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服務禮儀》

《旅遊服務禮儀》

《旅遊服務禮儀》從專業的角度闡述了旅遊服務禮儀的基本理論,並結合各個具體方面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以期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旅遊服務禮儀》注重我國傳統禮儀與現代國際禮儀的結合以及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可操作性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旅遊服務禮儀》共十章,包括緒論、旅遊工作者的儀表禮儀、旅遊社交的語言禮儀、其他旅遊社交禮儀、酒店服務禮儀、旅行社服務禮儀、宗教禮儀、我國少數民族禮儀及習俗、我國主要旅遊客源國與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習俗禮儀、出入境禮儀及規範。同時還附有《中國飯店行業服務禮儀規範(試行)》。《旅遊服務禮儀》以啟發式的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各章的結尾還設定了與本章節重點、難點知識相關的思考習題,以期達到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本教材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旅遊服務類專業教材,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相關高級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的拓展培訓教材。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禮儀的內涵
第二節禮儀與道德文化的關係
第三節禮儀修養
第四節旅遊禮儀的內涵
第二章旅遊工作者的儀表禮儀
第一節旅遊工作者的儀容禮儀
第二節旅遊工作者的儀態禮儀
第三節旅遊工作者的服飾禮儀
第三章旅遊社交的語言禮儀
第一節旅遊工作者的常用交際技巧
第二節口頭語言的表達技巧與方法
第三節旅遊工作者的體態語言
第四章其他旅遊社交禮儀
第一節見面與介紹禮儀
第二節拜訪與接待禮儀
第三節電話禮儀
第四節饋贈禮儀
第五節宴請禮儀
第六節乘坐交通工具禮儀
第五章酒店服務禮儀
第一節酒店服務概述
第二節前廳服務禮儀
第三節客房服務禮儀
第四節餐廳服務禮儀
第五節宴會服務禮儀
第六章旅行社服務禮儀
第一節旅行社門市接待服務禮儀
第二節導遊服務禮儀
第三節旅遊商務活動禮儀
第七章宗教禮儀
第一節宗教文化與旅遊
第二節佛教禮儀
第三節基督教禮儀
第四節伊斯蘭教禮儀
第五節道教禮儀
第八章我國少數民族禮儀及習俗
第一節蒙古族禮儀及習俗
第二節回族禮儀及習俗
第三節維吾爾族禮儀及習俗
第四節藏族禮儀及習俗
第五節壯族禮儀及習俗
第六節滿族禮儀及習俗
第七節朝鮮族禮儀及習俗
第八節哈薩克族禮儀及習俗
第九節其他有關少數民族的必備知識
第九章我國主要旅遊客源國與目的地國家和地區的習俗禮儀
第一節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習俗禮儀
第二節歐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習俗禮儀
第三節美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習俗禮儀
第四節大洋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習俗禮儀
第五節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習俗禮儀
第六節港澳台地區習俗禮儀
第十章出入境禮儀及規範
第一節出入境手續的辦理
第二節涉外活動的一般要求
第三節與外國人交往的禮儀
第四節出境證件的辦理手續
附錄

前言

隨著國內旅遊業的高速發展,我國旅遊教育事業開始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和變化。為滿足旅遊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特地編寫了《旅遊服務禮儀》一書。本書是高等院校旅遊管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旅遊服務行業培訓教材。通過服務禮儀的基礎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學習,使高等院校學生能夠掌握旅遊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實踐水平。
本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旅遊工作者的儀表禮儀、旅遊社交的語言禮儀、其他旅遊社交禮儀、酒店服務禮儀、旅行社服務禮儀、宗教禮儀、我國少數民族禮儀與習俗、我國主要旅遊客源國與目的地國家及地區禮儀、出入境禮儀與規範等。
本教材從我國旅遊業的實際需要和高等院校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旅遊服務禮儀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強化套用為教學重點,內容側重結合旅遊服務的實際,以大量案例為輔助,用模組的形式編寫,突出專業技能的操作訓練,具有“實用”和“實踐”兩大特點,從而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精彩書摘

這種建立在道德標準基礎之上的權力行為模式,形成傳統的觀念習慣,甚至影響了每個個體的性格,以道德高尚的形象為模本,禮儀形式得以不斷複製,雖然每個時代的統治集團不同,但統治者都要高舉“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旗幟,以道德優勢獲取統治的穩固,社會的安定。即使當代中國也仍然要強調“以德治國”,對黨員強調“加強黨性修養”。可見,禮儀對秩序的塑造,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形象為基礎的。當前,社會道德感缺失已經不單單是道德規範流失的問題,而是有必要來考察禮儀對這個問題的影響。
在“五四”時期並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中國啟蒙運動,各種思潮的湧入令人眼花繚亂,所形成的反傳統勢力卻是一股無法匹敵的力量,它橫掃一切,對傳統的急風暴雨式的顛覆,使那些保守的傳統主義者顯得那么勢單力薄、回天乏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革命中,傳統的道德形象處於風雨飄零之中,“帝王將相”“孔聖人”遭到無情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新道德,新風尚”,但其“新”處除了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之外,對社會秩序起到較好調節作用的道德形象又尚處於建構之中。在這種情形下,禮儀賴以存在的道德形象被破壞了,且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建構,因此禮儀的崩潰就像塌方一樣一瀉千里。
另外有一些學者從傳統的角度探討禮儀的問題,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就是,道德規範的流失是因為道德所具有的內在精神規定的教育缺失,這種內在精神就是引導社會文明和文化靈魂的主題,它延伸至社會人的氣質和性格。其內涵的精神是什麼呢?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敬’。著眼於當今社會,正是由於缺乏‘敬’的精神的注重與宣揚,才導致了各種不良社會行為的滋長。究竟是傳統的內在精神塑造了社會人的行為規範,抑或是社會人的行為形成了傳統?以辯證法去分析,恐怕只能得出二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的結論,但這一中庸的結論至少指明一點,即傳統的形成和延續必須有一個載體。也就是說,社會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舉止要達到“良好”“文明”就必須有形式上的規定,相對於其內在規定的組成部分,二者是平等、缺一不可的。
如果說一定要有優先次序的排列,就應先質疑為什麼要有形式與內容之分,嚴格地說,這本是一種設詞的方便。在事實上,沒有人把形式與內容作過幾何學的劃分。所以,如果把這種分別看得太僵,反而會弄出謬誤的結果。尤其對於禮儀而言,一般都會認為,祖先給人們留下的遺產之珍貴是在於其精神而非形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