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文:Jack Nicholson
出生日:1937年4月22日
出生地:美國新澤西洲
主要獎項:第7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小傳
傑克-尼克爾遜是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的演員,他飾演的角色總顯得那么疲倦、邪惡,甚至叛逆不羈;但又是那么凝重、豐滿和耐人尋味。在他1980年拍攝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中,他飾演的鬼魂纏身的作家傑克-多倫斯那張陰森恐怖的臉是如此傳神,以至於讓人覺得那股森森的鬼氣是他與生俱來的;而在1997年的影片《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中,他又惟妙惟肖地飾演了一位從性格孤僻、乖張到仁慈善良的老頭。尼克爾遜這個實力派巨星憑著其
老辣的演技,在好萊塢引領風騷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遙騎士》("Easy Rider")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後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獎(1976年和1998年二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1984年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是奧斯卡獎歷史上獲提名最多的男演員,堪稱"奧斯卡之王"。1994年美國電影學院鑒於他對表演藝術的貢獻,向他頒發了終身成就獎。1997年《帝國》雜誌將他列入"當代100名傑出影星",排名第六。
傑克-尼克爾遜1937年4月22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內普丘思(Neptune,NJ)。父親嗜酒成性,後棄家出走,尼克爾遜是由外祖母撫養長大。說起來,他也是到了自己37歲時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為外祖父約翰-尼克爾遜(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親;他的做美容師的外祖母埃斯爾-梅-尼克爾遜(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親;而他真正的母親瓊-尼克爾遜(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為是他的姐姐。1974年,《時代雜誌》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傳記後,傑克-尼克爾遜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傑克-尼克爾遜從馬納斯克中學(Manasquan High School)畢業後立即來到了洛杉磯,當時他的母親瓊(他還把她當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磯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動畫部的辦公室找到了個打雜的工作,於是便留在了洛杉磯,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銀幕上見過的電影明星。不久,尼克爾遜加入了著名的傑夫-柯瑞(Jeff Corey)開設的表演班學習表演。期間他被B級影片鼻祖羅吉-考曼(Roger Corman)所發現,並在1958年青少年問題為題材的影片《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緊接著尼克爾遜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烏鴉》("The Raven",1963年)和《恐懼》("The Terror",1963年)。尼克爾遜在60年代還拍過許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龍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沒有給人們留下什麼印象。196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邀請在《逍遙騎士》中飾演一位律師,影片中的他不安於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與二個留著長發的機車手一起,騎著機車在全國流浪,享受自由。在這部影片中,尼克爾遜成功地刻畫了60年代迷惘的美國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們的青睞。尼克爾遜也因此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躋身於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從此便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
進入70年代,尼克爾遜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斯特桑特(Barbra Streisand)的音樂片《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著主演了拉費爾森(Rafelson)的經典影片《五部輕鬆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描繪了一位反叛的心靈發出的吶喊,抨擊了那種沒有意義、缺乏愛情的生活。影片中,尼克爾遜的表演極其自然,雖然偶而也發發脾氣,卻一點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確立了70年代的憤世嫉俗的銀幕風格,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影壇的地位,也為他首次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70年代是一個真正屬於尼克爾遜的時代。這段時間裡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同類型的角色,並在每一部影片中嘗試著不同的表演風格,而結果都無一例外地證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馬文花園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輕鬆的戲劇》中披著長發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瘦瘦的中年知識分子;1973年在《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他又留著一個平頭出現在觀眾面前。《最後的細節》這部影片改編自達里爾-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說,由哈爾-阿什比(Hal Ashby)執導。影片中,他飾演一位海岸巡邏隊的士兵布迪斯基(Buddu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軍士兵去海軍監獄。一路上,他十分同情這個孩子,不忍再讓那孩子受死板軍規的折磨。尼克爾遜憑著此片中的精彩演出,獲得第2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提名。在1974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個大分頭,出演私人偵探傑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磯為背景,尼克爾遜受僱尋人,卻捲入了一個大漩渦,最後他終於揭發了一個大陰謀。影片反映了洛杉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哪個年代的黑暗面,這個題材在1990年他拍攝的《唐人街續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克爾遜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第二年,尼克爾遜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華陣容打造的《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負眾望,獲第3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終於首次捧回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在這部影片中,他飾演蘭德爾-P-麥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為逃避苦役而假裝神經失常,可沒想到卻被送進了一家精神病院進行觀察。由於不滿精神病院中的行為,他與護士長發生了衝突,最後他被護士長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痴。本片成為第48屆奧斯卡獎的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項大獎。尼科森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男演員。隨後他還相繼拍攝了影片《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這些影片相較之下,都沒有那么出彩。
80年代尼克爾遜繼續譜寫著他在影壇的輝煌,多次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80年,尼克爾遜在影片《閃靈》飾演一位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帶著妻兒來看守旅店,終因精神崩潰而成為殺手。1981年,在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執導的史詩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國名記者約翰-雷德,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緊接著他又出演了《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1982年),雖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於觀眾和評論界的期望,但是他們,甚至他的同行,都沒指責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執導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太空人加勒特。他將這位多情男子的複雜內心世界演繹得淋漓盡致,榮獲了第41屆金球獎及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繼傑克-萊蒙(Jack Lemmo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之後第三個一人兼獲最佳男演員和最佳男配角兩個項獎的演員。二年後,他參加了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的超級黑色劇情片《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的拍攝,他因在片中的表演,獲第43屆金球獎最佳男演員,並再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的提名。1987年,傑克先是在影片《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飾演一個魔鬼,影片的反響一般。後來,他又參加了阿根廷名導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蕭條時代的影片《離離原上草》("Ironweed")的拍攝,並因此片第9次獲得奧斯卡提名。這一個數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達到過。拍完這部影片後,傑克-尼克爾遜息影了二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俠》("Batman")中露面。
進入90年代,尼克爾遜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們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他在這部影片中還擔任了導演。繼鮑勃-拉菲爾遜(Bob Rafelson)執導的《情逢敵手》("Man Trouble")和《最後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後,1992年尼克爾遜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壇,第10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1997年更是憑藉影片《盡善盡美》第2次成為了奧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屆金球獎授予終身成就獎。
進入新千年,尼克爾遜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長一角,隨後又主演了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老年題材劇情片《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關於施密特》中,尼克爾遜飾演一位66歲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後尋求自身生命意義。他因在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並第12次榮獲了奧斯卡獎的提名。2003年他與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衛-多爾夫曼(David Dorfman)編劇的影片《氣味相投》("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執導、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製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克爾遜還導演過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懼》,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說,開車》("Drive, He Said"),這部片子中他還擔任了編劇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飛越溫柔窩》;最後一部是《唐人街續集》。儘管作為一個演員他很成功,但是執導影片看來並不是他的強項。他還做過編劇工作,得到或分享了這方面的榮譽,其中包括低成本製作的《孤島雷鳴》("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鏇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後期,他還創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頭》("Head",1968年)。
尼克爾遜的私人生活也與他在影壇上創造的眾多人物一樣豐富多采。他與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麗貝卡-布魯薩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染,並養下了一個女兒洛蘭(Lorraine,出生於1990年)以及一個兒子雷蒙(Raymond,出生於1992年)。2001年,尼克爾遜終於與比自己小33歲的女演員麗貝卡-布魯薩德走進了教堂,譜寫了繼麥可-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後的又一段好萊塢式的姻緣。(靜雨)
主要獲獎紀錄: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2003年因《關於施密特》獲第60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2002年因《關於施密特》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7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98年因《盡善盡美》獲第55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97年因《盡善盡美》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94年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93年因《好人寥寥》獲第6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第60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離離原上草》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廣播新聞》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7年因《東鎮女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5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第43屆金球獎(喜劇/音樂類)最佳男演員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5年因《普里奇家族的榮譽》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5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第41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赤色分子》獲第36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1982年因《赤色分子》獲第54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1年因《赤色分子》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77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0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獲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第33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6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飛越瘋人院》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唐人街》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男演員
1975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27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第4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4年因《最後的細節》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4年因《唐人街》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演員
1971年因《五部輕鬆的戲劇》獲第43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第4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因《逍遙騎士》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1969年因《逍遙騎士》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主要影視作品:
2003年《氣味相投 》("Anger Management")
2001年《關於施密特》("About Schmidt")
2001年《誓言》("The Pledge")
1997年《盡善盡美》("As Good As It Gets")
1997年《血與酒》("Blood and Wine")
1996年《晚星》("The Evening Star")
1995年《72小時生死線》("The Crossing Guard")
1994年《狼人》("Wolf")
1993年《奇異旅行》("Who's Tommy, the Amazing Journey")
1992年《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2年《最後巨人》("Hoffa")
1992年《情逢敵手》("Man Trouble")
1990年《唐人街續集》("The Two Jakes")
1989年《蝙蝠俠》("Batman")
1987年《離離原上草》("Ironweed")
1987年《廣播新聞》("Broadcast News")
1987年《東鎮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
1986年《情已逝》("heartburn")
1985年《普里奇家族的榮譽》("Prizzi's Honor")
1984年《恐怖大全》("Terror in the Aisles")
1983年《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
1982年《飛越邊境線》("The Border")
1981年《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81年《赤色分子》("Reds")
1980年《閃靈》("The Shining")
1978年《飛越溫柔窩》("Goin' South")
1976年《最後大亨》("The Last Tycoon")
1976年《密蘇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1975年《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年《財富》("The Fortune")
1975年《巨星湯米》("Tommy")
1975年《職業:新聞記者》("Professione: reporter")
1974年《唐人街》("Chinatown")
1973年《最後的細節》("The Last Detail")
1972年《馬文花園的帝王》("The King of Marvin Gardens")
1971年《安全地帶》("The Safe Place")
1971年《肉慾知識》("carnal Knowledge")
1971年《他說,開車》("Drive, He Said")
1970年《驚醒者的反叛》("The Rebel Rousers")
1970年《五部輕鬆的戲劇》("Five Easy Pieces")
1970年《在晴朗的日子裡你永遠能看見》("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
1969年《逍遙騎士》("Easy Rider")
1968年《頭》("Head")
1968年《精神錯亂》("Psych-Out")
1967年《旅行》("The Trip")
1967年《射擊》("The Shooting")
1967年《聖瓦倫丁節大屠殺》("The S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
1965年《鏇風騎士》("Ride in the Whirlwind")
1964年《通向地獄的後門》("Back Door to Hell")
1964年《海軍少尉普爾弗》("Ensign Pulver")
1964年《受驚女神》("Flight to Fury")
1963年《恐懼》("The Terror")
1963年《烏鴉》("The Raven")
1962年《破碎的大地》("The Broken Land")
1960年《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60年《瘋奔》("The Wild Ride")
1960年《斯塔茲-朗尼根》("Studs Lonigan")
1960年《相愛不能太快》("Too Soon to Love")
1958年《吶喊的小殺手》("The Cry Baby 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