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植物保護學》全書分為植物保護學基礎理論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兩大部分,系統介紹了麥類作物、水稻、雜穀類等作物病蟲害的鑑定診斷、發生規律、預測技術與綜合治理,並附有病蟲形態、危害狀插圖。章末附有複習思考題,書末列有相關參考文獻。
本書是高等農業院校非植物保護專業“植物保護學”課程的統編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該課程教學的選用教材,同時也是農業科技工作者及基層農技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一、植物保護學的概念
二、植物保護學的研究內容
三、植物保護與人類的關係
四、植物保護技術的發展和趨勢
第一篇植物病害概述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節植物病害的定義
一、植物病害
二、病原
第二節植物病害的症狀
一、植物病害的症狀
二、症狀變化
三、植物病害對植物的影響
第三節兩種類型的植物病害
一、非侵染性病害
二、侵染性病害
複習思考題
第二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第一節植物病原真菌
一、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態
二、病原真菌的生長
三、真菌的生活史
四、病原真菌的分類
五、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類群
第二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狀
二、重要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三、病原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特點
第三節植物病原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狀
二、植物病毒的侵入、複製和傳播
三、植物病毒的主要類群
四、植物病毒所致病害特點
第四節植物病原線蟲
一、植物線蟲的形態結構
二、植物線蟲的生物學特性
三、植物線蟲的重要類群
四、植物線蟲所致病害特點
第五節寄生性種子植物
一、寄生性種子植物的特點
二、寄生性種子植物所致病害特點
複習思考題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發生髮展規律
第一節侵染過程
一、接觸期
二、侵入期
三、潛育期
四、發病期
第二節病害循環
一、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二、病原物的傳播
三、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三節植物病害的流行
一、影響植物病害流行的因子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學類型
三、植物病害流行的變化
複習思考題
第二篇昆蟲學基礎
第四章昆蟲的形態結構與功能
第五章昆蟲的發育和行為
第六章昆蟲的分類
第三篇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預測與綜合治理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預測預報
第八章昆蟲種群動態與預測
第九章農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與策略
第四篇農作物病害
第十章麥類病害
第十一章水稻病害
第十二章雜糧作物病害
第十三章棉花病害
第十五篇農作物蟲害
第十四章麥類作物蟲害
第五章水稻害蟲
第十六章雜穀類害蟲
第十七章棉花害蟲
第十八章地下害蟲
第十九章倉儲害蟲
主要參考文獻
部分章節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人類的生存與植物的關係密不可分。植物除了供給人類和動物食物以外,也是微生物的食物來源。當植物受到不良環境條件或有害生物的侵襲而超出它的耐受能力時,其局部或整體的生長發育或生理活動就會出現異常,這種表現異常的植物被稱為“有病植物”或植物發生了“病害”,引起植物發生病害的因素稱為“病因”。導致植物發生病害的因素十分複雜,各種病害的發生髮展過程也不盡相同,病害造成的損失以及控制病害的措施和策略差異很大。研究植物發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發生髮展的規律、植物與有害生物間的互作機制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等的學科,稱為植物病理學。植物病理學是在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與真菌學、細菌學、病毒學、植物學、動物學,以及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氣象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繫。
第一節植物病害的定義
一、植物病害
植物因受到不良環境的脅迫或病原生物的侵染,導致細胞和組織的功能失調,正常的生理過程和生長發育受到干擾,表現出組織和形態的變化,導致植物產品產量降低,品質變劣,這種現象稱為植物病害。
該定義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植物病害的發生髮展有一定的病理程式,植物發病後,首先表現為新陳代謝作用的改變,即其生理的和生化的改變,隨後進而發展到細胞和組織結構的變化,最後在植物的外部和內部表現出不正常狀態(病態)。其次,認識病害,必須從經濟觀點和生產觀點加以考慮,有些植物由於人為或外界因素的作用,可以發生某些變態或畸形,如黑粉菌侵染茭草後,刺激其嫩莖細胞增生,膨大形成肉質的菌癭,成為鮮嫩可食的蔬菜,稱為茭白;又如,鬱金香在感染碎錦病毒後,花冠色彩斑颯,增加了雙賞價值;在遮光蹕藏下栽培的韭黃,提高了食用價值.植物的這些變化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好處,不稱為病害或不作為病害來對待。總之,病害一定要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並且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過程。
科普讀物(十四)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