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夫婦之間》

《我們夫婦之間》寫的主要是曾被誇為“知識分子和工農結合的典型”的一對夫妻進城後婚姻從破裂到修復的一個過程。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蕭也牧蕭也牧

蕭也牧(1918-1970)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原名吳承淦,又名吳小武(三十年代用於江浙一帶報刊),筆名吳犁廠、黃河。高小畢業後考入東吳大學附屬中學(今湖州十二中處)。後到杭州電業學校讀書,畢業後到上海浦東洋涇鎮益中瓷電機製造廠當裝配工人。 1937年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民眾教育館積極參加救亡活動。湖州淪陷後,他和幾位進步學生,穿過孝豐山區,經南昌,徒步到長沙,經徐特立介紹,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後到晉察冀邊區,曾任編輯、演員、記者。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張家口鐵路分局工人糾察隊副政委。後曾在華北《時代青年》負責出版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主持編寫《偉大的祖國》小叢書,主編《紅旗飄飄》叢刊。對初露才華的作家,他甘為人梯,鼎力相助。《紅旗譜》、《紅岩》、《李自成》 、《太陽從東方升起》等作品的修改、出版,均滲透著蕭也牧的心血。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不幸死去。

蕭也牧坦率善良,才華橫溢,不僅擅長寫中、短篇小說,也擅長寫散文和報告文學。他的作品樸實無華,語言乾淨洗鍊,所敘故事看似平淡無奇,卻又真實感人。主要作品有《秋葵》、《連綿的秋雨》、《識字的故事》、《我和老何》、《鍛鍊》、《山村紀事》、《地道里一夜》、《難忘的歲月》、《海河邊上》、《攜手前進》以及《我們夫婦之間》等。有《蕭也牧作品選》。

內容簡介

《我們夫婦之間》電影作品《我們夫婦之間》電影作品

“我”對城市生活是如魚得水,對新的生活感到非常興奮,而妻子卻處處看不慣城市生活,不滿意“我”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立志改造城市;兩人在審美觀上的分歧在城市生活中也表現了出來。妻子看不慣城市裡的女人“那么冷的天氣也露著小腿!怕人不知道她有皮衣,就讓毛兒朝外翻著穿!嘴唇血紅紅,像吃了死老鼠似的,頭髮像個草雞窩!那樣子,她還覺得美的不行!坐在電車裡還掏出鏡子來照半天!”而“我”看妻子的衣著打扮也不順眼“怕帽子被風吹掉似的,戴得畢恭畢正,帽沿直壓眉邊,走在柏油馬路上,還是像她早先爬山下坡的樣子,兩腿向里微彎,邁著八字步,一搖一擺,土氣十足”,兩人的感情有了裂痕。但慢慢地,妻對城市下層人民的態度也使我看出了她的善良,妻還保留著當年那股革命熱情,這也使我感動,最讓我感動的是妻回響組織的號召,慢慢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口頭用語,對自己一些不當的工作作風也有了反思。這使“我”恢復了對妻的愛。

小說中“她”也就是後面用道的稱呼“張同志”,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人物中一個普通的形象,但有著有較強的典型意義。張同志是貧苦出身、一心向著革命的“勞動英雄”,她的革命性、她對窮苦人的同情、對舊事物的痛恨都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她對新中國的建設抱著最美好的願望,為了革命工作她的確能做到鞠躬盡瘁,因為是共產黨給了她新生,從這一角度來講她是一位較純粹的工作者。困苦的生活境遇和嚴峻的鬥爭形勢使她們變得相當潑辣,表達喜憎情感的方式比較簡單化,也許是長期生活在農村中的原因吧。這種性格特點並不是在新生活一開始就能改變的。她身上還是比較突出地反映出了這些特點,加之文化程度的局限,使得她缺少生活情趣及工作方式簡單化。張同志也代表了一批有著和她共同經歷的中國婦女。

文章分析

《我們夫婦之間》劇照《我們夫婦之間》劇照

這篇小說也較早地反映出了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農民意識對城市的本能排斥。小說中作者在肯定他們純樸但並未以階級論來簡單地處理城鄉意識的衝突,在作品裡只是通過對張同志的一系列轉變的肯定表達了作者希望來自農村的幹部也能接受城市文明的意識。作品情節的核心有兩個:即“爭吵”與“和解”,但是後來對這部作品的批判與評論,大都只取“爭吵”這一點展開。批判者認為“蕭也牧無原則地拼湊了李克與他愛人之間的矛盾。他把二人之間政治思想的矛盾與非政治上的矛盾等量齊觀”,並認為在“爭吵”這一情節“集中和誇大了的描寫我們的女主角的日常生活的作風、習慣使得階級問題上受到了嚴厲的批判。比較重要的批評文章有李定中《反對玩弄人民的態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

該文認為《我們夫妻之間》的作者,對於女主人公——女工人幹部張同志,“從頭到尾都是玩弄她”!“對於我們的人民是沒有絲毫真誠的愛和熱情的”,該文最後歸結說:“總之我是反對這種對人民沒有愛和熱情的玩世主義;反對玩弄人物!反對新的低級趣味!”該文認為這種不良傾向的原因“是由於作者脫離政治,在本質上,這種創作傾向是一個思想問題,假如發展下去,也就會達到政治問題,所以現在就須警惕”。丁玲《作為一種傾向來看——給蕭也收的一封信》

她認為《我們夫妻之間》把女主角張同志,一個工農幹部寫成了“母老虎似的潑婦”,作者對這個人物表示的同情是“虛偽”的;把男主人公“我”,一個經過長期鍛鍊的革命知識分子寫成“假裝改造過,卻又原形畢露的洋場少年”,作者對他的所謂“批評”,其實是“欣賞”,甚至把他作為今天知識青年的“指路標”。她的結論是:一篇“穿著工農兵衣眼,而實際是歪曲了嘲笑了工農兵的小說”。這些批評表現出了狹隘的階級論觀點,也表現出了批評者們對作者表現出的對城市文明稍顯認同的態度極為不滿,作者在寫瑣事而未能寫出偉大的時代、偉大的鬥爭。而到90年代後,評論則看重作品以新的視角概括解放後生活的新現實,並指出作品表現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出現的城鄉文化差別問題。簡單說就是批判人為作品在政治上無意義,而肯定者則指認作品在文化上有意義。總的說,批判僅僅從“爭吵”這一情節出發去分析小說是不夠的,因為小說最終意圖的表達是 “和解”。換言之,只有將“爭吵”與“和解”兩個情節聯貫起來,並以“和解”為核心,才可能達到對作品的全面理解。

深遠意義

蕭也牧文摘蕭也牧文摘

1950年是新中國的建立初期,是一個樹立政治權威、新社會規範、新人倫秩序、新生產關係的年代,這需要新政策的推動和政治意識形態的革新,也需要具有巨大穩定性的道德力量的協助完成。因此敘事作品追求新人物的描寫是出於時代的需要,新人物所表現的那種理想的人格精神力量,熱烈的投入革命的激情,一心一意為革命和國家做貢獻,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凝聚力。在新社會形式下,“我的妻”是一個合格的新人,她的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同於以前的革命者,她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建設者形象,另一個新表現在角色功能上。《我們夫婦之間》里人物的設定和角色功能是新穎的,這在之前的小說里是不多見的,晚清五四運動以來,文學作品中男性作為女性精神導師已經成為一種範式,在男女精神關係上男性啟蒙者的變成了受教育者。 “我”是一個來自城市小知識分子陣營的內心上帶有自私狹隘念頭,回到城市後,革命意識有些須喪失,虛榮而又不失可愛的一個男性革命者 “我的妻”則是一個來自鄉村女革命者,解放後來到大城市仍然不失革命本色,時時刻刻遵守革命者的最初承諾和原則,對於反“革命”的東西有一種聖徒般仇恨。

在1949年的時間裡看,文學作品中這類女角色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現實社會裡婦女地位的迅速上升,解放初期的婦女政策與宣傳,已經把婦女地位提高到國家主人的位置。婦女已經自覺地站在了國家一邊,婦女形象也有崇高化的傾向。《我們夫婦之間》里男女角色的功能劃分正是這一時代的體現,和之後出現的《李雙雙小傳》是類似的,一對夫妻之間進步與落後的對比中,女方在思想和行動上總是處於先進的位置。正是這個距離使得男性角色不是惹人討厭,堅決反對的,而是帶有某種可愛但不失純真的特點。家庭中男女之間不是對立,而是為著一個國家的目標互相促進的親密夥伴關係。
總的來說,《我們夫婦之間》通過對日常事件的敘述,表述“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解放區文學命題。從現在的閱讀眼光來看,《我們夫婦之間》一方面繼承了“五四”時代“問題小說”的寫作傳統,在鮮明的政治立場背景中關注現實問題,積極尋求矛盾的解決之道;另一方面也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風行一時的“新寫實小說”有些相似性,筆下不太注意惡俗場景的描寫,粗詞俗語的使用。可以說,蕭也牧在真實刻畫現實的基礎上,用辨證法的觀點看待新社會中的新問題,想對政權表明,一方面知識分子要加強自身改造,另一方面當家作主的農民政治人物也應該脫去舊時習俗,在新社會中樹立新的風貌。小說也反映了解放時期人們對建設新中國的充滿信心和堅定的信念,堅信能把新社會改造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