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這幾本書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時候寫的,那時作者很自以為是,相信很多東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強,以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這些書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談話是那時作者經歷過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別,僅僅因為作者不知道更多的東西,才認為有趣,虛張聲勢地寫下來。這些情景不在了,這些人也散了,活著的也未老先衰,作者也不再那么說話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時作者覺得自己失去了繼續寫作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認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過來了發現重要的都在身後發生了,已經過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對過去,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也沒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須經過的,作者不信一個人可以有兩個以上的選擇。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樣,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作者懷疑其核心已編入遣傳而不必再通過教育獲得了
作者覺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無邊浪濤揮之不盡,什麼時候才能登上彼岸,有從樹上剛下來的原始人那樣一個澄明的無邪的頭腦。
關於這些書,作者個人認為是一個蒙昧時代的見證。活下去,活在自我虛構和自我陶醉中,這大概是一個寫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沒用。
書本目錄
永失我愛
橡皮人
我是“狼”
給我頂住
無人喝彩
劉慧芳
作者簡介
王朔,1958年出生於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讀於北京翠微國小。 1971年就讀於北京東門倉國小。1972—1975年就讀於北京164中學。1975年借讀於太原5中。1976年畢業於北京44中學。1977—1980年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 1980—1983年在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工作。 1983年辭職從事自由寫作至今。中篇小說:《空中小姐》1984年第2期《當代》,曾改編為電視劇。《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當代》,曾改編為電影,有日、德文譯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第2期《啄木鳥》,曾改編為電影,有英、法瑞典文譯本。 《頑主》1987年第6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日、德文譯本。《一點正經沒有》1989年第4期《中國作家》。 《永失我愛》1989年第6期《當代》,曾改編為電影。《動物兇猛》1991年第6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英、義大利文譯本。《你不是一個俗人》1992年第2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法譯本。 《許爺》1992年第4期《上海文學》 。
相關評論
今時今日,這個詞變成了“橡皮白領”。這個詞的註解:“他們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整個人猶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對批評表揚無所謂、沒有恥辱和榮譽感的人。”
美國作家格林寫過小說《一個枯竭的案例》,講一個建築師功成名就後身心俱疲,最後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隨後提出了“職業枯竭”(job burn out),一種和“橡皮人”類似的病症——情緒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價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無成就感。
橡皮人站在“有閒有錢有知識”的社會優等生的對立面,在中國,這些無夢、無趣亦無痛的城市生物,正形成一個龐大群體——先有《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70%的被調查者出現工作倦怠;再有《中國翰德就業報告》,57%的被調查公司表示職業枯竭情況加重。有心理學家發表觀點,以前一個中國人工作十多年才枯竭,現在經常一兩年就枯竭了——全因現代社會的流水線模式提高了效率,卻降低了人的成就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職業中尋找:醫生、銀行員、程式設計師、教師、記者、交警、公務員、演員、計程車司機——按照心理學家分析,他們要么已習慣無需分享的孤獨工作,要么上升空間有限,要么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在日復一日間消磨了鬥志,換來的是揮之不去的空虛感。
橡皮人可以在如下城市中尋找:根據一份12省市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對工作感到厭倦城市排名是天津、四川、重慶、上海、遼寧、湖北、廣東、福建、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中國城市的性格、發展速度、文化生態改變的不僅是GDP與CPI,還在改變小職員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