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話》

《教育實話》

這些短作,無非是針對如今我國中國小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並經媒體渲染的舊俗新俗、新舊套話,發表的一些距離健全的常識、常規、常情不算太遠的意見,姑且稱為“教育實話”。

內容簡介

這本小冊子算不上什麼“教育研究成果”,登不上大雅之堂。因為“教育研究”自有不少講究,有公認的研究規範和檢驗成果的學術標準。
說是“教育實話”,也只是憑心而論,不表示它們對中國小教育的切實需要、現實條件以及教師的意願已經作出了如實的反映。此外,還須交代的是,行文中間或存在“好話壞說,壞話好說,的情形,那只是一種寫作的趣味而已。

教育實話教育實話

本書為陳桂生教授的教育隨感錄。作者從當代教育理論的視野拓展開去,審視我國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針對當前出現的教育炒作現象和教育輿論中的虛文、套話、加以辨析,實話實說。行文舉重若輕,亦莊亦諧,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陳桂生,江蘇高郵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著有《教育原理》、《學校教育原理》、《教育學的建構》、《“教育學視界”辨析》、《師道實話》、《學校管理實話》、《到中國小去研究教育》等。

目錄

序“教育實話”實說
課堂動向觀察
1為課堂轉向喝彩——擬中學生座談紀要
2也談“教學常規”
3漫話“教師嘮叨”
4漫話“滿堂問”
5漫話“公開課”
6漫話“教師聽課”
7從“死記硬背”談起
8從“複習”談起
9從“兒童背誦唐詩”談起
10從“罰抄作業”談起
11再從“罰抄作業”談起
12從“學生的口頭禪”談起
13“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公式”平議

《教育實話》主要觀點

1、紀律有不同性質。如果說紀律是維持秩序的保證,那就得看所要保持的是什麼“秩序”。是“便於教師管理”的秩序,還是“保障學生自由”的秩序?從前者{教師}出發,教學常規越密集,規矩越多,越便於管理,課堂死氣沉沉成為紀律的理想狀態。從後者{學生}出發,每個學生,“無論是笑,抑或時哭,甚至是吵”,都無可無不可,但既以不妨礙別的同學自由為度,又須同教與學相關。以此為標準,便可把規矩的數目約束在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限度以內。
2、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康德早就為學生行為的自由與紀律設定了一個限度,這就是:學生的行為若不導致對自身的傷害和對別人的自由的妨礙,成年人原則上不應干涉,即不妨任其自由行動;反之,則必須嚴格制止。
3、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先得改變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的單一學科課程編制和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種格局尚未改變以前,“師生互動”實現的程度不能不是相當有限度的。超越一定的限度,很可能事與願違。從如今的公開課中,不僅可見到教師“滿堂問”,還可見到許多“師生互動”的新花樣。如類似電視節目的課,類似遊戲的課,只是不知成效如何?
4、對學生的差錯以至錯誤,宜分清其性質,並區別對待。其中最不可忽視的,是分清學習上的錯誤與品德上錯誤的界限。有一位教育家曾經提到:凡是學習中的差錯{舞弊行為不在此列},都不應受到處罰;只有品德上的錯誤達到非處罰不可的程度時,才可動用懲罰。
5、課程論概念系統與教學論概念系統,是不同國家分別採用的概念系統,也是一些國家在不同時期先後採用的概念系統。這二者,就同一概念的不同含義和不同的概念系列來說,其區別屬於概念系統的區別。其實,他們之間的區別更反映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課程價值觀念的差異,反映不同教育理念的區別。
6、規定多少課程是一回事,學生經驗的課程{他們實際掌握的知識技術和得到的發展,即他們的教養}則是另一回事,課程的“過程模式”和“目標模式”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路,就其實際成效而論,很難論定課程標準的高低。
7、我國現行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本身,其實就是對義務教育課程限度問題的回答,而長期以來課業負擔居高不下,正反映我們缺乏義務教育課程限度的觀念。從義務教育立法的觀點來看,超越義務教育承擔者所能承擔的限度,無論對國家、學校還是學生,都有失公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