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主》

《玩主》

《玩主》是由潘虹的丈夫米家山導演,梁天、馬曉晴、葛優、張國立、潘虹等人主演的的一部喜劇片,是第一部最先完成的\"王朔電影\"。故事講述了於觀、楊重和馬青三位無業青年創業,破產,失業的艱辛和無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玩主》中文片名:頑主

英文片名:Wan zhu

導演:米家山 (Jiashan Mi)

編劇:米家山(JiashanMi)/王朔(ShuoWang)

主 演:梁天馬曉晴葛優張國立潘虹

類 型:故事片

首映地點:加拿大 Canada(TorontoFilmFestival)

首映時間:1989年9月15日

所屬分類:內地動作

影片簡介

《玩主》《玩主》

於觀(張國立飾)、楊重(葛優飾)和馬青(梁天飾)三人在北京開了一家“替人排優、替人解難、替人受過”的三T公司,專門替人解難、解悶、受過。他們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給應付了過去,公司業務興隆,生意火爆。一個要與女友分手又怕看女友掉淚的人找於觀求助,於觀受託約見劉美萍(馬曉晴飾),十分含蓄地講出問題並不斷責備自己,淚流滿面的劉美萍破涕為笑。後來,法院送來傳票,勒令三T公司停業整頓,他們三人掏盡了所有的錢打發上門討飯的顧客親屬,突然,馬青說想要打人。大街上,他們肆意衝撞地些鬱鬱寡歡的中年人,可這些人只顧趕路,毫無反應。

電影解析

《玩主》《玩主》

1988年,王朔共有四部小說被改變成電影,因此有人稱這一年為“王朔年”,這4部電影分別是《頑主》《輪迴》《大喘氣》《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這可能是中國電影歷史上少有的奇事,未有見有其他例子出現。對於王朔,有些人認為王朔是“痞子”寫出來的也是“痞子文學”,也有的人把他說成了中國作家道德淪喪的始作俑者,總之對其評價往往是庸俗之類。但是,由他的作品所改編的影視劇卻無不讓眾多觀眾記憶深刻,甚至奉為經典。原因為何,是因為老學究多讀報,年輕人看電影?我想不是那么簡單。

這部《頑主》被稱為第一部“王朔電影”,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的“王朔電影”。因為該作品對援助的還原度最高,基本上與小說內容相同,或許也更容易讓觀眾感受該王朔在小說中所要傳達的思想。而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電影則只是從王朔小說中摘取靈感意涵而已,在任務與情節上並無關係。而無論哪部電影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便是“荒誕與現實”的共存。

電影鏡頭中,我們看到了80年代初的北京城,大馬路之間站一穿白色警服的交警,跟兩塊長麵包接起來似的公車,微卷短髮的女人戴著純色的圓邊帽,一開頭的歌聲便是再熟悉不過的《黃土高坡》,這樣的開頭我們不難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真實。那時的青年談戀愛就喜歡談理想說思想,那時也開始流行跳舞和時裝秀,那時購物只能去百貨公司,那時上個大學都是特牛B的。不需要再掐捏出什麼造型,也不需要再塗染什麼顏色,鏡頭下的一切事物都帶著那個年代才有的色調,非常直接的把信息傳遞到你的眼前。當然,更多的還是那幾個人物所留下的特殊印象,沒有啥追求不去想痛苦的而抱著過一天是一天的心去生活,即使是“蒙”也算“坑”也算,及時行樂,樂得自在。這樣的年輕人可能在當時就應該算作是“墮落”,算作是殘渣。或許在現代這樣多樣的服務性商業中,如“3T公司”這樣專門以替人解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為生的也不是沒有,但是假若在80年代初卻必定會遭受多方的非議與指責。

“3T公司”是一個虛構的物件,電影通過“它”讓觀眾得以窺見了當時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有哀情傷懷被滿腦的“上層”思想堵了腦子的劉美萍,有為了賺錢而願意犧牲自尊的於觀楊重他們,有為了虛榮而揮金如土的三流作家,有整天念叨著德育卻沒半點正形的教授。“3T公司”專門“替人排憂、替人解難、替人受過”,這樣的方式便於讓他們接觸與了解這些“病例”,而對於自己的生活來說他們則無疑只是一味的堅守而非進取。,“非得讓我說自個是混蛋、寄生蟲?我怎么就那么不順你眼?我也沒去殺人放火、上街遊行,我乖乖的招誰惹誰了?非繃著塊兒堅挺昂揚的樣子才算好孩子?我不就庸俗點嗎?”當於觀被女友說是“你的生活態度是向下的。”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喔呵,我看起來是在輕飄飄慢吞吞的下墜。可是你知道么,我靈魂中有一種什麼東西得到了升華。”這句話,可能在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值得新意,但是在當時想來也是一種大膽而直露的呼嚎。

在影片中,最能反映新舊思想對立的或許便是“3T公司”的三個年輕人與那位大學德育教授之間的爭鬥。最初是通過朋友介紹而認識,這位教授在酒席上對他們殷面和氣的,卻在大學講課時拿他們當反面教材來說事斥其如何的墮落。而在隨後的遭遇中,趙堯舜卻是對一名年輕女子有心而欲婚外出軌,可見在平常的虛偽面孔下該隱藏著這樣一張臉。:“這不公平,社會應該為你們再創造更好的條件。我要大聲疾呼,讓全社會都來關心你們。我已經不是青年了,但我身上仍流動著熱血,仍愛激動,這些天,我一想到你、馬青、楊重這些可愛的青年,我就不能自已,就睡不著覺。”“你說我們內心痛苦?”“當然這太明顯不過了,你不說我也能感覺到。”“要是我們內心並不痛苦呢?”“這不可能——這不合邏輯,你們應該痛苦,幹嗎不痛苦?痛苦才有救。“那我告訴你,我們不痛苦。”“真的?”“真的。”

很多人說王朔這人說話帶刺不中聽,但是不得不承認其作品裡的睿智幽默是先進少見的。《頑主》,年代人熟悉的電影。當他們都已逐漸成長並有所成功的時候,再回過頭去看看片子裡的於管和楊重他們,那又是怎樣的心情呢?只是那暫時的糊塗嗎?或許真是難得糊塗呢?

精彩對白

晚上睡覺別蓋太厚的被子,別穿過緊內褲,早睡早起,多想想共產主義事業。

頑主頑主

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兒,就是踢足球。也許啊,這個一大幫人在這裡跑來跑去,也許整場都踢不進一個球,但是你還得玩命兒踢。因為,因為觀眾在玩命兒的喝彩打氣。人生就是跑來跑去聽別人叫好。----楊重

主創簡介

王朔簡介

原名:王岩

性別:男性

民族:漢族

職業:作家

國籍:美國

出生:1958

1958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四中,後進入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自84年初處女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後,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並創作了數十集電視劇。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

王朔,1958年,出生於遼寧省岫巖縣,至今,王朔也不願講他是北京人。相反,“我是東北人”這句話他卻說得理直氣壯,出生後不久,便隨著父母來到北京郊區的一個部隊大院落戶,大院裡有各地的人,唯獨沒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時北京參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閉的大院生活,使作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裡還有居民,以為那裡除了商場就是公園。上中學後,王朔搬進了城,朝陽門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語言發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對北京文化幾乎沒什麼認識,北京的語言對他來講是陌生的。由此可見,今天王朔的語言,跟“老北京”是沒有淵源關係的,那是和北京的語言交流後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的語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

“調侃”,成為王朔語言是最大特色。而調侃本身則是一種不硬也不軟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與其說王朔是把它當成了工具,還不如說王朔把它當成了武器,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小時候所面臨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時時被侵犯。街頭的流氓,嚴肅的老師,專橫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無力回擊這種侵犯。但你也一定要採取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王朔選擇了調侃,這樣既能化解對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護自身尊嚴的功能。王朔成為人們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種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調皮搗蛋差不多的把戲,卻惹得大人們生氣了。《玩主》

有人問王朔:“你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寫了社會邊緣上的人,以往,遊手好閒為社會不允許,每個人的社會位置都非常明確,新時期以來,很多人生活在社會邊緣。過去中國的中產階級,依附在權力階層,由政府、軍隊、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構成,改革開放前,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優越感,經濟狀況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開放後,這個階層逐漸瓦解,他們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經濟上的優越被私營者代了,政治上的優越感又很模糊,他們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又沒受過太多的教育,社會位置急劇變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們,社會位置的提升和知識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販打腰提氣,現在是受過教育、有能力的人揚眉吐氣,每個作家不可能寫盡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寫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農民、知識分子一樣,王朔對“邊緣人”的了解,使他的筆下都是這一群人。

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為解放軍政治學院教員,雖非是書香門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這種出身對與他以後在作品輕車熟路地描寫北京市井生活有極大補益)。王朔幼時所住的是一個軍區大院兒,孩子們每天所做的不過是分伙打仗一類的事情,但那個自由的時期給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後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曾改編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寫的就是那時的感受。王朔少年時就讀於韶山中學,在學校並非一個頑劣的學生,甚至曾經懷著"匹夫有責"的信念參與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雖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為此被關押了三個月時間。

1976年夏,王朔高中畢業後到山東參軍,在部隊中是一個普通的"操舵兵"、衛生員甚至幫廚。1978年在大學恢復招生的時候,王朔興起了報考文科的欲望,開始練習寫作文,期間偶然將習作投往《解放軍文藝》,居然中選,這便是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等待》是一篇時代印跡很濃並且頗為稚拙的小說,文筆還很學生腔。然而在1978年剛剛粉碎四人幫的當時,它無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顯示了王朔的創作潛力。

此後王朔又寫過幾篇部隊題材的作品,但反響均不大。其間他曾經試圖經商,不但沒賺到什麼錢,倒是體驗了許多被騙的心情。這一段致力賺錢的經歷,後來被記錄在《橡皮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大喘氣》)和《許爺》等作品中。

經商不成,無所事事之中他又開始進行創作。商人的視角使他知道什麼東西適於出售,於是他挑選了在普通人眼中頗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為自己的描寫對象,果然,在《當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謂:「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後立世於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90年代成為以飛揚跋扈的文字橫行文壇的痞子作家,一聲我是流氓我怕誰,直如當頭棒喝,劈手撕下所謂崇高的面紗,接下來幾乎全部的媒體都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論戰中去,加上《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過把癮》等等電視劇改編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

隨著出書頻率降低,王朔開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贈我蒙汗藥》似乎顯得有些江郎才盡,真正重新引起媒體關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磚雜文集《無知者無畏》,裡面把金庸瓊瑤並列成“四大俗”,從而引起一場大規模的金王論戰,與以往不同,網路的參與使這場論戰迅速升級和白熱化,而無知者無畏,也跟當年“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樣,成為年度熱門話語。

最近又出新書《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語言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開篇《我的千歲寒》,文字簡潔,富有詩意,還被賦予了時態。最後一篇《唯物論史綱》談的是宇宙和物質,雖然有些常識性錯誤,但語言依然有著王朔式的霸氣。

2007年出新書《致女兒書》,反響平平。

《玩主》《玩主》

王朔“開炮”語錄

●“文壇釘子戶,就在這裡扎著了”

●“我現在身體好極了,就是血脂高了一點”

●“別拿這個來要挾我,愛買不愛”

●“我是吃軟飯出身,軟飯硬吃

記事年表

1958年出生於遼寧省岫巖縣,曾用名王岩。

1965至1969年就讀於北京翠微國小。

1971年就讀於北京東門倉國小。

1972至1975年就讀於北京一百六十四中學。

1975年借讀於太原五中。

1976年畢業於北京四十四中學。

1977至1980年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任衛生員。

1980至1983年退伍後在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工作。

1983年辭職從事自由寫作至今。

作品年表

原著

《和我們的女兒談話》

《我的千歲寒》(2007)《致女兒書

《看上去很美》(2000)

《永失我愛》(1994)

《消失的女人》(1993)

《痴男狂女兩世情》(1993)

《無人喝彩》(1993)

《青春無悔》(1992)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9)

《頑主》(1988)

《輪迴》(1988)

《浮出海面》(1985)

《空中小姐》(1984)

編劇

《夢想照進現實》(2006)

《一聲嘆息》(2000)

《無人喝彩》(1993)

《青春無悔》(1992)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9)

《大喘氣》(1988)

《頑主》(1988)

《輪迴》(1988)

分類

純情卷

《永失我愛》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動物兇猛》

《浮出海面》

《過把隱就死》

矯情卷

《懵然無知》

《劉慧芳》

《無人喝彩》

人莫予毒

《我是你爸爸》

諧謔卷《編輯部的故事》

《誰比誰傻多少》《痴人》《枉然不供》《頑主》《你不是一個俗人》《一點正經沒有》千萬別把我當人

摯情卷

《我是狼》《給我頂住》《許爺》《橡皮人》

《玩得就是心跳》

其他卷

《看上去很美》《無知者無畏》《美人贈我蒙汗藥》《新狂人日記》《和我們的女兒談話》

葛優簡介

《玩主》《玩主》

籍貫河北饒陽縣,1957年4月19日出生於北京,父親是著名演員葛存壯。後在昌平農村勞動,1979年入全國總文工團話劇團從事舞台劇表演。198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而真正使葛優走上演藝之路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說改編的影片《頑主》,他的外型與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麵熱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銀幕形象顯得輕鬆、到位,獲當年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從此,葛優星運亨通。1993年主演張藝謀《活著》坎城影帝,接著和馮小剛五度合作,成為中國賀歲電影支柱、當之無愧的百姓影帝。1988年由王朔小說改編的影片《頑主》,葛優的外型與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麵熱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銀幕形象顯得輕鬆、到位,獲當年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1989年,藤文驥的《黃河謠》,葛優演來有聲有色。接著,葛優又在黃健中的《過年》中飾演好色委瑣又假正經的大姐夫,贏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93年陳凱歌的影片《霸王別姬》中又有葛優精彩的表演。扮演當代生活中喜劇式的小人物,對葛優而言更是駕輕就熟。他出演的《馬路騎士》《喜劇明星》、《離婚大戰》《上一當》《消失的女人》《大撒把》《父子婚事》等都成為大受觀眾歡迎的賣座片。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剛1992年執導的《大撒把》中,完美地體現了影片的風格。他因此片榮膺金雞獎影帝桂冠。而張藝謀《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則為葛優打開了一個表演上的新天地。這一人物不僅時間跨度長,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張藝謀要求葛優改變戲路,改變在觀眾中已形成的冷麵形象。《活著》里的福貴大哭大笑,大悲大喜,葛優時時出彩地演出了一場人生悲喜劇。他也因此而成為1993年的坎城影帝。

《玩主》葛優

1996年他與姜文聯合主演了周曉文執導的大投資影片《秦頌》,飾演悲劇音樂家高漸離。1997年,葛優應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之邀請,主演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影片《半生緣》。葛優以其良好的悟性,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表演張馳有致,以大量的平淡襯托瞬間的精彩,令人物形象既貼近生活又不乏味,並使內在的幽默感成為保持人物張力的有效手段。而他的禿頭和‘不雅’,於平凡中顯出不凡。他主演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獲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之後,他成為馮小剛電影不可或缺的主角,接連拍攝了賀歲片《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以及馮小剛的非賀歲巨作《夜宴》,08年,葛優將與姜文再次聯手,拍攝馮小剛新作《貴族》。編輯本段電影作品

1985年《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山裡的女人》

1986年《情投意合》

1988年《私奔》《代號“美洲豹”》《頑主》

1990年《大氣層消失》飾技師《馬路騎士》

1991年《黃河謠》《過年》《烈火金剛》《新潮姑娘》《喜劇明星》

1992年《離婚大戰》《消失的女人》《上一當》《父子婚事》《大撒把》

1993年《霸王別姬》《活著》

1994年《天生膽小》

1996年《秦頌》《半生緣》

1997年《有話好好說》《甲方乙方》

1998年《不見不散》

1999年《沒完沒了》《蝴蝶的微笑》

2000年《大腕》飾尤優

2003年《手機》飾嚴守一

2004年《天下無賊》

2005年《窒息》

2006年《夜宴》飾厲帝《上海紅美麗

2007年《命運呼叫轉移》

2008年《貴族》

200x年《卡拉是條狗》編輯本段電視作品

1990年《圍城》

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飾李冬寶

1993年《我愛我家》

1997年《寇老西兒》飾寇準

1998年《離婚》編輯本段所獲獎項

1992年第十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編輯部的故事》

1992年榮獲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過年》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3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代表作《大撒把》

1994年第四十七屆法國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作《活著》

1998年榮獲第二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代表作《甲方乙方》

1998年第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代表作《甲方乙方》

2002年榮獲第二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大腕》

2002年第二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大腕》

2002年第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代表作《大腕》

2003年第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代表作《卡拉是條狗》

2004年第四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卡拉是條狗》

2004年第四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受歡迎男演員,代表作《手機》

2004年榮獲第二十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代表作《手機》

第三、四屆表演學會金鳳凰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