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安東尼·布朗於1946年出生在英格蘭的雪菲爾,自小喜愛畫畫與說故事。

十六歲進入里茲藝術學院(LeedsCollegeofArt)學習,在美術館裡接觸英國超現實主義畫家法蘭斯·培根(FrancisBacon)的作品。十七歲那年,父親猝然離世,在安東尼·布朗心裡造成極大的衝擊。藝術學院畢業後,安東尼•布朗參加了聖巴瑟洛莫(St.Bartholomow'sHospital)提供的醫學繪畫課程,課程結束後,進入曼徹斯特皇家醫院擔任人體解剖圖的繪製工作。從1971年開始,他為世界著名的GordonFraser卡片公司設計賀卡,深受大眾喜愛之後,他又運用熟練的插畫技巧製作圖畫書,於1976年出版了第一本圖畫書《穿越魔鏡》(ThroughtheMagicMirror),由此開啟了圖畫書創作的生涯。他自寫自畫的《大猩猩》(Gorilla)、《動物園的一天》(Zoo)先後得到1983及1992年的格林納威獎。2000年,他更獲得圖畫書創作者的最高榮譽——安徒生大獎。
安東尼·布朗創作的圖畫書以超現實風格著稱。在他所架構的故事裡,現實和想像的界限很難劃分。有時候,想像世界反映出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例如:《小凱的家不一樣了》(Changes)里的小凱;還有些時候,孩子在想像的世界裡寄託內心的渴望,像是《大猩猩》中的安娜。
在他過去的作品當中,藝術史上的名畫常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些畫作有時掛在牆壁上暗示人物的心情變化、故事情節的起伏,有時形成一種視覺趣味,或是圖像的遊戲,邀請讀者去尋找和判斷,甚至,刻意將畫作所內蘊的象徵意涵和故事的內容交相輝映。安東尼·布朗有計畫地向他的讀者揭開圖畫的奧秘,他先利用隱藏的畫像提升讀者視覺的敏銳度,引發讀者深入思考圖像的意義、文字與圖像間的關係,再用逗趣的方式介紹歷史上的名畫,並且打開美術館神秘的大門,除去讀者與藝術之間的隔閡。因此,讀過他的圖畫書之後,讀者必定會用一種新的眼光面對藝術作品!
內容簡介
《大猩猩》當年一經出版,就一舉榮獲多項重要大獎,並且將作者安東尼·布朗推進頂尖圖畫書創作者之林,成為布朗經典而重要的代表作。《大猩猩》中,布朗利用“父親”和“大猩猩”的共同點——高大威武卻親切溫和,描繪了一個忙忙碌碌、不擅表達,卻用行動來體現偉大的父愛的感人故事。也細緻地刻畫了孩子心中,孤獨害怕,渴望父親所給予安全感的心理。大猩猩的夢幻形象之出現,更是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隨著大猩猩成為深受孩子喜愛的形象,《大猩猩》也成為歷經時間驗證而經典的童書繪本。
作者簡介
安東尼·布朗(AnthonyBrowne),英國繪本大師,超現實主義畫家,曾獲國際安徒生畫家獎、格林納威大獎等,作品先後被譯成十四種文字出版,代表作是《大猩猩》、《隧道》、《動物園的一天》以及《我爸爸》和《我媽媽》。
媒體評論
【圖畫賞析】愛的渴望——宋佩◎台灣中原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大猩猩》里的小女孩安娜渴望得到爸爸的關愛,可是現實生活中的爸爸既冷漠又嚴肅。在本書的前幾頁,作者用簡單的幾句話描述爸爸與安娜的疏離關係,還有安娜對大猩猩的喜愛,而其他未盡之言都在圖畫上呈現.
科普讀物(十四)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