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命化教育》論述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並具體探討了這一理念在德育、課程、課堂、班級管理、學校生活和教師發展等方面的表現和實施要求,既有一定的理念深度,又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全書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生命的關切,語言優美,可讀性強。生命化教育是對教育的一種重新解讀,是“以人為本”時代的教育哲學。直面生命,遵循生命的特性,促進生命全面、自由而個性化地發展,是生命化教育的追求。在實踐中,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凸顯生命的靈動,煥發生命的活力,激勵生命的創造,豐富生命的意義。作者簡介
馮建軍,男,漢族,1969年9月生,河南南陽人,教育學博士,哲學博士後,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常務理事。目錄
第一章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讓教育點化和潤澤生命一、生命化教育的要義二、異化生命教育之反思三、生命化教育的原則
第二章生命化德育——讓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長一、道德的生命性二、現代德育問題的反思三、生命化德育的構建四、生命教育:生命化德育的新領域
第三章生命化學校生活——讓學校成為生命的樂園一、現行學校生活的弊端二、創設學校的生命文化三、過生命化的學校生活
第四章生命化課程——讓課程成為學生生命經驗的過程一、課程即經驗:生命化課程觀二、課程理念的轉變三、生命化課程的構建四、實施生命化課程的要求
第五章生命化課堂——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一、傳統課堂的反思二、課堂理念的轉變三、生命化課堂的構建四、生命化課堂的實踐
第六章生命化班級管理——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一、從控制生命到激揚生命的班級管理二、對“物”化班級管理的反思三、生命化班級管理的原則四、生命化班級管理的實踐第七章生命化教師——讓教師實現生命的內在價值一、教師是學生精神生命的締造者二、關注教師的生命。
精彩書摘
第一,道德使人的生命超越自然生命的狀態。當人只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體時,他的存在近似於無知,無法感知他人、社會和這個世界,只是生存於一片混沌之中,沉沒在自我的無邊的欲望之海。自然存在決定了人只是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存在,幸福與痛苦都是如此直接地與身體相聯繫,正如年幼的嬰兒,生理需要的受挫便是他所有痛苦的根源,而需要的滿足則是其幸福的全部。但是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並非只是生存於自私、好鬥、野蠻、暴力和欲望的混亂之中,他需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接受社會規範和秩序的影響和控制。道德使人脫離於自然的野性,而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個體,這一點正如康德所說:“道德使人提升於一切事物之上。”
第二,道德使人從利己走向利他。一個真正的人,不應該僅僅只能愛自己,還要學會愛他人,能夠去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道德使人將生命的眼光投注到他人身上,而走出自我中心的意識,去尋找他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一個有道德的生命,總是能走出自私自利的困境,能更好地克服自然本性而為社會和他人帶來幸福。歌德在《浮士德》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從利己到利他的典型。浮士德一直生活於一個並不能讓其獲得滿足的環境當中,一開始他沉浸於書齋的平靜生活,但事實上書籍和知識並未給他帶來生活的幸福和滿足,而是導致他與社會的令人尷尬和恐懼的分離。於是他走入紅塵,希望能夠在情慾的宣洩中、在社會地位和成就的獲取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可惜這一切也只是浮光掠影!但是,最終當他使滄海變為桑田,當他為了造福人類而辛勤勞作,奉獻自己所有的力量之後,他獲得了內心最深處的道德愉悅。正是道德,使浮士德從利己(追逐愛情、名利)走向了利他(為人類作貢獻),並且獲得了自身生命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