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版 社: 中國商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數: 230000
版次: 1
頁數: 262
印刷時間: 2008/09/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4462572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經濟 >> 經濟理論
編輯推薦
金融混戰,誰是最大的贏家,危機四伏,人民幣何去何從。首次揭開現代貨幣危機的神秘面紗,告訴你現代貨幣危機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內容簡介
什麼是次貸危機?什麼是金融危機?通貨膨脹是怎么引發的?為什麼這些危機會影晌我們的錢袋子和生活?打開本書你將一一獲知!進入2008年以來,面對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進一步趨緊的國際貨幣大環境。以及步步走高的國內通貨膨脹率,中國應該如何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討論關注的熱點和巨觀調控所必須面對的艱難選擇。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全面深刻地進行了全方位地解讀。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貨幣危機產生的原因、過程、後果、影晌及發展態勢,以及對貨幣危機下的全球經濟、中國經濟進行深入分析。並對當前形勢下,我國金融機構如何吸取教訓以及如何利用機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金融體系,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本書旨在提醒廣大讀者,不要不關心這場正在進行的不流血的新貨幣戰爭,因為它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場“戰爭”,可能讓我們一夜暴富,也可能讓我們眨眼之間一貧如洗!
目錄
第一章 不宣而戰:美元貶值1.貨幣危機為何頻頻爆發
2.不能忘卻的日美“廣場協定”
3.迫使人民幣升值,故伎重演
4.美元貶值,幾家歡喜幾家愁
5.美元貶值:挑戰各國政府的巨觀調控智慧
6.美元貶值對亞洲經濟很重要嗎
7.美元貶值何時休
8.歐美中:三大貨幣爭奪戰
9.美元貶值是誰的陰謀
10.巴西人還能樂多久
11.美元貶值,歐盟經濟雪上加霜
第二章 趁火打劫:熱錢泛濫
1.國際熱錢襲擊香港事件
2.熱錢衝擊的教訓
3.越南經濟從天堂到地獄
4.熱錢輸入,我國貨幣危機雪上加霜
5.內外資本夾擊:房地產幾近拐點
6.短時期內,熱錢不會撤離我國
7.股票市場:正上演著一場大起大落的遊戲
8.美元貶值:熱錢豪賭,亞洲貨幣升值
9.阿根廷:國際熱錢撤出,比索兌美元三天貶值2%
第三章 雪上加霜:次貸危機
1.誰引發了全球次貸危機
2.次貸危機——危險的“潘多拉”魔盒
3.次貸危機對我國可能產生的影響
4.次貸危機下我國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5.防止次貸危機:我國的金融和對策
6.次貸危機給我國樓市敲響警鐘
7.次貸危機對歐美亞股市的衝擊
8.全球金融的大混戰
第四章 應對危機——各國忙出招
1.越南調貸款利率穩定貨幣
2.馬來西亞深化金融改革
3.泰國積極展開金融改革
4.韓國展開拯救韓幣大行動
5.日本政府忙注資
6.菲律賓提高利率
7.拉美國家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力度
8.阿根廷採取多項措施應對危機
9.亞洲國家強力控制遊資泛濫
10.預防2008再掀金融風暴
第五章 三大危機考驗人民幣何去何從
1.中國經濟直面美元貶值
2.如何規避人民幣升值壓力
3.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4.不能低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5.美元貶值對我國物價影響有多大
6.熱錢“烤”驗中國經濟
7.國外熱錢來勢兇猛利潤豐厚
8.面對西方壓力中國貨幣政策何去何從
第六章 未雨綢繆:中國如何突圍
1.美元持續貶值,中國應如何應對
2.“大敵”當前,貨幣政策應理性調整
3.堅守防線:人民幣不自由兌換
4.小幅升值——人民幣匯率再調整
5.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任重道遠
6.化解人民幣單邊升值導致的風險
7.嚴防熱錢興風作浪
8.堵住熱錢回流的“堰塞湖”
第七章 教訓與啟示
1.經濟危機後的美國新政
2.巴林銀行倒閉的警示
3.英美如何誘導日本的泡沫經濟和銀行危機
4.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解密
5.1997年金融風暴下戰慄的香港
6.索羅斯與金融危機背後的秘密
7.中國應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的教訓
大事記
1.中國金融改革大事記
2.世界經濟危機大事記
媒體評論
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現在我們提出經濟成長的預期目標是8%,面消費物價上漲指數控制在4.8%左右,就是想找到一個平衡點。我深知這件事情的困難。我曾經講過,今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難在什麼地方?難在國際、國內不可測的因素多,因而決策困難。
——溫家寶
弱勢美元“綁架”人民幣連創新高。時間已經進入(2008年)下半年,但是市場預期中的人民幣升值“上半年快下半年慢”的態勢並未出現。在7月份的前半個月裡。人民幣匯率不但沒有放緩升值的速度,反而一路小跑,屢次刷新紀錄。市場分析認為。美元指數的不斷下挫是造成人民幣匯率本輪快速升值的主要原因。
——上海證券報
儘管影響美國經濟成長的負面風險仍然存在,但是,這些影響似乎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減弱,但是,通貨膨脹風險以及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都在進一步增強。
——美聯儲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都出現了問題,食品價格很高。部分是由於中國的原因,汽油價格上漲,是因為使用需要、稅率上調、需求增長。不過我認為中國不會像其它國家受到的影響那么大,畢竟是這樣一個大國的經濟,又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但中國的基礎還是很雄厚的,儘管我們正在經歷某種困難。相信中國有能力應對。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
書摘插圖
第一章 不宣而戰:美元貶值1.貨幣危機為何頻頻爆發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衝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輕重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一般來說,如果貨幣危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就會觸發更大範圍的金融危機。縱觀當代貨幣危機事件,在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不僅影響本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危及到與之相關的國家。例如:
1992年,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9月15日,英鎊與里拉都紛紛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1997年,泰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致使泰國國內經濟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被啟用,已降低的經濟成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不僅如此,在國際上,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方方面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首先是危機國無法控制危機的發展,外匯管理制度陷入癱瘓,接著就是伴隨著貨幣貶值的通脹率上升;與此同時,投資者對危機國產生信任危機,而利率的高升進一步引發投資不足,使危機國經濟發展停滯並且衰退,並輻射至周邊及貿易往來國。
貨幣危機的爆發對一國乃至世界經濟都造成嚴重影響,經濟專家在探尋貨幣危機爆發的原因時發現,對一國而言,貨幣危機的形成原因包括市場因素、基本經濟因素及金融因素三個方面。
從市場方面來看,由於開放的資本市場為國際遊資的出入提供了便利渠道,那么,如果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或是巨觀經濟狀況惡化,都容易致使規模大、獨立性強並廣泛使用衍生工具和槓桿交易的國際遊資的衝擊,而由於廣大開發中國家較為普遍地採用了固定匯率制,且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不適應的隱患,這樣就致使抵抗外來衝擊能力差,因而貨幣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就大。
從基本經濟因素方面來看,現代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這一體系必須在資金的提供者不擠兌、金融機構能夠有效運用資金的基礎上方能成功運作,但是當代國際金融活動越來越脫離實物經濟。有數據表明,1970年,國際外匯交易額約6倍於物質產品總量,而到今天,外匯交易額已經是世界市場上進出口總價值的70倍。據估計,現在每天約有超過20000億美元的外匯交易,而其中大多數與物質產品的生產和貿易無關,這樣就會對貨幣產生一定的衝擊力。
從金融因素方面來看,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噪聲交易、羊群效應、從眾心理等無一不對金融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從而也易於引發危機的產生。
針對貨幣危機的形成原因,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種種理論,並總結出三代較為成熟的貨幣危機模型,在各種模型中提出了危機的解決方法。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提出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保羅•克魯格曼,此模型也稱為國際蘇支危機模型。該理論認為,危機的產生是由於政府巨觀經濟政策與固定匯率相悖造成的;客其產生機制來說,則是由於投機者的攻擊導致外匯儲備流失至最底線,所以外匯儲備是保持固定匯率的關鍵,而為了防止危機,政府須實行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但是,由於危機成因主要是在經濟基本面,所以對外融資或限制資本流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這一模型可以用來解釋1998年的俄羅斯危機、巴西危機以及阿根廷危機等。
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第一代模淹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歐洲貨幣危機中受到了質疑,當時,很多國家經濟基本面很好卻受到了危機衝擊,為了解釋這一問題而產生了第二代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國即使經濟基本面尚好,但由於羊群效應的存在,投機者的貶值預期會通過利率機制進行傳導並引發危機。為了防止危機的發生,政府會提高利率來維持平價;但是,這種做法有其內在成本,如政府淨債務(赤字)規模的上升、提高利率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造成的經濟波動、不良資產上升,以及高利率帶來的經濟衰退和失業等;而另一方面,當危機無法控制時,放棄固定匯率也有其成本,如無法消除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固定匯率的“名義錨”作用將消失,以及政府的政治聲譽受損等。故此,要避免危機的發生,政府就必須提高政策的可信度。
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東南亞國家國際儲備嚴重不足、國際收支赤字長期存在、匯率與美元掛鈎造成幣值高估,並且外債結構也不合理,從而引發外國投機者的攻擊;而且,政府為大量金融機構及企業提供隱性擔保,道德風險問題日益嚴重,為危機的到來埋下伏筆;此外,由於資本市場開放,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金融機構可以自由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並傾向於將資金投向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牟取暴利,導致泡沫滋生,即“金融過度”。針對這場危機,保羅•克魯格曼教授提出了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他認為,貨幣的實際貶值、經常賬戶逆差、國際資本流動的逆轉也會引發危機。
除上述三種較為成熟的危機模型之外,國外學者還提出了一個所謂“第四代模型”,這一模型目前尚處於研究完善階段。
總而言之,不管是哪一種模型的貨幣危機,經濟學家研究的目的都是希望能通過分析前次危機來解決當前問題並能解釋下一次危機。對於專家們的這種做法,有的學者提出質疑,認為這種辦法對危機的預防起不到實質性作用。他們指出,一場世界性的總危機正在醞釀當中,除非對現有的國際金融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否則總危機的爆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對於中國而言,專家在對國內情況進行分析後,認為我國存在著爆發國內貨幣危機的隱患。因為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與世界各國的金融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因而將要面臨的外部衝擊必然也會增多。按照美國經濟學家拉魯什的觀點,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維持實物經濟成長的國家之一,這也就成為了國際投機的下一個攻擊目標。
為了防患於未然,有關專家指出,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組改造和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以及強化資產風險管理是我國避免貨幣危機的關鍵。專家認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目標,股份制商業銀行將形成原始產權和法人產權的二元產權結構以及董事會代表法人產權的“雙層兩權分離”,徹底擺脫行政指令。這樣,銀行將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企業,可向市場融資以充實資本金,是解決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低下、經營績效不高等問題的有力手段。並且,股份制有助於減輕政府在危機中的壓力。由於我國信貸資金的80%都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國家作為最後擔保人,承擔了全部金融風險,這無疑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威脅,而股份制將使潛在風險分散化。
完善金融法規,強化金融監管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策略。專家認為,為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預防金融危機、避免銀行違規操作的“道德風險”,規範有效的金融監管必不可少,而這種監管的依據是法律法規。
建立風險和危機的預警指標體系,成立專門機構對系統性風險進行評估,這種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患於未然。有學者指出,作為反映經濟狀況的系統性指標應該具備綜合性、全面性,它應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單一指標組成,包括:經濟成長放緩指標、實際過度兌換率、看經常項目是否順差減少或出現赤字情況、外匯儲備絕對額的增減度、銀行對房地產的信貸比率等,而當年泰國的金融危機也正是由於房地產價格下降帶來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增加。
2.不能忘卻的日美“廣場協定”
1977年,美國財政部長米切爾•布魯梅薩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為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增強美國出12商品的競爭力,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布魯梅薩的講話導致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大幅貶值。
投資者的投機行為,致使美元的兌換率直線下降。據統計,在1977年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為1美元兌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達到41.38%。為了控制局勢,卡特總統又發起了“拯救美元一攬子計畫”。
而令美國政府措手不及的是,在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這次危機對美國來說無疑雪上加霜,使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高攀,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據悉,在1980年初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到年末的實際收益率是負的12.4%。
為了治理嚴重的通貨膨脹局面,美國新上任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在1979年夏天連續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的結果是美國出現高達兩位數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場利率,短期實際利率從1954年-1978年間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問的3%-5%。
在高額利率的誘惑下,大量的海外資金又擁入美國市場,美元價格又迅速回升。據官方數字統計,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創美國歷史的新高,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超過了布雷頓森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
與美元價格上升相對應的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
為了控制貿易逆差,美國政府及時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而美國政府進行干預的措施就是在1985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與日本財長竹下登、前聯邦德國財長傑哈特•斯托登伯、法國財長皮埃爾•貝格伯、英國財長尼格爾•勞森雪等五個發達工業國家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簽訂了“廣場協定”。
協定規定,日元與馬克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要求各國對外匯市場進行“協調干預”,售出美元,買進本國貨幣,使美元匯率迅速下降。
“廣場協定”簽訂後,五個發達工業國家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據官方數字顯示,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定簽訂後,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下跌到200日元左右,跌幅達20%。
20%的跌幅率並沒有使美國就此罷手,以美國財政部長貝克為首的美國政府當局和以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日德•伯格斯藤為代表的專家們仍然對美元進行口頭干預,表示當時的美元匯率水平仍然偏高,還有下跌空間。在美國政府強硬態度的暗示下,美元對日元繼續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達1美元兌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
美元兌日元貶值50%,這表明,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一些日本專家們認為,這種升值並沒有使日本的經濟有所發展,而使日本經濟進入十多年低迷期。與此觀點相反的專家認為,日元大幅升值為日本企業走向世界、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擴張提供了良機,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調整,最終有利於日本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不應該全部歸罪於日元升值。
有專家認為,“廣場協定”實質上是美國的陰謀。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外匯儲備達到讓美國感到不安的時候,美國的一貫措施是,以強權施壓,迫使這個國家貨幣升值、升值、再升值,同時讓本國金融投機機構伺機進入該國的股市、樓市等硬通貨領域,瘋狂地製造泡沫,並抬高糧油期貨價格,造成民眾糧油等基本生活品通貨膨脹,讓股價、房價、糧油價格等衝破民眾的心理承受極限,繼而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滿,造成高層官員意見分歧,引發政局動盪。當投機機構賺夠足夠的錢,把這個國家的本幣和外匯儲備全部架空時,他們就會抽身而出,繼而對該國動亂的政治領域進行干預。
“廣場協定”對日本到底有何影響呢?日本式泡沫經濟是“廣場協定”帶來的最直接後果。自協定簽訂實施後,日本貨幣幣值持續上升,據統計,1993年為1美元兌111.08日元,1994年為102.18,日元升值趨勢大體持續了10年之久,日本所持有的美元資產隨之大幅度貶值。據日本機構統計,“廣場協定”導致日本對外淨資產的匯率損失累計約為3.5萬億日元,包括日本許多保險公司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損失慘重。
為防範“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期望以內需主導經濟成長,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以後又有下降。“超低利率”使金融貸款大量增加,貸款額度與GDP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初為50%左右,到80年代末升至100%。
“廣場協定”的負面影響也涉及到日本的股市。1985-1989年,日元升值幅度接近1倍,日經指數收盤價從12756點上漲至38916點,升幅達205.1%,東京證券交易所總市值是其GDP的1.3倍,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股票交易所。
協定之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也形成巨大堆積。1985年,東京都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1988年就暴漲到了334.2,3年間暴漲了近2倍,東京都中央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製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產泡沫。同時,日本商人還仗著堅挺的日元購買了美國10%的不動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