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開始誰也不知道,我們會在這個城市的盡頭見面。
在這個充斥著貧窮、不合理、孤獨的城市中,勉強生活著兩家人。
一家人中奶奶賣菜為生,年輕時光虛耗而過,現在想方設法要與死去的丈夫離婚;媽媽唯一的兒子在戰爭中失蹤,下落不明,為了找兒子,她歷盡艱辛;女兒為了找到一份工作,籌劃著名去做各種整形手術。另一家人中父親是一名乞丐,終日妄想天上能掉餡餅,不停地買彩票;兒子別無追求,為了混飯吃,在出賣肉體做男娼。
五個人在各自的世界裡生活著,“家庭”對他們來說形同虛設。一天,飛來一張廣告,稱在宇宙之中地球之外有一顆恆星,即“幻城”,鼓勵人們移民去那裡。五個飽受城市生活之苦的人,決心向幻城移民……
相關簡介
什麼把他們推往地球之外?
這是一部關注安慰弱勢群體的影片
《最後的餐桌》講述關於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兩家人,即父親兒子、奶奶媽媽女兒五個社會弱勢者的故事。
父親渴望一勞永逸,不斷買彩票;兒子在夜店跳舞賺錢,是十大男娼之一;年已花甲的奶奶心事是與已不在人世的丈夫離婚;媽媽靠在殯儀館裡給擦拭屍體掙錢,女兒唯一的寄託是整形手術。
五個人中每人都有社會無法認同的缺陷,他們也因此淪落為社會裡的弱勢階層,身上帶邊緣人的烙印。對生活日復一日的五個人來說,這可怕的烙印足以讓他們無法適應社會,疲憊的他們渴望離開這個只屬於主流階層的城市,去往屬於他們的幻城。
是什麼使他們嚮往離開地球?答案即無法獲得認同和人們的冷漠。影片想通過五人最終選擇不現實的“幻城移民”這一行為,反映出現代社會所存在的家庭價值日漸衰微、社會各階層間壁壘森嚴等問題。
此外,影片中借地球之外的“幻城”,讓被主流社會忽視的人們在艱辛的生活里得到一絲安慰與寄託。
片中仿佛不需要敘事
如詩般的影片
《最後的餐桌》是盧景泰執導的第一部長篇電影,影片利用人物反映出非常具有現實性的主題,儘管如此,影片對主題的表現並不是直白的,就像普通電視劇一樣,對人物沒有任何具體說明,對人物彼此間的關係也不提供明確的線索,從這一點上講,這部電影較我們所熟悉的電影在基本敘事結構上有所突破。
片中故事的展開仿佛是一些風景畫、人物特寫照片的羅列,五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如畫般的形象交錯編輯,配上與畫面並不和諧的仿佛噪音似的音樂,形成與現實相對照的夢幻的、超現實的氛圍,這種手法與我們通常所見的社會故事片完全不同,極其透徹地表現出了陷入絕望墮落之中的韓國社會的兩面性。
《最後的餐桌》中沒有用明確的敘事,只以形象為主,充分展現了導演對於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及社會不合理一面深刻的洞察力。
背景與人物間極度背離襯托出主人公們不被社會接納
彰顯美學效果的影片
《Variety》雜誌這樣介紹《最後的餐桌》:“唯美的影片、別具一格的人物——非現實卻能夠接近的如詩般的美麗”,給予這部影片極高的美學評價。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上這部影片也受到高度稱讚,被稱為“亞洲電影中難得一見的推想美學樣式的哲學影片。”
《最後的餐桌》中的人物都是城市邊緣人,對痛苦、不斷重複的生活感到憤懣,為了更有效果地表現出這些人物的非主流生活,導演嘗試了與現實的人物設定形成鮮明對照的超現實的夢幻的背景設定。
奶奶房間裡與奶奶形成對比的帶翅膀的天使玩偶,父親被收監的管教所里與囚犯形成對照的色彩亮麗的畫框,不惜搭上性命也要做整形手術的女兒房中擺放著黑布裹起來的鏡子。《最後的餐桌》中通過類似人物與背景的鮮明對比,營造出奇妙的不諧調氛圍,從而表現出主人公的生活多么遠離社會。
此外,仿佛工廠噪音似的各種不和諧聲音、誇張的照明更增加了超現實要素的效果。
製作筆記
首部在法國首映的韓國獨立電影
走向世界藝術片市場的影片
去年3月19日,《最後的餐桌》在法國巴黎正式首映,開韓國獨立電影海外首映先河,此前曾有過韓國獨立電影在國外特別上映,但正式在海外首映《最後的餐桌》是第一部。這次海外首映是在專門發行世界級藝術片導演作品的發行公司E.D. Distribution 的強烈邀請下進行的,E.D. Distribution方面稱《最後的餐桌》海外首映很具意義,“是一次向海外展示韓國電影全新嘗試的機會”。
就這樣,《最後的餐桌》沒有強大的發行力量和導演名氣,而是靠作品本身,敲開了世界藝術片市場之門,從而作為一部有獨特意義的韓國獨立電影被銘記。
2006年最具魅力的影片之一
《最後的餐桌》以脫俗的布景和別具一格的形式美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得到世界知名影評家“新作家主義電影”的讚譽,韓國電影很少享此殊榮。僅2006年一年,《最後的餐桌》就接到來自韓國內外共20多個電影節參展邀請。在釜山電影節上該片獲“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首爾獨立電影節上獲長篇參賽影片“最佳影片獎”。在眾多邀請該片參展的電影節中,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Play Forward’單元及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的‘New Frontier’單元都是第一次向韓國電影發出邀請,因而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