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詞話。著者近代陳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蘇丹徒人。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少好為詩,宗奉杜甫。30歲左右,始專心治詞10年。他的詞作傳世不廣,但感情沉厚,不背風騷之旨。著有《白雨齋詞話》、《白雨齋詞存》、《白雨齋詩抄》等。又曾選《詞則》24卷,2360首。
《白雨齋詞話》共8卷,690餘則,是近代詞話中篇幅較大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書作者自稱撰述的宗旨是“本諸風騷,正其情性,溫厚以為體,沉鬱以為用,引以千端,衷諸壹是。非好與古人為難,獨成一家言,亦有所大不得已於中,為斯詣綿延一線”(《詞話自序》),是有意識的針對詞壇風尚提出和闡述自成體系的論詞主張。
本書基本上持常州派主張,但在一些具體論斷上並不拘泥於常州詞派創始人張惠言、周濟等的意見。其論詞強調“感興”、“寄託”,認為“寄託不厚,感人不深”(同前),“托喻不深,樹義不厚,不足以言興”(《詞話》卷六);突出闡發情意忠厚和風格沉鬱,主張“誠能本諸忠厚,而出以沉鬱,豪放亦可,婉約亦可”(卷一)。所謂“忠厚”,即詞“以溫厚和平為本”(卷八);所謂“沉鬱”,即措語“以沉鬱頓挫為正”(卷八),使之“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卷一)。而比興寄託、忠厚、沉鬱三者是貫串為一的,“感慨時事,發為詩歌,便已力據上游。特不宜說破,只可用比興體,即比興中亦須含蓄不露,斯為沉鬱,斯為忠厚”(卷二)。同時,強調“入門之始,先辨雅俗”(卷七),力避“俚俗”(卷六)。全書通過具體評論歷代詞人和詞論,較詳盡地闡述了上述基本觀點。
本書雖然不反對豪放派詞,對蘇(軾)辛(棄疾)亦有推崇,但過於強調風格沉鬱,所以仍以溫(庭筠)韋(莊)為宗,稱讚溫庭筠的〔菩薩蠻〕14章為“古今之極軌”(卷一);韋莊詞“最為詞中勝境”(卷一);尤其推崇王沂孫,認為“詞有碧山(王沂孫),而詞乃尊”(卷二)。所以不能認識蘇辛詞中較直接反映現實的詞作的價值。而對民間文學也表現了鄙夷態度,認為“山歌樵唱”,“難登大雅之堂”(卷六)。
內容簡介
《白雨齋詞話》講述了:清詞素稱中興,其中詞學之發達,乃是其中之關鍵,從雲間派、浙西派、常州派到臨桂派,詞派轉換之間,詞學思想的紛爭也交叉其中。迄晚清之時,詞學理論的門戶之爭漸趨消歇,而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況周頤的《蕙風詞話》相繼而起,蔚然而成有清一代詞學之璀璨結響。其中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不僅在三本詞話中時序最早,而且其涉獵範圍最廣,篇幅最富,在以核心範疇為主,持以批評詞史,總結理論方面,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都堪稱是導夫先路之作。20世紀30年代,吳梅《詞學通論》名動一時,其中許多觀點即取資於《白雨齋詞話》,因而其價值和意義值得充分估量。清詞研究書目(二)
明末清初詞和清詞常被後代籠統稱為“清詞”。清詞整體成就雖然不及宋詞,但是也出現陳子龍、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項鴻祚、蔣春霖、譚獻、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文廷式、王國維等著名詞人。因此清詞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