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扎年琴俗稱六弦琴,藏族古老彈撥樂器之一,現代藏戲專業團體樂隊中主奏樂器之一。民間老式扎年琴是兩根弦為一組音,共有六根弦三組音。藏戲樂隊中使用的高中音扎年琴,是其改造而成的,主要是改雙弦為單弦,高音扎年琴為四根弦,定音為6-25-1,中音扎年琴為五根弦,定音為3-6-25-1,擴展音域,增加發音的純厚和明亮度。
特琴由漢族地區流傳發展而來,原用於"囊瑪""堆諧"等民間歌舞的伴奏,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西藏特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廣大藏族民眾中有深厚基礎,為他們所喜愛。特琴這一名稱,據有人考證,是漢語"低音琴"的譯音。它形似漢族的二胡,但音量比二胡大,音色比二胡亮,一般琴筒為竹製,蒙山羊皮,硬弓。
藏京胡由漢族京胡演變而來,但它演奏的弓法、指法完全不同於京胡,原為"囊瑪""堆諧"等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藏族民眾十分喜愛。它的形制與京胡近似,琴筒稍大,尖細柔和的音色中略帶渾厚。
藏鼓是藏戲各劇種共同使用的一種長把子雙面圓形木製鼓。劇種不同,鼓的大小厚薄也不一樣。康巴藏戲、安多藏戲使用的是寺廟懸掛於木架的大法鼓。藏戲的伴奏鼓,發音渾厚、響亮,震撼力大,在藏族各種打擊樂器中,具有突出的音色特點。
藏鈸為銅製,中間隆起較大,呈水泡形。每副兩片,相擊發聲。不同的擊法,音色也不同。在藏戲、民間歌舞、宗教樂舞中普遍使用
甲林為藏式嗩吶。原為寺廟使用的重要宗教樂器,後為各個藏戲劇種所吸收,德格藏戲用作主要的伴奏樂器。木製,鑲以金銀珠寶,製作十分考究。
3、 主要劇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藏戲的主要劇目有以下幾類:
愛情神話劇目:主要內容反映愛情生活的劇目《諾桑王子》及《雲乘王子》 《拉萊沛瓊》 《若瑪囊》等。《諾桑王子》抒寫與表演的是人間王子與天界仙女之間的浪漫神奇的故事。即使最純粹的浪漫主義文藝也不能完全排斥現實主義的描寫,把兩種創作方法結合起來,正是藏戲傳統劇目,以至整個藏族古典文學藝術作品的一個異常突出的傳統。
人情世態劇目:主要內容反映人情世態的劇目有《卓娃桑姆》《蘇吉尼瑪》《頓月頓珠》等。《卓娃桑姆》透過空行母卓娃桑姆與魔妃哈江相鬥爭的宗教演義,其實所反映的是王宮中前妃迫害新妃的故事。《頓月頓珠》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是新妃迫害前妃的大王子,但故事的主要部分卻放在前妃的大王子頓珠與新妃的小王子頓月兄弟的手足情誼上。而《蘇吉尼瑪》則是反映妖女化身的新妃迫害"鹿女"(實際上是度母)化身的王后的故事。主人公蘇吉尼瑪是個純潔溫順、精誠善良,而又智慧過人、巧作鬥爭的藏族女性的典型形象。
宗教演義劇目:藏戲傳統劇目普遍帶有宗教演義性質,像歷史人物劇《文成公主》中,松贊乾布被演繹成觀音菩薩的化身,文成公主則是綠度母的化身;《朗薩雯蚌》是根據當時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個真實事件寫成的劇目,但其宗教色彩從頭貫到尾,把農家女朗薩的苦難當作佛教"四大皆空"教義的形象印證,她的不幸遭遇也成了她演變成女菩薩的必然過程。傳統藏戲中完全屬於宗教演義劇目的有《智美更登》《雲乘王子》《德巴丹保》《日瓊巴》《獵人貢布多吉》《釋迦十二行傳》等。但真正被長期廣泛傳演的宗教演義劇僅有《智美更登》,它褒揚佛教利他主義信徒,在被冤屈流放的境遇中仍然堅持樂善好施,最後將兒女、妻子,以至自己的眼珠都獻給乞丐。該劇是《大藏經·方等部》中《佛說太子須大(上奴下手)經》的直接演繹,但劇中開頭部分寫五於智美更登廣作施捨,被敵國利用,派人裝扮成叫化子騙去了傳國之寶,這又被奸臣抓住把柄而告了狀,使國王下令流放了王子智美更登。這樣一個很有生活氣息的生動的傳奇情節,顯然是從民間吸收了營養的。所以藏戲作品也普遍保持了民間創作的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