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副刊(重慶)
正文
現代報紙綜合性文化副刊。重慶《新華日報》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機關報。1938年 1月11日創刊於武漢,同年10月25日遷至重慶出版,1947年 2月28日出至3231號因被國民黨政府封閉停刊。歷經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連續出版了9年1個月又18天。《新華日報》經常發表社論,並以副刊上的大量篇幅發表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批評文章,與文藝界保持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繫,積極引導了抗戰文藝的發展,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保留了不少重要文獻。《新華日報》創刊以來,它的第 4版即為副刊。創刊時第 4版曾定名《團結》,刊登有關抗戰的實際知識、工作經驗,也發表隨筆雜感、文藝短論。編者的《開場白》,說明副刊採納各式各樣的文章,長短雜出,莊諧具備,宗旨是促進團結,擁護抗戰。同時還於第 4版創辦了《星期文藝》(1938年1月16日出第1期,共出5期,胡風主編)發表詩歌、速寫報告、文藝工作短訊等。《團結》實際未能逐日出版,至當年6月9日即停出。此後至1940年初第4版具有綜合副刊的性質,但沒有刊名。這期間除發表時事評論、戰地通訊外,仍以較多篇幅刊載詩歌、雜文、文藝評論。1940年 2月先後創辦了《文藝之頁》、《青年生活》、《工人園地》、《經濟講座》、《自然科學》、《婦女之路》等專頁,進一步豐富了副刊的內容。《文藝之頁》設有《書志雜拾》、《文壇漫步》、《國內外文壇》專欄,評介新出版的書刊,報導文藝動態。1941年 1月國民黨當局製造了“皖南事變”,政治形勢逆轉,《新華日報》更加受到迫害。自 2月起《新華日報》由對開一大張4版改出一中張2版,僅星期日增刊出4版。上述專頁暫停,可是第2版仍提供篇幅刊載文藝創作,支持衝破種種阻力興起的話劇演出活動,發表了多篇劇評。1942年2月恢復4版,《文藝之頁》等隨之復刊,並新設了《戲劇研究》、《時代音樂》、《木刻陣線》、《科學專頁》等。同年 9月18日,《新華日報》遵照中共整風運動的精神,革新內容,調整版面,各種專頁均停辦(其中《文藝之頁》刊出時間最長,共出62期),把第4版編為綜合的文化版──《新華副刊》。《編者的話》指出,《新華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戰鬥中文化武器的擔當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讀者在工作與戰鬥之餘的“文化公園”。《新華副刊》辟有《書評專頁》、《戲劇專頁》和專欄《雜誌攤上》,及時對當時出版的文藝及其它書刊進行評介,針對戲劇活動發表評論文章。《新華副刊》一直編刊到《新華日報》被封閉之時,主持或參加副刊編輯工作的先後有樓適夷、張企程、蔡馥生、陳克寒、戈寶權、胡繩、戈茅(徐光霄)、歐陽凡海、袁勃、鄭之東、劉白羽、林默涵、李亞群等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國統區複雜尖銳的政治形勢下,《新華日報》副刊幾經改進,最後創辦了《新華副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藝卻始終是它的主要內容,對文藝界的影響和指導作用越來越大。它與其它版次的社論、報導密切配合,既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文藝理論主張和政策,又貫徹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它不僅刊載國統區各抗日階層作家的創作,有針對性地發表理論批評文章,還經常發表、報導延安和其它敵後抗日根據地以及“孤島”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藝運動情況,多方面地反映和記載了進步文藝的發展歷程。 《新華日報》廣泛團結作家,為促進和鞏固全國文藝界統一戰線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作出了貢獻。1938年 3月27日“文協”成立,它發表題為《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的社論,論述了文藝和文藝家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作用,充分估計了文藝界團結的意義,並提出文藝的大眾化應該是文協的最主要的任務;還編刊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特刊》。次日又以《全國文藝界空前大團結》為題,詳細報導了“文協”成立大會的盛況。此後經常報導“文協”及其各地分會的活動,每年“文協”成立紀念日,或發表社論,或刊登紀念文章,對其工作給予支持。同時與“文協”的活動相配合,為保障文藝作家的言論出版自由,不受惡勢力的襲擊,為保障和改善作家的生活,發表社論《給文藝作家以實際幫助!》(1940年2月4日),1943年以來,曾發起援助貧病作家的活動。
在國統區文化藝術界紀念魯迅等作家的活動之中,《新華日報》起了組織和引導的作用。自1938年以來,每逢魯迅祭日或誕辰,配合紀念活動,《新華日報》通過發表社論,編輯紀念特刊,宣傳繼承魯迅的精神,堅持魯迅的方向,呼籲團結抗戰,將新文化運動進行到底。先後發表的社論有《紀念偉大的民族戰士魯迅先生》、《我們怎樣來紀念魯迅先生?》、《科學、民主,繼續前進》、《悼念青年的導師魯迅先生》、《文藝工作中的民眾觀點》(專論)、《魯迅的方向》等。為歷次紀念特刊題辭著文的有周恩來、郭沫若、陶行知、田漢、胡風、潘梓年、羅蓀、戈寶權、葛一虹、葉劍英、茅盾、馮玉祥、陳煙橋、歐陽凡海、孫伏園、許壽裳、景宋(許廣平)、周建人、林辰等人。《新華日報》還為悼念抗日戰爭期間犧牲或病逝的作家王禮錫、許地山、丘東平、蕭紅、萬迪鶴、王魯彥、郁達夫等編輯特刊或刊載專文。
1946年7月,為爭取和平民主而鬥爭的教育家李公朴、詩人聞一多,先後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新華日報》參加重慶各界發起追悼大會的籌備會。7月 28日舉行追悼大會,《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才不過是一個開始》,出了《李公朴、聞一多追悼特刊》,並出版了 4個版面的《李公朴、聞一多先生追悼大會特刊》。
《新華日報》每年都出專輯紀念蘇聯作家高爾基,曾刊載戈寶權譯的《高爾基致中山先生書》。並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逝世的外國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德萊賽等編行紀念特輯。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政府強化文化專制主義,對進步文藝活動加以種種限制和摧殘,文藝活動曾一度沉寂。為改變這種狀態,文化藝術界在《新華日報》的影響下,通過祝賀作家的壽辰和創作生活的方式推動文藝活動。1941年11月16日,為祝賀郭沫若五十壽辰和創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周恩來撰寫了《我要說的話》,作為《新華日報》的社論發表。文章論述了郭沫若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地評價了郭沫若和魯迅。報紙還以兩個版面出了《經念郭沫若先生創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次日刊載特寫《詩筆燦爛的二十五年》,詳細報導慶祝會的情況。隨後還繼續報導各地以及香港、新加坡文化界的祝賀活動。這次慶祝活動,鞏固了文藝界的統一戰線,推動了文藝運動的發展。此後,這類活動曾不斷舉行。如1942年12月31日為祝賀洪深五十壽辰,1943年11月14日為祝賀葉聖陶五十壽辰,1944年4月17日為祝賀老舍創作生活二十周年,1945年6月24日為祝賀茅盾五十壽辰和創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同年5月16日為祝賀張恨水創作生活三十周年,都分別開闢專輯或者發表專文,在艱難的環境裡,讚揚他們的卓越成就,並且相互勉勵,共同前進。
《新華日報》副刊,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的重要文化陣地,是進步文化藝術界的論壇,同時又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發表創作的園地。它注意報導全國各地區的文藝動態,組織文藝問題的討論,或開展對錯誤的文藝主張的批判。它用相當的篇幅刊登劇評、影評、文藝書刊介紹,發表詩歌、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雜文等。經常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漢、夏衍、胡風、林默涵、何其芳、葉以群、歐陽凡海、艾青、臧克家、力揚、呂劍、陳白塵、宋之的、葛一虹等。
《新華日報》副刊對國民黨宣傳的“一個主義,一個黨,一個領袖”的主張,和所鼓吹的“文藝要以全民為對象”,表現“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和反對作家“站在勞工勞農的立場”創作“憎恨”剝削階級的作品等主張,予以揭露、批判。葉以群曾以楊華為筆名,連續寫了多篇批判反動文藝思想的文章,如《文學的“自由”和“統制”》、《關於文學的“人性”》、《關於文學的“民族性”》等,對反動文藝思想及時而有力的批判,有助於人們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覺悟。是《新華日報》首先把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公開介紹給廣大讀者。1944年元旦,《新華日報》副刊以《毛澤東同志對文藝問題的意見》為題,用一版的篇幅以摘錄和概述的方式發表了《講話》的基本內容。刊登時分為三個部分:《文藝上的為民眾和如何為民眾的問題》、《文藝的普及和提高》、《文藝和政治》。發表《講話》的第二天,副刊在《讀者與編者》中指出:“毛澤東同志在文藝運動上所提出的意見,這些意見不僅是在文藝運動上,而且也是一般的文化工作上的方針。《新副》在今後也將以這個方針作為它的基本原則。”這段話說明,《新華日報》副刊正是以《講話》為指導思想,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的。《講話》發表後,《新華副刊》還登載了周揚等介紹延安文藝情況和宣傳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文章,如《論藝術教育的方針》、《馬克思主義與文藝》等。在此前後,《新華日報》副刊還刊載了解放區的文藝作品,如:《兄妹開荒》、《毛澤東》(艾青)、《田保霖》(丁玲)、《紅黑點》(吳伯簫)、《記賀龍將軍》(何其芳)、《呂梁英雄傳》(馬烽、西戎)等,同時還發表了一些評介文章。國統區文藝工作者通過學習《講話》和了解解放區的文藝創作,針對國統區文藝工作存在的傾向性問題開展了討論。1945年末,副刊曾圍繞《清明前後》與《芳草天涯》兩個話劇開展討論,批評了文藝創作上的“非政治傾向”。與此同時,還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問題進行了討論,批判了那種誇大作家主觀意識在創作中的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
《新華日報》副刊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它為推動國統區進步文藝運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