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新編現代西方哲學》是在《現代西方哲學》1981年初版、特別是1990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再次修訂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該書的第三版。這次修訂的重點是力圖進一步擺脫“左”的思想影響,更好地以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從整體上重新評價現代西方哲學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係。由於這個新的版本在指導思想上與初版和修訂本都有所不同,為了與之區分開來,我們將其改名為《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0年6月1日)
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平裝]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平裝]

叢書名: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
平裝:680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9787010031231
條形碼:9787010031231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x16.6x2.8cm;880g
ASIN:B001YQGPCQ

內容簡介

《新編現代西方哲學》是在《現代西方哲學》1981年初版、特別是1990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再次修訂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該書的第三版。這次修訂的重點是力圖進一步擺脫“左”的思想影響,更好地以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從整體上重新評價現代西方哲學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係。由於這個新的版本在指導思想上與初版和修訂本都有所不同,為了與之區分開來,我們將其改名為《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新編》與初版及修訂本當然有連續性,但又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和目標。初版的主旨是從無到有,初步搭出本學科的理論框架。修訂本力圖對在“左”的影響下形成的對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學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新編》除了進一步探討如何使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整體評價更加符合實際外,更著力於探討如何促使我國的現代西方哲學研究進入一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新階段。《現代西方哲學》的三個版本大概可以代表我對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如果說我個人尚能力圖使自己的研究緊跟我國本學科研究的步伐,那么《新編現代西方哲學》的這三個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許能多少體現近20年來我國本學科研究的軌跡。

編輯推薦

《新編現代西方哲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劉放桐,教授。湖南桃江人。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歷任復旦大學副教授、教授。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西方哲學。著有《實用主義述評》、《現代西方哲學述評》,合著《薩特及其存在主義》,主編有《現代西方哲學》等。

圖書推薦

本書是在《現代西方哲學》1981年初版、特別是1990年修訂本的基礎上再次修訂而成的,可以看做是該書的第三版。這次修訂的重點是力圖進一步擺脫“左”的思想影響,更好地以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從整體上重新評價現代西方哲學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係。由於這個新的版本在指導思想上與初版和修訂本都有所不同,為了與之區分開來,我們將其改名為《新編現代西方哲學》。
《新編》與初版及修訂本當然有連續性,但又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和目標。初版的主旨是從無到有,初步搭出本學科的理論框架。修訂本力圖對在“左”的影響下形成的對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方式多少有些突破,使本學科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新編》除了進一步探討如何使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整體評價更加符合實際外,更著力於探討如何促使我國的現代西方哲學研究進入一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的新階段。《現代西方哲學》的三個版本大概可以代表我對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如果說我個人尚能力圖使自己的研究緊跟我國本學科研究的步伐,那么本書的這三個版本在一定程度上也許能多少體現近20年來我國本學科研究的軌跡。為了與讀者及同行專家一道來總結這一時期我國本學科研究的經驗教訓,使我們的研究能更好地適應我國哲學研究以至整個思想文化建設的新形勢,我想在此簡單回顧編寫和修訂本書這三個版本的歷程。
一、從無到有,重建學科
現代西方哲學在我國既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學科,又是一個相當年輕的新學科。
說其悠久,是因為它早在清朝末年就已被一些為中國尋找出路的先進知識分子所介紹。“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所輸入的新思潮中,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大都屬於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早期流派(如實證主義、唯意志主義、生命哲學、馬赫主義、實用主義等)。解放前我國各大學講授的西方哲學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現代西方哲學。許多老一輩哲學家往往是對這些哲學有很深造詣的專家。

精彩片段

傳統形上學的困境與實證主義的形成
實證主義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以實證自然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和超越傳統形上學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學陷入危機以及隨之在西方哲學界興起的對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紀30年代最早出現於法國,40年代出現子英國。主要代表有法國哲學家孔德,英國哲學家穆勒和斯賓塞。
19世紀中期,隨著集近代理性主義大成的黑格爾派哲學的解體,盛極一時的近代德國古典哲學走向終結。這一終結實際上也標誌著整個近代西方哲學的終結,預示著在西方哲學發展中必將有在哲學思維方式上與近代哲學迥然相異的思潮出現。英法兩國的特殊條件使這一過程最早在那裡出現。
在英國,18世紀休謨懷疑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即已預示著以經驗派為主的近代形上學體系哲學趨於衰落。此後英國哲學的發展大體上走的也正是對傳統形上學持懷疑態度的休謨路線。儘管以里德(ThomasReid,1710~1796)為首的蘇格蘭常識學派及其他一些哲學家(包括一些宗教唯心主義哲學家)從各種不同角度對休謨主義進行過批判,但這類批判大都未能超越傳統形上學的眼界。與康德沿著休謨懷疑論腳步對傳統形上學的進一步批判所產生的影響相比要遜色得多,有的批判(如一些宗教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批判)甚至可以說是哲學發展上的倒退。在休謨以後、實證主義以前,英國哲學中沒有出現過有重大影響的哲學流派。
在與休謨活動大致相同的時期,即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醞釀和準備時期,與大革命的理性主義旗幟相呼應,出現過高揚理性的啟蒙主義和唯物主義運動,它們對西方哲學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然而18世紀末大革命後,法國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出現了極為複雜的形勢。原來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會和國家在許多方面越來越暴露出它們的種種欺騙性,原來被視若神聖的理性觀念也顯示出它們的種種虛幻性。人們對理性的信念開始動搖,甚至趨於破滅,以謳歌理性萬能為主要特徵的啟蒙義和唯物主義運動也因此幾乎突然中斷。從19世紀初起,法國哲學領域同樣出現了混亂的局面。一些藐視理性的哲學趁機流行。其中有德?麥斯特爾(JosephMariedeMestre,1753-1821)等人的公開的天主教哲學,孟?德?比朗(MainedeBiran,1766——1824)的唯靈論。
英法哲學中出現的這種局面說明,與這兩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精神狀況相應的那種充滿了理性主義精神的哲學在變化了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已受到了挑戰,甚至遇到了危機,它們已不能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需要。一些原來被它們批判的哲學這時反而藉機沉渣泛起。但後者的思辨唯心主義、甚至神秘主義的傾向更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必需要有新的哲學流派和思潮代之而起。
新的時期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哲學呢?對於當時在社會中基本上占有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來說,由於資本主義革命已經進行,現在需要的已不是以往那種具有一定革命性的啟蒙哲學。但是他們在政治上仍然關心著業已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改造和進步,在經濟上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力,企求著資本主義生產及為其服務的科學技術的強大發展。這意味著他們需要這樣一種哲學:它既不倡導革命,又能推動社會進步;既不強調理性的萬能,又不拋棄理性,而只是對理性的絕對權威加以限制;既不對實在窮根究底,又不否定日常生活和經驗的實在性;既不排斥宗教信仰,又竭力提倡科學的發展。當時在法英兩國出現的實證主義正好就是這樣一種哲學。因此我們可以說,實證主義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就基本思想路線說,實證主義可以說是對傳統形上學提出懷疑的體謨經驗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但又根據新的形勢對休謨等人的理論作了許多修改和補充。這表現在他們仍然把經驗當做全部哲學的基礎,但認為經驗應是按照實證自然科學的要求獲得的,具有科學的意義和價值,能為科學所檢驗。他們企圖以此克服傳統經驗主義哲學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以便不僅不會像傳統經驗主義那樣被理性派思辨哲學駁倒,反而可以駁倒這種思辨哲學。與此相聯繫,他們繼承和發展了休謨的現象主義,不僅要求把哲學局限予現象(經驗)範圍,否定認識經驗以外的實在(物質或精神)的可能性,而且明確提出要拋棄對世界的基礎、本質等本體論問題的研究,不過他們又企圖通過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對立來避免或沖淡休謨過分的懷疑論色彩,強調人類知識的力量,強調運用實證科學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可能性。在方法論上,他們大都拋棄了17世紀-18世紀哲學家從力學所移入的機械論,接受了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方法。他們承認自然界和社會的運動變化,但他們主要是用當時在自然科學中有較大影響的進化論來解釋運動變化,反對與黑格爾主義相關的理性主義的辯證法。在社會政治問題上他們一般避免公開站在保守、反動的方面,表示提倡科學、進步和改革,但又不贊成各種形的革命理論。
二、實證主義的流傳
以孔德、穆勒和斯賓塞為創始人和主要代表的實證主義在西方形成了一種有廣泛影響的思潮。19世紀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兩國就已出現了一批他們的信奉者。
在法國,較著名的實證主義追隨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納、芮南等人。拉菲特(PierreLafitt4,1825-1903)是法蘭西學院教授,他被1881年在倫敦成立的實證主義委員會視為領袖,他和委員會的一些成員強調實證主義的認識論而不重視其宗教和社會學說,甚至認為孔德在這方面的理論偏離了其實證主義。李特列(EmileLittre,1801——1881)曾研究醫學和語言學,l871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他早在40年代即已結識孔德,為其實證哲學所折服,並於1845年出版了《論實證哲學》論文集。由於不同意孔德的人道教,l852年他與孔德決裂,但仍然贊成孔德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後來他還出版了一些論述和發揮實證主義的著作。丹納(Hippolyte-AdolpheTaine,1828——1893)是19世紀下半期法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l864年起任教於巴黎美術學院。他企圖把實證主義觀點和斯賓諾莎及黑格爾式的思辨形上學觀點結合起來,從而表現出有某些偏離孔德實證主義的傾向。他在心理學、美學、文學史和社會思想方面都有重要著述,其中《藝術哲學》(1865)在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有較大影響。芮南(JosephErnestRenan,1823——1892)不是職業哲學家,而是宗教家,有不少宗教論著,尤以《耶穌傳》(1863)稱著。他懷疑傳統宗教的真實性,於是放棄了宗教生涯而從事教學,並側重語言文化的研究。他對自然科學也表現出了強烈興趣,稱讚科學是人類天才最優秀的成就之一。在哲學上他雖然接受了孔德實證主義的基本觀點,但不是一個徹底盼實證主義者。他企圖革新宗教並把它與實證主義觀點融合起來。
在英國,19世紀下半期與穆勒和斯賓塞的實證主義接近的哲學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倫敦的孔德主義者培恩(AlexanderBain,1818-1903)是一個持聯想主義觀點的著名心理學家,l860——1880年在阿伯爾登大學擔任邏輯講座。他與穆勒關係密切,自稱是穆勒的弟子(但穆勒認為培恩不依賴他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培恩企圖對斯賓塞實證主義的不可知論作出某種修正,但未越出不可知論的範圍。他不滿意傳統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把心理活動的研究主要局限於感覺和理智領域,而主張擴大到情緒和意志領域,並試圖把實驗心理學建設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倫理學領域,他對實證主義的功利主義作了某些修正和發揮。酉番威克(HenrySidgwick,1838-1900)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道德哲學教授。他在《倫理學的方法(1874)等著作中進一步發揮了實證主義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在倫敦,還有一批以直接傳播孔德的實證主義為己任的哲學家,其中主要的有康格累沃(RichardCongreve,1818——1899)、布累傑斯(JohnHenryBridges,1832——1906)等人。
除了法、英兩國外,實證主義在其他西方國家都有相當廣泛的流傳。例如在19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實證主義(特別是斯賓塞的實證主義)流行很廣,影響也很大。
實證主義不僅是19世紀的哲學流派,在以後的西方哲學發展中仍然發生了重大的影響。由於它最早強調哲學應當以自然科學為典範,因而被認為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後來在西方各國流行很廣的馬赫主義、邏輯實證主義以及當代西方的某些科學哲學流派是實證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新康德主義、實用主義等流派與實證主義在一些基本觀點上也極為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