相反的事:他們計畫在遭到轟炸的情況下如何保護油井(用水泥封住油井)和在他們抵抗德國軍隊進攻時如何毀壞油井。由於同樣的理由,在科威特和伊朗的油井也都堵塞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英國和美國軍隊與政府當局的協作下完成的。
即使如此,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和中東的方針也將要改變。戰爭阻止了朝聖的人流。乾旱及其帶來的穀物歉收使事態更加惡化。傳統的工業——刀劍製造業、皮革作坊——難以創造足夠的收入來彌補損失。到1941年,伊本•沙特再次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位國王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正如他在1942年向一位美國人表白的:“阿拉伯有宗教,但是盟國有錢。”
於是,伊本。沙特再一次向英國——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英國的政治勢力範圍之內——和加利福尼亞一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的兩家美國母公司——加州美孚和德士古公司請求援助。這些公司不想為未來的生產提供任何更多的貸款,特別是在其自身的發展受到束縛的時候,但是它們無論誰都不願冒失去特許租讓權的危險。也許華盛頓會進行援助。或許還進一步暗示:某些援助可能按“租借法案”規定的租借辦法來提供。但是,國會授權的“租借法案”是對“民主的同盟國”提供的。可沙烏地阿拉伯偏巧是一個王國,不是民主國家,而且伊本.沙特不像英國的國王,不是一位立憲君主。終於,經過艱難的辯論之後,羅斯福決定芙國完全不予提供任何援助。1941年7月他指示他的一位助手說:“請你告訴英國人,我希望他們能夠關照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這個國家距離我們是遠了一點。”
英國人前來提供援助,其中包括價值約200萬美元的新鑄硬幣,而且英國的諼助將會繼續大量增加。但是,美國的石油專家極力使伊本•沙特國王相信,英國的這種援助實際上是美國的,因為英國也是美國援助的接受者。石油專家解釋說,那意味著這種援助實際上來自美國。它正是由美國間接提供的。
“我們正在耗盡石油”
美國參戰後,在1942年和1943年,根據新的前景全面地重新確定了中東的重要性。石油被看做是戰爭的緊要戰略物資,是國家實力和國際優勢的基礎。如果說有一種資源正在影響著軸心國的軍事戰略,那就是石油。如果說有一種資源能夠挫敗它們,那也是石油。由於美國幾乎是獨家為整個同盟國的戰爭努力提供燃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自己的資源,對資源短缺的擔心開始增長。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相似,這是對美國的石油地位抱悲觀主義的又一個時期,但是這次由於戰爭而更為緊迫得多。普遍和持續的短缺對美國的安全及其前途將意味著什麼呢?
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美國新“發現的和新增加的探明石油儲量曾急劇的增長。但是,從3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美國對現有的油田進行新的條例管制,然而新油田的發現率卻下降得非常厲害,從而導致形成這樣的看法:將來再發現石油會更加困難、更加費錢和更加有限。石油新發現的急劇下降嚇壞了那些負責為全球戰爭供應燃料的人。1943年戰時石油管理局的石油儲量管理部負責人說:“收益遞減律正在變得有效,”“由於新油田沒有形成和石油儲量畢竟有限,石油供應耗盡的時間遲早會到來的。”他補充說:“對美國來說,發現石油的幸運日子基本上已成為歷史。”
內政部長哈羅德•依克斯同意這個觀點,他在1943年12月發表的一篇文章用了一個明確無誤的標題——我們正在耗盡石油!在這篇文章中,老吝嗇鬼警告說:“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將不得不利用別人的石油作戰,因為美國將沒有石油……美國的王冠——象徵著這個世界石油帝國至高無上的地位——眼看正在滑落下來。”
這種悲觀的分析只能導致一個結論。這就是,雖然那時石油從美國港口流向整個戰爭前線,但是美國注定會變成一個石油淨進口國——這是一種歷史性的轉變和一種帶有潛在重大安全含義的轉變。戰時圍繞美國石油資源的悲觀情緒產生了有名的“保護資源理論”——它主張美國特別是美國政府,必須控制和開發國外的石油儲藏,以減少國內供應的消耗,為將來保存石油,從而保證美國的安全。私人企業中的共和黨人甚至要求政府直接干預國外的石油租讓權。為此,共和黨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聲稱:“歷史沒有使我們確信,私人企業能夠獨力捍衛國家利益。”至於何處能發現這些國外的石油儲藏,答案只有一個。國務院經濟顧問赫伯特•菲斯是這樣說的:“在所有的情況調查表中,鉛筆赫然停在一點上,這個地方就是中東。”
……

插圖

《石油大博弈(下)》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