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名: ISBN: 978-7-80720-989-8
供應商: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日期: 2008年3月1日
編著者: (羅)諾曼·馬內阿 譯者: 邵文實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 415 語種:
紙張: 包裝: 1
開本: 03 讀者對象: 大眾
內容提要
《流氓的歸來》是諾曼·馬內阿的一部獲得批評界喝彩的傳記作品——一位藝術家的肖像,時間從他在戰前羅馬尼亞的兒童時代早期,到1997年他重返羅馬尼亞之時,跨度雖大,但轉換自由。1941年10月,馬內阿的家鄉布克維納的所有猶太人都被遣送至集中營。當時馬內阿還是個孩子,他及家人在集中營生活了四年之後,才得以重返家鄉。少年時代,他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但隨著年齡增長,他目睹了日益不公的專制以及對自己父親的錯誤羈押,逐漸對齊奧塞斯庫政權失去了幻想。雖然他越來越清楚,留在這樣一個政權統治下的羅馬尼亞是幾乎不可能的,但作為一位作家,糾結於他內心的恐懼是,假如他離開羅馬尼亞,會失去自己的本土語言——他真正的家園。
節選
羅馬尼亞著名的猶太作家諾曼·馬內阿1936年生於羅馬尼亞的布克維納省。1941年納粹執政時期,他與全家一起被遣送到烏克蘭的一個集中營。1945年春,二戰結束時死裡逃生地返回羅馬尼亞。從集中營回到羅馬尼亞,馬內阿萬分珍惜正常環境的生活,他以無比的激情擁抱當時普遍宣傳的共產主義理想,熱烈地回響各種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他拚命學習,發奮把被掠奪的生命補償回來,整個青少年時代都在努力學習奮鬥中度過,並一直保持了最優等生和共產主義青少年積極分子的地位。高中畢業後,他上了布加勒斯特的建築學院,1959年獲工程碩士學位。1966年,馬內阿開始在當時羅馬尼亞最有影響的文學先鋒雜誌上發表作品。1974年起棄理工從文學。從1974年到1986年他第二次離開羅馬尼亞時,他已經發表了十部集子(小說、散文、短篇故事等)。
1986年,他離開羅馬尼亞,那年他在西柏林獲得一個德國文學基金後,便在那裡居住了一年多。1988年因獲美國富爾布賴特獎學金(Ful—brigllt scholarship)去了華盛頓特區,從此在美國定居,並以執教、寫作為生。自那時起,馬內阿在世界各國獲得了許多文學大獎,其中有義大利諾尼諾(N0nin0)文學獎、美國全國猶太圖書獎(Nalional Jewish B00k Award)、西班牙2005年最佳外文著作獎(La Vanguardia)、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2006年,他的故事性回憶錄 《流氓的歸來》 獲得了法國圖書的最高獎美蒂奇獎外國圖書獎(Prix M6dicis Etmnger)。他的著作在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高度受重視。馬內阿被翻譯成英文和其他文字的著作有:《十月,八點鐘》 ,短篇故事集(1992,1993);《論小丑:獨裁者和藝術家》 ,隨筆集(1992,1993) ; 《必須幸福》 ,短篇小說集(1993,1994); 《黑信封》 (Plicul negrM),長篇小說(1995,1996);《流氓的歸來》(Intoctrcerea Huliganului),故事性回憶錄(2003,2005)。在創作的同時,他還在世界各家重要雜誌和報刊上發表大量的文章和評論。近年來,馬內阿在巴德學院(紐約州)任歐洲學基金教授,也是那裡的駐校作家。
到了西方以後,馬內阿進入他所生活過的第三種社會制度,他的創作主題也從猶太人被大屠殺的創痛、集權社會下的日常生活,擴展到對現代化世界的探索,對人的存在意義的尋求,對自我的追究。關於放逐作家屬性問題,也是他寫作的主題之一。馬內阿生活在英文世界裡,但一直堅持用羅馬尼亞文寫作。他認為:語言代表了人的根基,也是人的社會性歸屬的體現。羅馬尼亞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母土,他已經在那裡起死回生過一次。放棄羅馬尼亞文,那他在整個地球上就沒有根基了,從而成為真正的流亡者。顯然,對於一個從納粹集中營倖存下來的猶太人,對於一個移居他國的作家,語言的意義非同一般。
馬內阿著作的敘述範圍是歷史、現狀、未來、民族、個人、生死;他的敘述中心是人作為個體的意義;其敘述特點,是對語言的運用:他的文字本身,便是這些多元的載體。馬內阿的敘述,使人認識到:語言使歷史成為可能;語言將再現泯滅,使人有了歸屬,使流亡者有了根基,並將尊嚴歸還給人類。
編輯推薦
本書獲2006年法國美第奇獎。美國著名中國學家魏斐德先生向中國推薦當代最具天賦、最具獨創性、屢獲歐美文學大獎比昆德拉更深刻、更純粹的東歐作家。 本書庖丁解牛般剖析著過去。它是種既令人極度痛苦,又殘忍地予以節制的表演。使之躋身於這一代最優秀的傳記作品之列。 本書在時間與空間、生活與文學、夢想與現實、過去與現在間自由轉換。這是一位對倫理與審美的興趣甚於對政治的興趣的作家的故事,是一位被孤獨與團結的問題所吸引的文學家的故事。
我們遇到一部文學作品,它將改變我們餘生中看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方式,甚至包括對我們以前自以為理解的事物的理解。以前是托爾斯泰的 《伊凡.伊里奇之死》 ,契科夫的 《六號病房》 ,萊維的《淹死的和得救的》,現在則是諾曼.馬內阿的 《流氓歸來》 。我深深地感謝這部真實生動,有血有肉卻又神秘怪異的傳記。
——辛西婭.奧茲克(Cynthia Ozick)
作者介紹
諾曼·馬內阿,1936年生於羅馬尼亞。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1986年因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而離開羅馬尼亞,先到西柏林,1988年到美國。從此在美國定居,並以執教、寫作為生。主要作品有《十月,八點鐘》、《論小丑:獨裁與藝術家》、《必須幸福》、《黑信封》、《流氓的歸來》等。 馬內阿在世界各國獲得了許多文學大獎,其中有義大利諾尼諾(Nonino)文學獎、西班牙《前衛報》最佳外文著作獎、美國全國猶太圖書獎、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06年,《流氓的歸來》獲得了法國圖書的最高獎美第奇獎。
目錄
出版導言
初篇
巴內綠草
喬爾馬尼亞
花臉小丑奧古斯都的馬戲場
往昔的痕跡(Ⅰ)
新日曆
爪子(Ⅰ)
第一次歸來(小說過去時)
開始前的開始
流氓年
布克維納
車諾比,1986年
在一片含苞欲放的花叢中
流浪的語言
陌生人
布盧姆日
逃避
往昔的痕跡(Ⅱ)
瑪麗亞
國王萬歲
烏托邦
佩日普拉瓦,1958年
職員
離開
夜班
蝸牛殼
爪子(Ⅱ)
維也納躺椅
對前世生活的回憶
第二次歸來(後世)
在路上
第一天:1997年4月21日,星期一
第二天:1997年4月22日,星期二
夜的語言
第三天:1997年4月23日,星期三
第四天:1997年4月24日,星期四
午夜對話者
第五天:1997年4月25日,星期五
存在之家
第六天:1997年4月26日,星期六
第七天:1997年4月27日,星期日
夜行火車
第八天:1997年4月28日,星期一
第九天:1997年4月29日,星期二
最長的一天:1997年4月30日,星期三
倒數第二天:1997年5月1日,星期四
最後一天:1997年5月2日,星期五
媒體評論
一部真正偉大的著作,一段完整豐富的生活,抓住了永恆,並製造了永恆。
—— 《新共和》
成熟,困苦,充滿譏諷與矛盾——《流氓的歸來》庖丁解牛般剖析著過去。它是種既令人極度痛苦,又殘忍地予以節制的表演。其結果也許是,使之躋身於這一代最優秀的傳記作品之列。
—— 《舊金山紀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