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

《游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作者柳宗元,柳宗元此詩為記游詩,其遊蹤所至較前面幾首詩所到的距離都遠,所以詩人用了“遐征”二字,很有點征途漫漫的味道。據《湖南通志》卷十八《山川地理》篇載:“石角山在(零陵)縣東北十里,山有小洞,極深遠。連屬十餘小石峰,奇峭如畫。”長烏村則較石角山更遠,至少也得十幾里山路,靠步行走來,自然也可稱之為“遐征”了。但就此詩所描述的內容來看,遊蹤之遠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路歷程的演變之遠,寫遊蹤也只是為自己的心理變化提供一個真實的註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柳宗元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游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
志適不期貴,道存豈偷生?
久忘上封事⑴,復笑升天行⑵。
竄逐宦湘浦,搖心劇懸旌⑶。
始驚陷世議,終欲逃天刑⑷。
歲月殺憂栗,慵疏寡將迎⑸。
游疑所愛,且復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長烏遂遐征
磴回茂樹斷,景晏寒川明。
曠望少行人,時聞田鸛鳴
風篁冒水遠⑹,霜稻侵山平。
稍與人事間⑺,益知身世輕。
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喬木余故國⑻,願言果丹誠⑼。
四支反田畝⑽,釋志東皋耕⑾。

注釋譯文

【註解】

⑴封事:奏章。
⑵升天行:指求仙學道之舉。
⑶搖心:心憂不寧。
⑷天刑:朝廷的懲罰。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⑸將迎:送迎。指人際交往應承。《莊子·知北游》:“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⑹風篁:風吹竹叢。篁,竹叢。
⑺稍:已,既。
⑻喬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⑼丹誠:即赤誠。
⑽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⑾東皋:潘岳《秋興賦》:“耕東皋之沃壤兮”。李善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又,唐初王績有戰功,官至大樂丞,而自號東皋子,“掛冠歸田,葛巾聯牛,躬耕東皋。”

【譯詩】

只期達到明道志,不求富貴怕偷生。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學道人。
才貶永州司馬時,食宿不安心擔驚。
先怕橫遭世人議,後恐帝王賜死刑。
擔心今隨歲月去,閒散無事少應承。
暢遊山水本所愛,排遣鬱悶舒我情。
幽靜石角信步至,遠村長烏得空行。
茂林遮斷石磴路,穿林突現平川明。
遠望但見行人少,時聞田鸛三兩聲。
風吹竹低遠水現,傲霜稻海與山平。
參與人間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輕。
為農確有真歡樂,居官滿篇虛榮心。
朝中不乏棟樑材,但願為國獻忠誠。
我欲棄官歸田園,躬耕東皋慰平生。

作品鑑賞

大致而言,柳宗元此詩為記游詩,其遊蹤所至較前面幾首詩所到的距離都遠,所以詩人用了“遐征”二字,很有點征途漫漫的味道。據《湖南通志》卷十八《山川地理》篇載:“石角山在(零陵)縣東北十里,山有小洞,極深遠。連屬十餘小石峰,奇峭如畫。”長烏村則較石角山更遠,至少也得十幾里山路,靠步行走來,自然也可稱之為“遐征”了。但就此詩所描述的內容來看,遊蹤之遠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路歷程的演變之遠,寫遊蹤也只是為自己的心理變化提供一個真實的註解。汪森在《韓柳詩選》中評論此詩說:“先用虛寫,後用實敘,章法自變。”如果僅從記游的角度說,的確是先虛後實的;但從詩人的心路演變來看,則又是先實後虛。詩人初貶永州時,其心境是那樣地抑鬱難伸糾結難解,以致於在游瀟湘二水相會處、游香零山時,再美的景色也激不起詩人的快意,勾起來的反而是更多的故鄉愁思。寫這一首詩時的心境則大不相同了,詩人是真正地暢神山水適意田園了。這種心理變化的緣由,按照詩人自己所說的,首先就在於“歲月”的作用,時間之流可以洗去一切血痕,當然就更能洗去人的鬱悶;而更重要的是,隨著詩人生活閱歷的加深,與下層百姓的多方接觸,他看清了小我的“身世輕”,終於從個人榮辱的小圈子中跳了出來,只想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情,於是,居官的應酬與虛榮,為農的實在與真樂,就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心理天平很自然地傾向了後者。正因為他的心理因素從“虛榮”轉向了“實在”,所以對景色的描寫也更見質樸,“奇峭如畫”的小石峰,只一筆帶過,平常的田園景色反而濃墨重彩,這不是詩人的疏忽,更不是本末倒置,而是詩人的心境變化使然。蔣之翹在《柳集輯注》(卷四十三)中曾評論此詩說:“昔人論此詩,以為逼真韋左司遊覽諸作,予深不然之。子厚意志感慨已不如韋之恬淡,句調工致已不如韋之蕭散,是本同道而異至,烏可謾議云乎?”柳宗元此詩自然不能與韋應物的遊覽詩相提並論,甚至也不能與柳宗元自己其他的遊覽詩相提並論,因為此詩根本就不能當作遊覽詩讀,而應將它看作是一篇心理自傳。所以,要了解柳宗元的心路歷程,就不能不讀此詩。

作者簡介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