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育的中心內容是智育,哲學也是一門關於智慧的學問,智慧是人類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標。然而,智慧是什麼?如何有效地培養智慧?對這些如此重要的問題,人們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明確的答案。《智慧的培養》圍繞上述這些主要問題提出並論證了如下一些主要的新觀點:智慧是指生產新思想的思維能力,其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的關鍵是非邏輯思維,充足理由律是劃分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一個根《智慧的培養》。《智慧的培養》還對直覺、靈感、頓悟等非邏輯思維的本質特徵作了系統的論述,為非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奠定了理論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比較通俗地闡述了智慧培養的幾個主要問題。作者簡介
余華東,男,1965年生於合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農學院副教授,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常務理事, 北京市哲學會理事。已出版的主要著作和發表的論文有《創新 思維訓練教程》、《直覺思維的特徵》、《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智慧是什麼》、《論知識學習對思維能力的影響》、《非邏輯思維論綱》、《論知識經濟與智力開發》、《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論創新思維及其過程》、《智慧主要是培養出來的》、《創新思維的關鍵是非邏輯思維》、《論思維研究的使命》、《走上神壇、走下神壇的科學》、《幾種主要的現代教學方法的一個共同特徵》、《論智慧》等等。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思維科學、邏輯學、教育、哲學等領域。在智慧和創新思維等的研究方面有獨到而又系統的觀點,現在正致力於把自己的理論套用於教學實踐。目錄
前言第一章 智慧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第二章 智慧主要是培養出來的
第三章 智慧培養的一個關鍵要素
第四章 智慧培養的兩個主要途徑
第五章 智慧培養的三個主要原則
第六章 智慧的最佳狀態
前言
帕斯卡爾在他的《思想錄》中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人因為思想而偉大!”一個年輕人,在街上擦皮鞋。他熱情地招攬,賣力地擦拭,一天最多能擦30雙鞋。除了鞋油和吃飯的費用以外,最後能剩20元。他想,如果要買下對面的那棟樓,至少要擦500年。到那時候,不僅他沒有了,可能連對面的樓也沒有了。這種擦法肯定不行。一天,他想:假如我組織500個人擦皮鞋,假如每天收每人4元錢,5年後,我不就可以買那棟樓了嗎?於是一個擦鞋公司誕生了。5年後,他果然買了一棟樓。
一位大學生,上學的時候,幫人開發程式。白天上課,課餘開發。一個財務程式一頓飯的工夫就能完成,並且能掙3000美元。他想:我若成立一個開發公司,雇上幾百人,豈不財源滾滾?說乾就乾,20年後,他果然成了世界上最富的人。
有人說以上這些說明了思想、點子的價值;有人說以上這些說明了智慧的價值。這其實是一回事。因為智慧就是指生產思想、點子的能力。
從歷史上看,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獲得的地位和財富越來越取決於他的智慧水平。在奴隸社會,一個人的出身基本上決定了他的一切,只有極少數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之後,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封建社會,一個人的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一切,有少數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之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後,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自己決定的了。人靠什麼來把握和改變自己的命運呢?稍加思考就會明白:是智慧。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富腦袋後富口袋”就是這個意思。這種發展趨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合理化趨勢。人在社會中所獲得的地位、財富如果不和他的智慧、成就、貢獻成正相關,那么這樣的社會就反而是不合理的了。
一般說來,人們對智慧的重要性都有比較多的認識,但遺憾的是,人們還不知道智慧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智慧培養的很有效的途徑,很多人尚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智慧,甚至於讓自己的智慧水平聽天由命,這也就使人的智慧水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不完全取決於其個人後天的努力。有的人可能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汗水和辛勞,但由於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卻並沒有使自己變得智慧,這真是非常讓人痛心的。我們的教育還不能很有效地提高每個受教育者的智慧水平。所以我們很難把一個人由於智慧的缺乏而在社會中處於的弱勢狀態完全歸咎於其個人。
智慧真的就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那么難以把握、不可捉摸嗎?過去也許是這樣。但我認為人們對智慧的認識是不可能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終有一天會揭示出智慧的本質及其培養這樣一些根本的問題。一旦解決了這樣一些根本的問題,人的智慧水平就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我看來,智慧的本質及其培養等重大問題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複雜。我深信我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發現。本書就是要力圖通俗易懂地給人們介紹我的這些新發現。我深信這些新發現對人們提高智慧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精彩書摘
在《聖經·創世記》中有一則盡人皆知的伊甸園神話,說的是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後感到有些孤單,便用泥土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亞當,後來又用亞當的一條肋骨創造了夏娃。上帝在東方開闢了一個園子叫做伊甸園給亞當和夏娃居住,那裡簡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園裡有許多樹,其中有兩棵樹最特別,一棵是生命之樹,一棵是智慧之樹。據說吃了生命之樹的果子可以長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誡亞當和夏娃,伊甸園中唯有智慧之樹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會死。但是後來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終於偷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於是悲劇發生了:他們被趕出了伊甸園,而且子孫萬代都不得不為這個“原罪”付出代價。從這則神話中可以看出,亞當和夏娃更看重智慧而不是健康長壽。現在看來,亞當和夏娃的選擇是正確的。由於偷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人類便有了智慧,並用自己的智慧經過世世代代的創造,我們人類正在逐漸把我們所賴以生存的洪荒世界變成人間天堂。可以說,智慧對人類來說具有無比重要的價值,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比人的智慧更有價值的了。哲學是一門最古老的學問,最早追求智慧的學科應該是哲學。在西文中,“哲學”一詞是由兩個詞根組成的,即“愛”和“智慧”。中文將之譯為“哲學”,也取“哲”這個字的“聰明”、“智慧”的含義。可見,哲學自古以來就是一門關於智慧的學問。千百年來,許多人皓首窮經、不辭勞苦地研究哲學,就是希冀哲學給人們帶來聰明和智慧。除了哲學在一直追求智慧外,還有一門學科也在始終不渝地追求著智慧,那就是教育。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智育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教育活動中處於中心地位。而智育就是向受教育者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動。聰明和智慧也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寫道:“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訓練……經過訓練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
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都在追求著聰明和智慧。但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弄清楚智慧是什麼,準確地說,就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是什麼。儘管人們沒有弄清楚智慧的實質,但對智慧的表現和特徵還是有不少認識的。在此基礎上人們形成了一些對智慧的基本看法,經常提到的有“智慧就是指有豐富的知識”、“智慧就是指抽象思維能力”、“智慧就是智力測驗得的東西”,等等。我們這裡的意圖不在於奢望一蹴而就地解決智慧的本質問題,而在於通過一個新的視角,對已有的關於智慧的認識進行考察,提出一個新的智慧觀,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切近智慧的本質。 二)幾種常見的智慧觀述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說到“某某事物是什麼”,往往是為了實踐的需要和使用的方便而提出的,並不具有十分嚴格的意義。但如果要從理論上探究“某某事物是什麼”,那就是十分嚴格的事了。對此人們常常採用下定義的邏輯方法。
所謂下定義就是用簡練的相對比較清楚明確的語言來揭示我們所要認識的那個對象的內涵的邏輯方法。下定義的規則有:第一,定義概念(用以揭示被定義概念內涵的概念)的外延與被定義概念的外延必須是全同的。第二,定義概念中不能直接地或間接地包括被定義概念。第三,定義只要能是肯定的就不應當是否定的。第四,定義概念中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語詞。
根據下定義的實質內容和邏輯規則,我們可以看出,要從理論上探討“某某對象是什麼”或者說給某某對象下個定義,必須符合如下兩個原則要求:
第一,定義概念的外延和被定義概念的外延必須相等。換句話說,這就是要求我們用清楚明確的語言所揭示出來的東西不是別的,不多不少,恰好是被定義的那個對象。這一條原則要求也正是下定義的四條規則中的第一條規則的要求:定義概念的外延與被定義概念的外延必須是全同的(所有的Ds都是Dp並且所有的Dp都是Ds,Ds表示被定義概念,Dp表示定義概念)。
第二,必須用相對比較清楚明確的語言把被定義概念的內涵揭示出來。從理論上探討一個對象是什麼,就是要在對被探討的對象形成比較清楚的認識之後用相對比較清楚明確的語言把對對象的認識成果固定下來,並便於他人理解。如果所下的定義出現“ 同語反覆”、“循環定義”、“語言含混”等問題,人們就無法通過所下的定義對所定義的對象形成相對比較清楚明確的理解。這第二條原則要求也是下定義的後三條邏輯規則的主要精神所在。
下面我們就來根據前述下定義的兩個原則要求考察一下幾種比較流行的對智慧的基本看法,說明它們不能作為智慧的嚴格定義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