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里記》序

(2)病:不滿,責備。 (10)奉高:古縣名。 (11)登封:登泰山封禪。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泰山道里記》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泰山道里記》序(1)
余嘗病天下地誌謬誤(2),非特妄引古記,至紀今時山川道里,遠近方向,率與實舛(3),令人憤嘆。設每邑有篤學好古能遊覽者,各考紀其地土之實據,以參相校訂,則天下地誌何患不善?余嘗以是語告人,嘉定錢辛楣學士(4)、上元嚴東有侍讀(5),因為余言泰安聶君《泰山道里記》最善(6),心識其語。比有岱宗之游(7),過訪聶君山居,乃索其書讀之。其考訂古今皆詳核可喜(8),學士、侍讀之言不妄也。
余疑《水經注》於汶水左右水源流方面(9),頗有舛誤。又謂古奉高在今泰安右汶東(10),故古登封(11),入奉高境西行,度環水而北(12),至天門(13),歷盡環道,躋岱(14),乃得封所,馬第伯記可覆案也(15)。往昔在濟南,秋霽登千佛山(16),望岱巔諸峰,遙相接,竊謂歷城以南諸山皆泰山也(17),後人多為之名耳(18)。今閱是書,每與余意合,而辨正尤起人意。聶君欲余序以重其書,余淺學又偶過臆度(19),徒幸有合於好古,力索久往來是山中者;是君足重余耳,余安足重聶君哉!

作品注釋

(1)道里:道路、城市。此處猶言“地理”。
(2)病:不滿,責備。地誌:記載和研究地理的書籍文章。
(3)舛(chuǎn):彼此相違背,錯謬。
(4)錢辛楣:錢大昕,字曉征,一字辛楣,江蘇嘉定人,後與姚鼐一同主講紫陽、鐘山等書院。學識淵博,精於校勘考訂。曾官內閣侍讀學士。
(5)嚴東有:嚴長明,字東有,上元(今江蘇江寧縣)人。官侍讀。
(6)聶君:聶劍光。姚鼐《游靈岩記》:“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岩之北谷……。”
(7)比:近來。岱宗:泰山。泰山古稱岱山。
(8)核:翔實正確。
(9)《水經注》:北魏酈道元的著名地理著作。汶水:即大汶河。源於山東萊蕪縣東北的原山,流經泰安,分右汶水、左汶水。
(10)奉高:古縣名。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封禪泰山至此,置縣以奉祀泰山。治所在今山東泰安市,北齊時廢。
(11)登封:登泰山封禪。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禪”。
(12)環水:泰山有東、中、西三溪,中溪稱環水,又名梳洗河
(13)天門:泰山有東西南三個天門。
(14)躋(jī):登、升。
(15)馬第伯:東漢初人。著有《封禪儀記》。覆案:再作考證。
(16)霽(jì)本指雨止,引申為晴。千佛山:一稱歷山,在山東濟南市南郊。山中岩壁多北魏及隋朝時石刻佛像。
(17)歷城:縣名,為濟南府治,今屬濟南市。
(18)為之名:給它們起名。泰山山脈的一些山峰如靈岩、琨瑞等山因為不屬泰安境域,過去地誌沒有把它們歸於泰山。而聶君的著作為之補闕,與作者的看法相同。
(19)臆度:憑主觀揣度。臆,胸。

作品賞析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末,姚鼐辭官歸里,路過泰安(今山東泰安市),遊覽了泰山,他著名的遊記《登泰山記》、《游靈岩記》就是這時寫的。同時也結識了泰安的聶君,為他的《泰山道里記》寫序言。姚鼐主張義理、考證、文章的三統一,所以在一般的遊記文學裡很注意反映地理形勢和歷史沿革,他在為地理專著作序時更注重這一點。序中不僅表現出對該書的讚揚,也表現出作者一貫的治學態度和水平。

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共四十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於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並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