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神女[神話人物]

巫山神女[神話人物]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赤帝女(南方天帝)之女,名曰瑤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精魂依草,實為靈芝。 戰國時楚國宋玉《高唐賦》稱“先王”游高唐在白天夢見女神願薦枕,神女臨去時稱自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渚宮舊事》之三引《襄陽耆舊記》神女言:“將撫君苗裔,藩乎江漢之間” 。後宋玉《神女賦》敘楚襄王夜夢神女,神女美艷絕倫、溫婉嫻雅,然而神女潔身自持拒絕了楚襄王的追求 。 神女為“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後,"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雲雨”遂成男女歡好之典,千古傳誦。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說,引出了歷代一系列詩賦詞曲等文學作品,形成了描寫、詠嘆神女的韻文學長廊,對中國文學史影響深遠。 這個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魏晉之後,以訛傳訛,開始被人張冠李戴到長江三峽地區。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墉城集仙錄》中將巫山神女改造為西王母之二十三女。 大禹治水行至巫山,神女瑤姬授以治水法寶,並遣屬神助之。三峽民間流傳有巫山神女斬殺十二妖龍、為行船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耕雲播雨,為治病育種靈芝等傳說。

詞典釋義

巫山神女:相傳是赤帝之女名瑤姬,未嫁而卒,葬於 湖北雲夢巫山之陽,楚懷王游 高唐 ,晝寢,夢與其神相遇,自稱“巫山之女”。見宋玉《高唐賦》序及李善注。從此,後人多以巫山雲雨典故詩詞歌賦。宋 陳德武 《清平樂·詠雨》詞:“經旬一見通宵,恍如身在 藍橋 ,記與 巫山 神女,不禁暮暮朝朝。”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把 南後 恭維得無以復加,說她是 巫山 神女下凡。”

瑤姬:1.女神名。相傳為炎帝的女兒,即巫山 神女。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誤作三峽為宋玉巫山:“ 郭景純 曰: 丹山 在 丹陽 ,屬 巴 。 丹山 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 宋玉 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 瑤姬 ,未行而亡,封於 巫山 之陽,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謂 巫山 之女,高唐之阻。”一說即西王母之女 。《太平廣記》卷五六引《集仙錄》:“ 雲華夫人 ,王母第二十三女, 太真王夫人 之妹也,名瑤姬。” 唐李賀《巫山高》詩:“ 瑤姬 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後蜀顧夐《浣溪沙》詞:“青鳥不來傳錦字, 瑤姬 何處鎖蘭房!”

2. 傳說 瑤姬 “精魂為草,實為靈芝”。後因以“瑤姬”為花草之神。亦用指色白如玉的花。 唐李商隱《木蘭》詩:“ 瑤姬 與神女,長短定何如?” 唐 王周 《大石嶺驛梅花》詩:“仙中姑射接 瑤姬 ,成陣清香擁路歧。”

神話傳說

•傳說一(炎帝之女)

未嫁而死

炎帝女瑤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 炎帝女瑤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

炎帝的女兒瑤姬是姐妹群里最美艷最時髦最多情的,她好憧憬,好做花季少女粉紅色的夢,幾度夢中,英俊的少年已經踏著七彩祥雲來接她了,卻屢屢被靈鵲兒驚醒。

常言道天嫉紅顏,佳人薄命,姑娘無端地竟纏綿床塌,患起那無名的絕症,花園裡、小河邊,再也聽不到她銀鈴也似的笑聲。炎帝雖是醫藥之神,但藥能醫病,不能醫命,姑娘終於香消玉殞。

化為瑤草

她的屍身葬在巫鹹山南坡,香魂飄到姑瑤山化作芬芳的瑤草。瑤草花色嫩黃,葉子雙生,結的果實似菟絲。女子若服食了瑤草果,便會變得明艷漂亮,惹人喜歡。

據說,瑤草在姑瑤山上,晝吸日精,夜納月華,若干年後,修煉成巫山神女,芳名瑤姬。

夢會楚王

巫山雲圖 巫山雲圖

千年又千年,時至戰國,楚懷王赴湖北雲夢澤畋獵,小憩於高唐館, 朦朧中,見一女子裊裊娉娉,款款行來,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為草,實曰靈芝。”楚王見她稟天地陰陽造化之妙,得天獨厚,含有天地間一切之美。「其象無雙,其美無極」,她的相貌容顏,無人能比,「其狀峨峨,何可極言」,其狀貌之美,已到了無可言談的地步,驚為天人,愛慕心生,遂留下了一段風流佳話。

楚王恍然夢醒,芳影無蹤,遺香猶存。王不能忘情於瑤姬,尋至雲夢陽台巫山,但見峰巒秀麗,雲蒸霞蔚,鄉閭相傳,此雲乃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蒼松,美若姣姬。王在巫山臨江側修築樓閣,號為“朝雲”,以示懷念。

歲月悠悠,星移斗轉,神女峰默默地面對東逝水,她在想些什麼?是否掛念著慈愛的父親炎帝?是否思想起淘氣的小妹女娃? 參見《山海經現代版》

原始特徵

屈原《九歌·山鬼》式的巫山神女 屈原《九歌·山鬼》式的巫山神女

《高唐賦》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膽追求愛情的舉動,所謂“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性的直接張揚。神女追求愛情的方式和神奇變化(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充分說明她是一個具有明顯原始神話特徵的神話式人物,一個地地道道的女神。

以女喻賢人

“宋玉之賦有《高唐》《神女》。小儒俗吏不通天人,罔識神女主山之由,莫察詩人托喻之心,苟見奇異,肆為詼嘲。山靈清嚴,固不降懲,然不正其義,而欲守土之虔祠,弗可得已。往者常說朝雲之事,其必曰王因幸之者,托先王后長子孫之義,以譏楚後王棄先君之宗廟,去故都、遠夔、巫,而樂郢、陳,將不保其妻子。使巫山之女為高唐之客,高塘齊地,朝暮雲散,失齊之援,見困於秦。至後作《神女賦》,則不及山川,專以女喻賢人。屈子之徒,義各有取,比興意顯 。”(清 王闓運 《湘綺樓詩文集》文卷六《巫山神女廟碑》)


後世評價

巫山神女為五方天帝中南方赤帝之女,在中國歷代詩文中,慢慢積澱成為一種排解不開的“巫山神女情結”,詩人的心目中這種情結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自有此情結以後,中國文化中對女性的態度,出了“昵”之外,又增添了一分“敬”。比如,賈寶玉對於女性的態度便是“昵而敬之”。神女的夢幻特點,已經超越了女性的本義。此時,原先描寫女性的文本,指向了超女性的涵義:如美好的理想、人生的追求等等。

從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到唐朝李白、劉禹錫、元鎮、薛濤、李賀、李商隱,宋代陸游、范成大,明清黃輝、張問陶等等。一致認為:古往今來,讚頌神女的詩篇何止乾乾萬萬

在《神女賦》中,神女 貞亮清潔,意態高遠,以禮自持,凜然難犯。“歡情未接,將辭而去”,楚襄王 在夢中的求愛遭到了神女的 拒絕。於是襄王“惆悵垂涕,求之至曙。”傷感失意之下淚流不止,苦苦等待直到天明。在《神女賦》中,神女 沒有與襄王歡會,因此,楚襄王充其量只是 夢見了神女,而無其他關係。此所謂“襄王有夢,神女無心”。

巫山神女降伏孽龍,平定水患 巫山神女降伏孽龍,平定水患

詳見本詞條“歷史淵源--誰夢神女”

巫山神女是我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最早見於《山海經》,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中都有描述。

歷史淵源

誰夢神女

戰國楚 宋玉 高唐賦 》:夢神女願薦枕席之人是“先王”(楚懷王),不是楚襄王!

玉(宋玉)曰:“昔者【先王】嘗游湖北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先王”游高唐時,夢巫山之女願薦枕席,神女臨去時自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這是宋玉對楚襄王講述的一個過去關於“先王”的故事。楚襄王僅是此故事的聽者。由於《高唐賦》開頭寫的是“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有人就誤以為此故事是楚襄王的,而實際上,做此“白日夢”者是“先王”。

楚襄王聽了這個故事後,很感興趣,也想夢見神女。楚襄王令宋玉作《高唐賦》追述先王之事。

《神女賦》:神女拒絕了楚襄王的無禮非分之想。

當天夜裡,楚襄王真的在夢中見到了神女,其美貌“上古既無,世所未見”。楚襄王就很激動,“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但是神女拒絕了楚襄王的熱情,“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乾”,聖潔不可侵犯,最終離去。留下楚襄王“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此即《神女賦》之內容。

另:《神女賦》中究竟是楚襄王還是宋玉夢見了神女存在爭議。因“王”與“玉”互訛。自宋代沈括起,有一種意見認為這篇序中的幾個「王」,「玉」弄錯了位置。

又如:宋·姚寛《西溪叢語》卷上 昔楚襄王與宋玉游高唐之上,見雲氣之異,問宋玉,玉曰:昔先王夢遊高唐與神女遇,玉為《高唐》之賦。先王,謂懷王也。宋玉是夜夢見神女,寤(醒)而白( 稟告;報告)王,王令玉言其狀,使為《神女賦》。後人遂雲襄王夢神女,非也。古樂府詩有之,夲(古同“本”)自巫山來,無人覩容色。惟有楚懷王,曽言夢相識。李義山(商隱)亦云:“襄王枕上元無夢,莫枉陽台一片雲。”今《文選》夲(古同“本”),“玉”“王”字差誤。

但無論《神女賦》中是誰夢見了神女,與神女有關係的只有“先王”一人而已。“既則神女但(只是)與懷王(先王)交御,雖見夢於襄(被襄王夢見),而未嘗(未嘗,即不曾)及亂也”。

神女賦

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玉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玉異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夢若何?”玉對曰:“晡夕之後,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於是撫心定氣,復見所夢。”王曰:“狀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不可勝贊。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馳,不可殫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其盛飾也,則羅紈綺績盛文章,極服妙采照萬方。振繡衣,被袿裳,穠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龍乘雲翔。嫷披服,侻薄裝,沐蘭澤,含若芳。性合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披華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奮翼。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近之既妖,遠之有望,骨法多奇,應君之相,視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獨悅,樂之無量;交希恩疏,不可盡暢。他人莫睹,王覽其狀。其狀峨峨,何可極言。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濕潤之玉顏。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視。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質乾之實兮,志解泰而體閒。既姽嫿於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故縱而綽寬。動霧以徐步兮,拂聲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奮長袖以正衽兮,立躑躅而不安。澹清靜其兮,性沉詳而不煩。時容與以微動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鏇。褰余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懷貞亮之清兮,卒與我兮相難。陳嘉辭而雲對兮,吐芬芳其若蘭。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神獨亨而未結兮,魂煢煢以無端。含然諾其不分兮,揚音而哀嘆!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乾。

於是搖佩飾,鳴玉鸞;奩衣服,斂容顏;顧女師,命太傅。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態橫出,不可勝記。意離未絕,神心怖覆;禮不遑訖,辭不及究;願假須臾,神女稱遽。徊腸傷氣,顛倒失據,黯然而暝,忽不知處。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

美貌描寫

《神女賦》中的神女,體態嬌麗,衣飾華美,天生麗質。寫其外在,則“其相無雙,其美無極”連毛嬙、西施這樣的美女都掩面遮羞、自愧不如;繪其內心,則“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意似近而既遠兮,若將來而復鏇。”細膩傳神地將一個恬靜含蓄、美艷聖潔的神女刻畫成形。但又只能是可遠觀而不可近褻,欲近不敢,欲舍不能。“迴腸傷氣,顛倒失據。” (胡曉明《文選講讀》)

“她那如花似玉的容姿,簡直是無可挑剔;她那豐盈嫵媚的儀態也無法尋根究底。上古時代完全不曾有,當今人間根本找不見;她那珍奇寶石般的風采,最好的讚美還會有疏漏。她剛開出現的時候,燦爛的像旭日初升照亮屋樑。當她走進一些的時候,皎潔的像明月灑下的光芒。只一會功夫,她的美妙風采我已領略不盡。時而亮麗的如同鮮花,時而柔和的好似美玉。五種顏色一起散發,我無法一一具體描繪。想要仔細觀看,卻被她的光采照得目暈眼花。她那華麗的服飾,就像上等絲綢織繪出精美的圖案。絕妙的服飾無論在哪裡都光彩照人。她揮動著身上的銹衣,那衣裙非常合身,既不顯瘦,也不見長。她邁著嬌嬈的步子走進明亮的殿堂。忽而又改變姿態,宛如游龍乘雲飛翔。她身穿的麗服盛飾,非常合適的將她的侗體包裹。她身上沐浴過蘭草的雨露,時時散發著宜人的芳香。她的性情溫柔嫻雅,很適合侍奉在君王身旁。她懂得長幼尊卑的禮儀,還會用善解人意的花語調節情緒。”大王說:“這么美妙誘人的神女啊!你就嘗試著為我描摹吧。”宋玉說:“好的,好的。”

高唐賦描寫的位置楚陽台 高唐賦描寫的位置楚陽台

要說神女姣艷的美麗啊,那真是得天獨厚的美質。身披著水草般的衣裙,就像張開翡翠色的翅膀。那相貌是舉世無雙,那美妙乃人間極品。毛嬙見了她舉袖遮面,自知無法比量;西施與她照面雙手捂臉,怎敢和她爭艷。近處瞧已叫人神魂顛倒,遠處望更讓人魂牽夢繞。她還有非凡的氣質風度,分明是陪伴君王的命相。看見她可是君王大飽眼福,誰會讓她從眼前悄悄溜過?心想和她私下結為相好,傾慕她的心情無法估量。只可惜和她交往太少,不敢冒昧地傾吐衷腸。心愿別的人莫要和她相見,那會把她的體態和我分享。神女的美麗是那么豐盛,怎可能一下子說完道光?她的體態豐滿莊重,她的容顏溫潤如玉。她的美眸炯炯放光,明亮的眼珠流轉有神。彎彎的細眉象蠶蛾飛揚,鮮亮的紅唇似點過硃砂。嬌嬈的身段富有彈性,嫻雅的神態安閒無躁。既能在幽靜處表現文靜,又能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高唐殿這寬敞的地方正合她意,可任她盡情歡舞或是信步徜徉。

《神女賦》為後世神女美貌定位
賦中描述了神女的美貌,令後來的小說中描寫的神女仙子大都是以這種模式出現.
於春秋時期還沒有出現神女的形象,《莊子·逍遙遊》中的神女形象較為鮮明,神性也很突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這位神女能超越時空,逍遙自在,是一位恬靜,嫻雅的美人。
〈神女賦〉中的神女比《莊子 逍遙遊》進步,對神女的描寫更細緻,對楚王作出誘惑,突出神女的艷麗。由於〈神女賦〉最早較完整的神女的描寫,對神女的形象有典範的作用。

巫山所處

事實上,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歷史記載,見於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認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

1.晉南的巫山

《太平寰宇記》陝州夏縣:“巫鹹山又名覆奧山......巫鹹山祠在縣東五里巫鹹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一名巫鹹河,發源中條山,出巫鹹谷。”因諸多早期地理權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山海經》所載巫鹹國、巫鹹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晉巫”由此被公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水經注·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鹹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鹹所居。”《宋元方誌叢刊·郡志》卷9:“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鹹山所出。”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志》:“巫山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巫山,一名梅山。”《三國志》卷8裴注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於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5.淮北的巫山

漢代樂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樂府解題》:“古詞言,江淮水深,無梁可度,臨水遠望,思歸而已。”顯然,這裡描寫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帶的“巫山”。

6.三峽的巫山

《後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這裡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及鄂西一帶的群峰。

事實上,漢代的長江三峽都叫“巫山”峽,三國之後才開始出現“分段”命名,但叫法各異,並不固定。如:《水經》稱“廣溪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西陵峽(今西陵峽)”;《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峽(今西陵峽)”;兩宋叫“西峽(今瞿塘峽)、巫峽(今巫峽)、歸峽(今西陵峽)”;一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至於三峽地區“巫山縣”名,出現則更晚。巫山縣上古為三峽地區“魚國(今奉節白帝城)”屬地,原本只是古奉節的一部分。春秋初,被楚國割占。戰國末,“楚人好巫風”,始置“巫郡”(楚國縣大郡小),開始有正式行政區劃。其後,改置“巫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奉節信州總管府改屬縣“巫”名“巫山”, 長江三峽地區遂才有“巫山縣”名,並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賦》:昔楚先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後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從此,後人常以“巫山雲雨”詩詞歌賦。典故所指“巫山”本是今湖北雲夢的巫山,又稱陽台山;魏晉之後,以訛傳訛,開始被人張冠李戴到長江三峽地區。

《方輿勝覽》:“陽台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太平寰宇記·淮南道》:“陽台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台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賦》雲楚襄王游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遂有廟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當代學者趙逵夫也認為楚人所說的“巫山”在漢水以南的雲夢澤一帶,故登雲夢之台可以望見“巫山”的高唐觀。

8.湖南的巫山

《通典·州郡》“巫州”條:“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文學影響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的神話傳說,引出了歷代一系列詩賦詞曲的文學作品,形成了描寫、詠嘆神女的韻文學長廊,足見其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最早是東漢傅毅的《舞賦》,虛設楚襄王游雲夢,宴飲之間,以歌舞助興,使宋玉即舞作賦。其結構方式也刻意模仿宋玉《高唐》、《神女》二賦的寫法。曹魏時曹植的《洛神賦》,序中明言:“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正文中也用“精移神駭”寫迷離惝恍的幻想境界,有似夢境一般;鋪敘洛神的美麗,更是繼承宋玉《神女賦》的藝術技巧而有所發展。以美人比喻對理想的追求,則是承楚辭精神而來,難怪有人視之為“屈靈均之嗣聲”。南朝謝朓《七夕賦》:“曬陽雲於荊夢,賦洛篇於陳想。”江淹《別賦》:“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兮徒芳。”其中“瑤草”即化用巫山神女精魂化為瑤草的典故。李白《惜余春賦》:“披衛情於淇水,結楚夢於陽雲。” 詩詞中更是大量運用巫山神女的典故以寄興抒情。又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

感詠巫山神女而表現艷羨或惆悵——如南齊王、融《巫山高》:“彼美如可期,寤言紛在矚。憮然坐相思,秋風下庭綠。”梁武帝蕭衍《巫山高》:“張樂陽台歌上謁,如寢如興芳畸暖,容光既艷復還沒。復還沒,望不來。巫山高,心徘徊。”蕭詮《巫山高》:“別有仙雲起,時向夢王宮。”隋李孝貞《巫山高》:“枕席無由薦,朝雲徒去來。”唐閻立本《巫山高》:“欲暮高唐行雨送,今宵定入荊王夢。荊王夢裡愛穠華,枕席初開紅帳遮。可憐欲曉啼猿處,說道巫山是妾家。”王勃《雜曲》詩:“若向陽台薦枕,何啻得勝朝雲。”楊炯《巫峽》:“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劉希夷《巫山懷古》:“巫山幽陰地,神女艷陽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歸來高唐夜,金鈕焰青煙。頹想臥瑤席,夢魂何翩翩。搖落殊未已,榮華倏徂遷。”沈儉期《巫山高》:“俯眺琵琶峽,平看雲雨台…何忍啼猿夜,荊王枕席開。”李白《宿巫山下》:“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皇甫冉《巫山峽》:“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李端《巫山高》:“回合雲藏月,霏微雨帶風。……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孟郊《巫山曲》:“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夢滴衣。”李賀《巫山高》:“楚魂尋夢風颼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李群玉《雲安》:“樹暗荊王館,雲昏蜀客舟。瑤姬不可見,行雨在高丘。”李頻《過巫峽》:“暮雨晴時少,啼猿渴下難。一聞神女去,風竹掃空壇。”陸龜蒙《巫峽》:“年年自雲雨,環佩竟誰逢?”……宋、元、明、清亦續作不絕。

第二類

借巫山神女諷諭女色禍國或斥子虛烏有——如魏阮籍《詠懷》之十一:“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唐陳《感遇》之廿七:“巫山彩雲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豈茲越鄉感,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荊國亦淪亡。”劉禹錫《巫山神女廟》:“何事神仙九天上,人問來就楚襄王。”李商隱《有感》:“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又《岳陽樓》:“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人武關。”韋莊《謁巫山廟》:“朝朝暮暮陽台下,為雨為雲夢國亡。”袁郊《雲》詩:“荒淫卻入陽台夢,惑亂懷襄父子心。”宋陸游《三峽歌》之二:“朝雲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明月中。”

第三類

借神女故事寄託男女愛情或身世政治——如南梁蕭繹《古意》:“妾在成都縣,願作高唐雲。”唐駱賓王《憶蜀地佳人》:“莫怪嘗有千行淚,只為陽台一段雲。”李白《寄遠》:“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又《搗衣篇》:“明年若更征邊塞,願作陽台一片雲。”劉禹錫《和樂天題真娘墓》:“吳王嬌女墳相近,一片行雲應往來。”李商隱《重過聖女祠》:“一春夢雨常飄瓦,盡靈風不滿旗。”李群玉《贈人》:“曾留宋玉汨衣裳,意得巫山夢裡香。”宋柳永《傾杯》詞:“楚峽雲歸,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賀鑄《鴛鴦語》詞:“行雲行雨,非花非霧,為誰來為誰還去。”辛棄疾《水龍吟·愛李延年歌淳于髡語合為詞……》:“看行雲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下,襄王側。”金元好問《芳華怨》:“一片朝雲不成雨,被風吹去落誰家?”這類用典比興最多,不贅舉。

第四類

借神女故事感嘆繁榮人事皆空——如唐張九齡《巫山高》:“神女去已久,白雲空冥冥。惟有巴猿嘯,哀音不可聽。”宋晏殊《寓意》詩:“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往西東。”黃庭堅《減字木蘭花》詞:“襄王夢裡,草綠煙深何處是;宋玉台頭,暮雨朝雲幾許愁?飛花漫漫,不管羈人腸欲斷。春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斷腸。”元馬致遠[四塊玉·巫山廟]散曲:“暮雨迎,朝雲送。暮雨朝雲去無蹤,襄王漫說陽台夢。雲來也是空,雨來也是空,怎握十二峰。”

戲曲

至於將巫山神女故事寫成戲曲的也不少。據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著錄,金院本有《病襄王》,宋官本雜劇有《楚巫山彩雲歸》,元明雜劇有楊訥《楚襄王會巫娥女》、王子一《楚陽台》、佚名《巫娥女醉赴陽台夢》、汪道昆《高唐夢》等。遺憾的是,除汪道昆的《高唐夢》今存於《盛明雜劇》中外,其餘劇本都全已散佚,具體已不可考。

文學作品

李白詩

巫山神女峰 巫山神女峰

《感興八首》盛唐· 李白

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雲。宛轉入宵夢,無心向楚君。

錦衾抱秋月,綺席空蘭芬。茫昧竟誰測?虛傳宋玉文。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唐· 李白

昔游三峽見巫山,見畫巫山宛相似。疑是天邊十二峰,飛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蕭颯如有聲,陽台微茫如有情。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粲如綺。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萬壑分,煙光草色俱氳氛。溪花笑日何年發,江客聽猿幾歲聞。 使人對此心緬邈,疑入嵩丘夢彩雲。

杜甫詩

詠懷古蹟 》唐 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孟郊詩

《巫山高》二首或作《 巫山曲 孟郊

巴山上峽重複重,陽台碧峭十二峰。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沾衣。

張九齡詩

《巫山高》唐張九齡

巫山與天近,煙景長青熒。此中楚王夢,夢得神女靈。

神女去已久,雲雨空冥冥。唯有巴猿嘯,哀音不可聽。

蘇軾詩

《神女廟》宋·蘇軾

大江従西來,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環擁,恢詭富神奸。深淵鼉鱉橫,巨壑蛇龍頑。

旌陽斬長蛟,雷雨移蒼灣。蜀守降老蹇,至今帶連環。縱橫若無主,盪逸侵人寰。

上帝降瑤姬,來處荊巫間。神仙豈在猛,玉座幽且閒。飄蕭駕風馭,弭節朝天關。

倏忽巡四方,不知道里艱。古妝具法服,邃殿羅煙鬟。百神自奔走,雜沓來趨班。

雲興靈怪聚,雲散鬼神還。茫茫夜潭靜,皎皎秋月彎。還應搖玉佩,來聽水潺潺。

《巫山》節選宋·蘇軾

攀緣見神宇,憩坐就石位。巉巉隔江波,一一問廟吏。
遙觀神女石,綽約誠有以。俯首見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隨物變,遠覺含深意。野老笑吾旁,少年嘗屢至。
去隨猿猱上,反以繩索試。石筍倚孤峰,突兀殊不類。
世人喜神怪,論說驚幼稚。楚賦亦虛傳,神仙安有是。
次問掃壇竹,雲此今尚爾。翠葉紛下垂,婆娑綠鳳尾。
風來自偃仰,若為神物使。

毛澤東詞

《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y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qiàn)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當代詞客孟湘詞:

《水調歌頭·巫山神女》

行吟神女賦,放眼望霞峰。抱壺憑險,傳奇凝夢笑從容。石壁倒垂江底,層嶺逸飛腳下,好個鬼神工。十二天仙美,半掩霧雲中。

朝賞煙,夕沐雨,景千重。平湖高峽,浪歇濤靜聚真龍。試問瑤姬姐妹,不再導航引路,何故醉紅楓?道是人間好,無意返蒼穹。

學術研究

現代學者對宋玉兩賦的研究,已不再著眼於瑣細的考證,而是著重探討高唐神女之源流與神性原型,特別是運用民俗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理論來解讀巫山神女傳說。早在上世紀30年代,聞一多先生就推出了他運用文化人類學理論研究兩賦的成果:《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學者們認為,此文是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拓荒之作,為現代的高唐神女研究奠定了基礎。80年代以來,高唐神女的研究一時成為先秦文學與神話研究的熱點,許多學者參加了探討巫山神女之謎的行列,先後發表了一系列論著。

遊戲中的瑤姬 遊戲中的瑤姬

《高唐賦》中記載的這一朝雲暮雨之巫山,後世多認為是巴東三峽中的巫山。《文選注》引《漢書注》:“巫山在南郡巫縣。”書中指巫山位於南郡,而南郡始置於秦朝,統轄江陵縣(今湖北荊州)。有當代學者認為:“《史記》中所說的巫郡、巫山就是三峽巫山……高山大江,套峽連綿,瀑布高懸,只有三峽巫山才符合《高唐賦》的描述。”不過若追溯“巫山”這一名稱的源頭,卻還有更早的出典 。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自戰國時期楚國賦家宋玉《高唐》、《神女》二賦問世之後,巫山神女這一中國文化中的“維納斯”,便攜著朝雲暮雨,時時迴蕩於多彩的文學畫廊之中。泰山文化學者、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周郢在2012年第2期的《管子學刊》上發表論文《從巫山神女到泰山玉女》,在前人基礎上提出學術新觀點:認為楚辭中的巫山神女原型,與泰山有著密切關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