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體的行為》
正文
B.F.斯金納早期的代表性著作。紐約阿普爾頓出版社1938年出版。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斯金納的基本思想和實驗結果。作者以後40多年的研究就是對這本書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與傳統S-R(刺激-反應)心理學不同的看法,對И.Π.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與E.L.桑代克的工具性條件反射加以區分。作者認為,S型條件作用(也稱應答型條件作用)與R型條件作用(也稱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是由一種可觀察到的刺激引起的,後者則沒有可觀察到的刺激,而是由機體“發出”的,他還認為,R型條件作用實際上比S型條件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重要。作者對有機體行為的上述分析是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分析是他與傳統行為主義的S-R公式的主要分歧所在,因為J.B.華生的心理學認為“沒有刺激就沒有反應”。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他在1932年設計使用的斯金納箱實驗以及從這個基本實驗中總結出來的關於習得反應、條件強化、條件泛化、條件分化和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作者概括出一個經驗性的習得律:“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其強度就會增加。”這裡所說的增加,不是指某個特定反應的改變(因為該反應在操作強化前已經發生),而是指這類反應在以後發展機率的增加。作者在書中闡述的新行為主義的主張,不同於另一名新行為主義者C.赫爾提出的假設-演繹體系,斯金納不利用假設。書中沒有確立一種假設概念系統,據以進行演繹,再由實驗加以檢驗。在書中,斯金納認為E.托爾曼的行為主義體系有許多地方和自己的看法是相似的,但是他不像托爾曼那樣重視“中介變數”。在使用中介變數這類概念時,他嚴格採用操作性定義。例如,用上次進食後的時間,進食的速率或其他可觀察的事實給“飢餓”下定義。本書提出的區分操作條件作用和應答條件作用的說法,在學習心理學中曾居統治地位達30多年之久。但近年來已受到不少人的檢驗和批評。特別是不少實驗已證明:許多由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內臟性反應也可以通過操作性條件技法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